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葛洪是晋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又是著名的化学家、医学家,在文化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是对其生平事迹,详细记述者不多,尤其是对他的生卒年没有记载,甚至对其年岁亦史载非一.《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云:洪在罗浮山卒,"时年八十一"①.《太平寰宇记》卷一六○袁彦伯《罗浮记》载:葛洪字稚川,句容人.在罗浮山"炼丹积年,忽直岱书云:当远行寻药师,刻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但有关他的生卒年至今尚无定论。《旧唐书·王维传》只载王维卒年:“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新唐书·王维传》云“(维)上元初卒,年六十一。”旧说拟王维生卒年为699—759年,当是取《旧唐书》所载王维卒年(759),又取《新唐书》所记王维享年六十一之说,逆推至699而成。清人赵殿成《王右丞年谱》则定王维生卒为701—761年,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均从赵说。然考之史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自北宋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以及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诔》皆同(南宋曾集本《陶渊明集》所附有“时年六十三”之语,校记曰:“一无六十三字”).最早记陶渊明生平的为梁代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晋书·陶潜传》:“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自南宋王质《栗里谱》以来,南宋吴仁杰,清代顾易、丁晏、陶澍、杨希闵以至今人逯钦立、杨勇、王瑶、吴云、钟优民、李华、王孟白、唐满先、孙钧锡、王叔岷、郭维森等,均主此说.当今诸多中国文学史教材也采用此说.  相似文献   

4.
(一) 研究中亚历史地理,其最大困难在于缺少一部综合性的著述供人们参考。为了了解中亚的历史地理概貌,人们不得不从大量的文献中广泛蒐集各种有关的资料片断,排比考订,进行非常艰巨的、有时是异常繁琐的编辑缀合工作。从汉文材料来说,《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三国志》卷三十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等,到  相似文献   

5.
《晋书斠注》是吴士鉴为唐修《晋书》所做的一部集注体校注,是目前《晋书》注本中最为完备者。其效仿裴松之《三国志注》,吸收诸家晋史及历代载籍,兼取清代以来学者校勘考订成果,形成自己的校勘特点。其校勘成绩突出,涉及唐修《晋书》之脱讹衍倒之校订,不少成果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所吸收。但其校勘亦有自身局限性,存在当校未校、校勘不精、据讹校讹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刘弘,《晋书》本传戴:“字和季,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人也.祖馥,魏扬州刺史.父靖,镇北将军.”而《三国志·刘馥传》曰:“刘弘,熙之弟也.”其注引《晋阳秋》云刘弘字叔和.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弘生,本传云“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而《武帝纪》则说,太熙元年夏四月己西,“帝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五”.依年号推算,当为魏明帝青龙四年武帝生,故知弘生于公元236年.然中华书局香港所刊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练表》主弘生于蜀汉后主延熙元年(238),不知何据,姑备此说,秦始初(265年后),弘以旧恩起家太子…  相似文献   

7.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专记两湖地区时令风俗的著作。梁宗懔撰,隋杜公瞻注。此书早佚,仅有辑本传世。今拟就作者与注者的生平事迹及此书的内容、价值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一、关于宗懔系年宗懔,字元懔(《周书》卷34本传、《梁书》卷41本传、《北史》卷70本传)。亦称宗怀正。祖籍南阳涅阳。八世祖宗承,晋永嘉之乱时,以参与平定割据江东的陈敏有功,封柴桑县侯,除宜都郡守(《北史·宗懔传》、《晋书·陈敏传》),死于任上,子孙于是定居江陵。宗承之后,闻人辈出。其孙宗炳,字少文,著名画家,撰画论《画山水序》(《宋书》、《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  相似文献   

8.
因为历来直接证据较少,桓谭生卒问题一向争议很大。桓谭自云"年十七为奉车郎中"与《后汉书》本传称桓谭"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时年七十余",无疑是考察其生卒年的关键点。桓谭十七岁陪侍汉成帝赴甘泉的时间,有可能是汉成帝"微行"的鸿嘉元年(前20)。本此,桓谭生年当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卒年在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  相似文献   

9.
前言华峤字叔骏,西晋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历事武、惠二帝,“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晋书》本传),因而长期主持朝廷的撰述之事。华峤早就不满《东观汉记》之烦秽杂乱,有意改作。自为台郎,得以遍览宫省所藏秘籍,于是整理史料,排比考校,上起光武,下迄孝献,述东汉一百九十五年历史,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同上),改名为《汉后书》。其十典未竟而峤卒,于是又经其子华彻、华畅相继董理遗编,遂成完帙。  相似文献   

10.
一 淮遇先生撰文于《西游记研究》(江苏淮安《西游记》研究会)第一辑,认为《西游记》第七十回孙悟空“杯酒化雨”的情节是从晋葛洪《神仙传·栾巴》移植而来,并转引《太平广记·卷十一·栾巴》为证。这个结论还值得商榷。因为这类故事在古代流传是颇为广泛的。就笔者所知,淮遇先生与其引用《太平广记》还不如引用唐李贤等注释的《后汉书·卷五十七·栾巴传》。据传载,栾巴字叔元,汉顺帝汉安元年(一四二年)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旨巡行天下,“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后汉书·顺帝纪》)是当时著名的“八俊”之一。唐李贤等注引葛洪《神仙传》说:  相似文献   

