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报价值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现实的价值关系作为一个客观过程,是从价值取向的形成,经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最后满足主体需要,获得社会效益的过程。 人们在高校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学报作为高校科研成果发表园地,自身具有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属性和功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高校自身固有的提高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需求,由此而形成了客观的学报价值关系。学报的价值观念,就是对这一客观价值关系过程的观念性反映。作为一个客观过程,学报价值关系一般也要经过价值意  相似文献   

2.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系统中的某个变量变化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宏观有序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消失,这种耗散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某系统成为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只有系统开放,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外界引人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的熵增加,使总熵逐步减少,才有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恩全集》第19卷第406页)这就是说“外界物”——客体——只有与主体确立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的诸多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时,这种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客体才具有价值。在这里,有几点必须加以深入的说明,才有助于我们明了价值的起源以及价值的基本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共同体是人们彼此信任、认同、团结互助,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下有着凝聚力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把人与人粘合在一起的,一是利益,二是情感。但是面对利益冲突,仅靠公平来维系利益之间的粘合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社会主体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个体体会到自己是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可以发现,中国国家治理所致力的是建立社会共同体。全社会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凝聚社会共识,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实现一个共同的社会目标。在社会共同体的建构中,法治和德治具有互补和互助的作用。法治是赋予法律至高的政治地位,使其具备权威和能量来进行治理的一种治理方式。而德治则是赋予道德崇高的价值地位,使其具备权威和能量来进行治理的一种治理方式。法治着重于在社会分化中确立秩序,德治则努力弥合社会分化中的感情疏远和价值裂痕,二者在社会共同体的建构里发挥出相互补充的作用。法治和德治还存在互助作用。第一,法治为德治保底。法治保障了道德的底线,也使德治有了可靠的保障。第二,德治为法治固本。通过德治可以维系和强化社会道德纽带,进一步巩固法律的道德根基。法治和德治的结合不仅是社会共同体治理的最佳组合,同时还存在着人性的基础,而这种人性基础也能被大脑的心理机制所证实。根据现代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大脑存在两个系统,一个负责进行逻辑运算,是不带感情的理性系统,另一个是接受外界刺激直接生成情绪和情感的系统。这两个系统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由于法律调整利益关系的功能,它需要依赖大脑理性系统。德治则依赖大脑情绪性系统,也进一步调整情绪性系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从而实现一种秩序。中国传统德治就是调整人的情绪系统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治理。在一个共同体中,个体和共同体存在着精神上的同构关系。作为有机体的国家如同个体的大脑系统一样,有两大系统。对应个人理性系统的是国家理性系统,对应个人情绪性系统的是社会共同情感系统。在国家治理中,应当依据个体和国家的精神同构关系,把个人理性和国家理性协调一致,把个人情感和社会共同情感协调一致,实现国家层面的理性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共同发展和相互平衡。在个体和共同体的精神同构中,法治的作用在于推动个体理性和国家理性的一致,德治的作用在于推动个体情感和共同情感的一致,最终把个体精神系统和共同体的精神系统连接在一起。在这种精神同构中,国家和个人产生出精神上的交互作用,国家从个体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能量,个体从国家那里获得了安全感、价值感以及针对外部世界的力量感。同时,德法合治有助于共同体和个体二者的理性系统和情感系统产生出平衡关系,使共同体和个体的精神系统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为他人做嫁衣”是人们对编辑的一种定位描述.这固然是对编辑敬业精神的褒扬,但却忽视了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隐匿性和间接性特征,往往只看到编辑做为一种操作性个体的存在,而看不到编辑做为一种精神性个体的存在.虽然编辑是一种服务性的中介社会角色,但就其本身来讲,他又具有独立的意念、力量、情感和目的,正是在编辑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编辑做为主体的自我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界定,价值就是主客体之间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做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物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智化和物化,出版物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而言,体现的是做为对象性的创造物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特殊方式,是这种产品的生产组织者——编辑对于社会文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的满足,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对人的关系,即编辑主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一方面,编辑个体是编辑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他以自己的瞩性满足自我物质和精神追求的需要;另一方面,编辑个体在更高层次上是隶属整个社会的个体,上述自我价值必然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和目的.具体说来,做为价值客体的编辑个体把自己的知  相似文献   

6.
价值取向,是指人的价值观念的指向,也就是人们认为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无价值,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事物的利弊、是非、善恶或美丑的评价。价值取向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人们各自的地位、需要、利益、志趣、知识等社会个体因素有关。换言之,价值取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通常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人们处于不同的地位上,具有不同的利益,需要知识等,通常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取向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的直接反映,是人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视域下,仪式感是仪式化行为获得的感觉和确证的逻辑,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实践应用反映了仪式感的功能图景,主要表现为四个维度:第一,仪式感通过对个体的关系生产与确认,关系范畴的形成与延续,发挥着个体认同功能;第二,仪式感通过对分化的控制,为冲突提供安全阀,以及以建构共生的共同体方式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第三,仪式感通过建构集体框架的方式,发挥着对集体记忆的叙事塑造、价值重构与传承巩固的功能;第四,仪式感通过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条路径,发挥着对个体的仪式化规定和文化生活化的文化浸润功能。  相似文献   

