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村人民公社解体于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而城市人民公社却解体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后者为何提前解体?一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城市人民公社难以为继;二是国民经济调整致使城市人民公社由衰而竭;三是党的最高领导人沉默无语引致城市人民公社在中央层面上的“不了了之”,而地方层面上却以“名存实亡”形式解体。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3.
自萨特的著作译介到中国以来,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并一度成为国内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学说,显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萨特著作及其研究著作的出版密切相关。本文选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国内有关萨特著作的出版进行研究,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和归类,以凸显其时代特征,为后来的萨特研究提供一份比较完备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萨特早在 2 0世纪 40年代就已经走进中国 ,但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还要从改革开放后的 80年代算起 ,这其间我国学界对他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但大多偏重其哲学思想 ,文学方面的侧重仍嫌不够。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昌龙教授所著《存在主义的艺术人学论文学家萨特》是我国第一部以文学家萨特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该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萨特的文学思想与文学作品 ,从理论的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存在主义艺术人学的特征 ,并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和细致解读 ,明确了萨特思想与艺术的价值及其不足 ,填补了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知识分子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多从“普世”价值观和理想主义出发来评论现实。知识分子的这种特征早在18世纪的伏尔泰身上就已显现出来。二战以后,法国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呈扩大趋势。论文以萨特、阿隆和福科为代表勾勒20世纪下半叶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意识形态特征。 三位学者都独立不羁,对法国的文化现实深刻地质疑,但萨特和福科属于左翼,阿隆则属于右翼。二战后,法国的知识分子深受全球范围内的两大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他们开始回归到主要是监督权力,从事社会批评和捍卫一般意义上的人权这样一个社会角色。 20世纪末叶,大众媒体的扩张,法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相对衰减,他们的声音日益被“媒体知识分子”所湮灭。  相似文献   

6.
由《反抗者》的发表引发的“加缪事件”,是20世纪思想史上的核心事件之一。它围绕着如何评价历史主义及如何看待道德相对主义这两个问题展开,反映了萨特阵营的虚妄,折射出20世纪思想界歧异、纷争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14,(8):54-55
“对于核武器,人类经历了3个阶段。”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说。“从核武器研制并用于实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没有国际条约约束,有能力的国家竞相发展;从196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始有条约约束,限制发展核武器;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就是苏联的后期,开始裁减核武器。”  相似文献   

11.
萨特的伦理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过程中,能找到与之契合的类型。特别是在新时期文学,萨特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叙事理论促进了中国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匮乏是萨特人学理论的基石。在萨特看来 ,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在同匮乏作艰苦的斗争 ;匮乏是我们历史的根本关系 ,是对我们同物质单一关系的偶然确定 ;阶级的对立是匮乏的必然结果 ;匮乏已经内在化为人的非人性的人性结构 ;匮乏是人类历史发展可能性的基础 ,但不是实在性的基础 ;劳动既是匮乏的实现也是对它的超越 ,由此形成我们的历史。在对匮乏问题的看法上 ,萨特与马克思具有根本区别。萨特的哲学 (人学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3H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几乎同时进入到法国,这使得法国哲学界呈现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黑格尔是经过依波利特诠释过的黑格尔;胡塞尔是经过萨特、芬克和唐·迪克陶折射过的胡塞尔;海德格尔是经过萨特曲解过和勒维纳斯警醒过的海德格尔。这一切给德里达早年的学术视野和理路提供了基本的运思框架:“思辨性差异”、“有限性”、“存在的辩证法”、“原素”、“延迟”、“超世间性”、“拆解”和“绝对的他者”等等。再现这一历史文本的效应过程不但能廓清德里达早期思想研究上的迷雾,同时也能防止国内有些学者单纯从文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德里达思想作望文生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50~70年代的文学是中国左翼激进主义文学潮流逐渐发展到极至的呈现,它一方面浓缩了革命文学长期以来奋斗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彰显着左翼倾向本身的偏激和局限.因此,对这一时期作家个人和他(她)们的文学表达当中凸显出来的革命气质,尤其是对在女作家身上及其创作当中的革命气质的存在状态的探究,就不仅关联着我们民族力图振作和兴旺自己的路径和特征,而且也纠结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别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反对“图像观念”为起点,萨特对意象及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意象不是自在的视觉图像,不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的对象是某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不存在的“现实的东西”,意象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对象在非现实的层次上成为在场。但是,由于其绝对自由的伦理信念的限制,萨特没能正确地描述由前反思的存在领会引发的想象和由意识主动设定的想象之间的区分,从而使其想象理论留有巨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儒学在体制内的流传始自19世纪中叶,早期是通过当地华人社会办书院、学校来传播除了教材,还辅以对朱熹和孔子的崇祀.自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学的华文课本成为传统上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而本地大学的中文系以及延续的研究院则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成为儒家流传和研究的最理想场所.从八十年代开始在新加坡兴起了波澜壮阔的儒学运动,儒学思想最终找到了流传和发展可以依附的体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回顾了解放前后我国对萨特评价的变化,在较全面、扼要评论萨特的小说、剧本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剧本《肮脏的手》,认为它不是反共剧本而是对我们有所裨益的。鉴于此,我们应当重新评价萨特,并肯定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态势,"发展期中国电影"是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历史叙述最准确的概念.这一名称和理念的确立有利于对此阶段的历史分期问题做出判断,是我们回归30年代电影本身的重要依据;"新兴电影运动"是描述30年代中国电影运动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其自身还应该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期中国电影"始终具有鲜明的商业成色,经济因素在"新兴电影运动"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世界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兼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晚年对中国仍然梦魂萦绕,这位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铁骨铮铮的作家,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本文从萨特访华45天所发表的观感来分析他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伴随着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的两极格局的终结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入转型,中国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着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思潮,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缺失有一定的弥合功能,但也隐含着种种不确定性。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对于我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意识形态的重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