11.
一千多年来,欧阳询的书法,一直被视为习字的楷模。但是,关于这位先贤的生卒年,好多重要文献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旧唐书·欧阳询传》说他享年“八十余”,《新唐书·欧阳询传》说他享年“八十五”,但未载卒于何年,自然无法推算生年。清代饱学的翰林学士们编纂《全唐文》,给他写小传,也没有写清他的生卒年。近检唐人张怀瓘《书断》卷中,其云:“皇朝欧阳询,长沙汨罗人,官至银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12.
李白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宋十六璟》一诗,宋蜀本于题下注云:“疑乌江及宗字误。”为此注者可能是曾巩。他不了解宗璟乃李白妻弟,胡震亨已辨之甚详,兹不赘。曾巩持巫山遇赦之说,李白从流放首途至于巫山,有无乌江其地,确属可疑。而这一问题,从此遂成千古疑案。 王琦云:“按《浔阳记》载九江之名,一曰乌白江,三曰乌江。张须元《缘江图》载九江之名,四曰乌土江,六曰白乌江。《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非和州之乌江县也。”此说一出,后之注释者及研究者均翕然从之,似乎这一疑案已彻底澄清。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宗,生卒年里字号事迹均不详。据现存零星史料及音注材料所考。仅知其为东晋时期南方经师,以注《三礼》名世,一度颇有影响。关于刘昌宗的时代,清儒卢文绍说;“《经典释文》载之于李轨、徐邈之间,当是晋人。”①段玉裁说得更为肯定,直云:“刘昌宗东晋人。”②后来吴承仕先生也说:“《序录护列于李轨后,徐邈前;《隋志》④亦次在晋人中。按《仪礼音义》十羹’刘云:‘范去急反,地皆音泣。’刘引范音,故次诸范宣后。”⑤据吴承仕所考,范宣之卒当于东晋穆帝世(公元345-360年)以后,时年五十四。以此上溯,则生年约当晋怀帝中…  相似文献   

14.
光武帝纪一(卷第一) [清乐三堂刊蒋氏本] 元帝时,节侯之孙孝侯以南方卑湿,请徙南阳。天游按: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以下简称范书)曰:“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以下简称《东观记》),“孝侯”亦作“考侯”。又《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曰:“考侯仁以春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徒南阳,  相似文献   

15.
<正> 古代山西省地理学家法显(约337——422年),冒着生命危险,跋涉于人迹罕见的沙漠和高山地区,从今新疆帕米尔进入印度,在印度十三年,足迹遍南亚,最后从海道回国,撰写著名的《法显传》(《佛国纪》)一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实地考察的外国地理专著。本文拟对法显和《法显传》作一点介绍。由唐太宗领衔主修的《晋书》不为法显立传,这是《晋书》的缺陷。但历来佛学书中为他立传的甚多,如南朝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传》卷十五,南朝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三,唐智升的《开元释  相似文献   

16.
在一部卷帙浩繁的《宋史》中,有三个历史人物的列传有目无文。这三人是:张云、陈龙复、张镗。据《宋史》卷四百五十四新版标点本校勘记注七云:“(氵鳳)与刘子俊等凡十有九人,按本卷传目邹(氵鳳)颯传附传十八人,连邹(氵鳳)共十九人,但其中陈龙复、张镗、张云三人有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马良传》附《马谡传》中“谡下狱物故”一语,使不少人对马谡被杀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详注《三国志》的卢弼虽对马谡被杀的真实性不怀疑,但对“下狱物故”的说法却提出质疑,他引潘眉和周寿昌的话说:“《刘琰传》书‘琰竟弃市’,《周群传》书‘裕遂弃市’,或云伏辜,或云伏诛,无书物故者。”“街亭之败,戮谡谢众,已见于诸葛本传矣。即此注引《襄阳记》谡引殛鲧之语,蒋琬述楚杀得臣之言,  相似文献   

18.
《晋书》草成于唐,因其出自众手,故种误疏漏者甚多,虽经历代学者勘正,仍难免挂漏。口碑较好的中华书局本《晋书》,其校勘之力甚巨,功不可没,但亦除误未尽。本文以中华书局本为据,杂考本纪如下:卷二文帝纪,云甘露“二年夏五月辛未,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剌史乐綝”反。《三国志》三少帝本纪载此事较详,“五月辛米,帝幸辟雍。……乙亥,诸葛诞不就征,发兵反,杀扬州剌史乐綝。丙子,赦淮南……”。知诸葛诞反在五月无疑。又据《三国志》卷二十八诸葛诞传。裴松之注引《世语》,云诸葛诞杀乐綝后,上表日“臣奉国命……忿(乐)綝不忠……以今月(指五月,六日讨綝,即日斩首。”按是  相似文献   

19.
刘筠,字子仪,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举进士,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给事中、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等职,为著名西昆体诗人。《宋史·本传》未记其生卒年,但云:“筠素爱庐江,遂筑室城中,构阁藏(真宗)前后所赐书,帝(仁宗)飞白书曰:‘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知庐州,营冢墓,作棺,自为铭刻之。既病,徙于书阁,卒。”今《辞海》文学分册、《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书“刘筠条”均未能标明其生卒年。据王偁《东都事略·刘筠传》记载:‘仁宗即位,复召为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已而数以疾辞,进枢密直学士,  相似文献   

20.
一、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逐宣布焉。”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太史公自序说,当时有两本,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名山者,即是藏之於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