8.
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何在?要弄清楚这个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就得从价值观念到审美价值观念谈起,认识和掌握艺术性审美价值的表现,全面、正确地评价作品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一关于价值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在进行热烈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我国近期的讨论来看,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价值就是对人有用,亦即对人的有用性为价值的基本属性。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在外界物满足人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价值观运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自然认为作品与商品一样,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有价值。也就是说,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无疑是把价值误认为使用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最高价值追求,公平是这种追求的约束条件,那么在法学中,公平就是其最高的价值追求,效率是这种追求的边界条件。经济学中纯效率的思维方式对经济活动是不够的,它需要在一种秩序,在一种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中实现自我。这种秩序即是法律规范中公平的体现及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并满足主体需要和目的的关系范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存在和需要与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发生联系时,才形成价值关系和价值。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客体形成价值属性并进而转变成相对于人的价值。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长期不断的进化当中,身体产生了一种能防护自身、消除病菌和病菌素的能力,同时,还产生了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的平衡功能。这种自身保健防病的能力,就是免疫功能,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人体抵抗力。 目前已经证明,在人身体里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兔疫系统。人的免疫系统除了抵抗外界病毒、病菌,防止感染以外,还有维护自己身体内各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态学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有其内在的物质能量新陈代谢循环规律,健康的土地生态系统有其自我更新能力。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河》通过讲述现代工业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违背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造成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新陈代谢断裂的生动故事,深刻揭示了土地新陈代谢断裂之“殇”的经济主义根源,提出要进行符合生态学逻辑的价值观变革和现代生态保护意识的培育。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和生态良知的养成是生态伦理学的必然价值旨归。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河》代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按照自身的某种需要来决定活动方式和行为取向,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目标,总要进行满足某种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估价,这种价值估价就是效价。人的行为和需要多种多样,由此形成的效价也就多种多样。认识效价,就是认识行为中的价值估价。认识效价是客体属性、主体估价和实践需要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关系范畴。所谓客体属性,就是客观对象同实践组成关系系统时表现出来的属性,即客观对象同实践需要的统一性。依存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表现,这是客体属性区別于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14.
道德意应能力是指个体能对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道德态度 ,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 ,并推动个体据此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系统 ,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有助于增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学校教育应重视道德意应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道德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浅谈智力、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两个重要的内在心理因素。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智力因江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的加工处理工作,它在个体身上具体形成和表现为各种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具有核心意义。非智力因某个性特征不直接介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但起着激发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调节学习活动过程的作用,它在个体身上集中反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憎绪、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是影响学生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进行鉴定.了…  相似文献   

16.
国防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教育引导、思想影响等方面,是一种教育价值。国防教育价值是在国防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国防教育活动中主体教育需要的满足或实现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表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引导和管理,对于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内涵外延、目的功能的界定消费属于经济学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所谓消费,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并借这种社会经济关系而进行的用消费资料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根据这一界定,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就是特指大学生为满足个体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消费知识文化产品的活动。根据这一界定,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8.
群体理论在社会化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基本途径在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机制时,许多学者自然而然地对群体发生了兴趣。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从现象描述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化)就是在群体里进行和实现的。一个人从降生开始,就同诸如家庭、幼儿园等群体发生关系,从他们这里取得关于外界的最初信息,并按照这种信息逐步组织自己的活动。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中度过的,他(她)们的社会意识的直接来源,即是这些不同的群体对其产生的影响,他(她)的社会行为也必须在群体中与他人的交往之中予以实施的。  相似文献   

19.
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将这一要求应用于单一的经济个体,则表现为以最小的私人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私人收益,我们可以将这种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称为私利原则;将这一要求应用于整个社会群体,则表现为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收益,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称为公利原则。公利原则和私利原则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公利原则的目标和要求是合理的,但缺乏自我实现的内在力量;私利原则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力量,但目标和要求往往是不合理的,甚至与公利原则相背离。应利用私利原则的内在力量去实现公利原则的目标和要求,在对立中实现两种原则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企业可谓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内环境。恶劣的内环境可使个体濒于死亡或处于休眠状态,而良好的内环境不仅刺激个体机能,而且能增强对外界的抗干扰性。同时个体内能中的利用能与内环境存在一种相互匹配的关系,其能量在内环境中是封闭还是开放,所产生的利弊影响深远。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而这种动态稳定是个休生命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