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红楼"出典和<红楼梦>命意的索解,除了索隐派若干奇异的猜测,出现了一些会心的领悟和一个荒谬的循环.全面考察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并审视<红楼梦>文本所得七大证据表明,曹雪芹曾经寝食<全唐诗>,浸淫<全唐诗>.<全唐诗>中60例"红楼"意象,所含九种含义可归为五类意蕴,与此对应,<红楼梦>命意可作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由实写到哲思的五重索解,小说的主人公、背景、情节走向、主导线索、哲理追求一切都可以由<红楼梦>这一书名化入或展开.二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末有关<红楼梦>书名命意的肤浅和乖谬之见可以去矣.  相似文献   

2.
一部《红楼梦》写出许多的“病”,这是前此悲剧作品所未见的。曹雪芹为什么在一部用他的血、泪和生命筑成的作品中,精心描绘那么多的病态?这与作者的创作立意有着密切的关联。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中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具体地分析《红楼梦》中的病态描写,对于两百多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其中味”或可有所启迪。 鲁迅注及《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剧作中的梦境构思和描写,以及所极力讴歌的“情至”观,曾给予《红楼梦》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与启迪。曹雪芹借汤显祖剧作,丰富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深刻揭示了“红楼”由盛转衰的历 史命运。汤、曹二人都经受了最深沉的巨大的精神悲剧,无怪乎他们都“伤心”“无人”“解其中味”了!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简称《红楼》),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简称《十二钗》)、《情僧录》,凡五种书名。为何有这么多书名呢?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就曾因侧重的内容不同而用过几个书名,如《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红楼梦》等;二是在评点中又出现了各用其名或混用数名的现象,如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脂砚斋仍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9.
关于《红楼梦》的本事研究,自从胡适先生“自叙传说”问世,学术界多认同曹家即贾府原型一说、然而,以雪芹生平思想及曹氏家世而论,这种观点实在无法解释小说中的诸多矛盾,如果仅川“艺术虚构”为遁词,似乎过于简单草率.《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的矛盾其实指向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即小说明人痕迹太浓.即使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改创加工,这痕迹仍然掩饰不了也抹煞不去.也许,曹雪芹根本无意掩饰.《风月宝鉴》可能本是明人旧稿,《红楼梦》主体故事——贾氏故事可能源出明代.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朝乾、嘉年间《红楼梦》最初在社会上流传到现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文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笔者无意于进行系统、全面的评说(有郭豫适先生的《红楼研究小史稿》和《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韩进廉先生的《红学史稿》可资参读)。这里仅摄取几个“亮点”,以显露“红学”进步的几级阶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评论《红楼梦》中“老学究闲征《姽婳词》”这一情节时,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贾宝玉颂扬屠杀农民起义军、死心踏地地为主子卖命的林四娘,具有严重的反动性质;曹雪芹赞扬林四娘的忠义和武勇,诬蔑起义农民为贼寇,流露出忠君思想,反映出曹雪芹的封建阶级立场,因此,《姽婳词》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反面材料。我认为这种观点抹煞了“闲征《姽婳词》”的积极意义和曹雪芹的果敢精神,有必要商讨一番。  相似文献   

14.
<正> “矫情”,还是胡扯? “矫情”似乎并不是个褒义词。因此,当我打开《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一期,读到那一组谈《红楼梦》的《读书手记》中一篇《红楼的矫情》的时候,不由得怔了一下:曹雪芹写《红楼梦》,深情无限,怎么会是“矫情”呢?  相似文献   

15.
《红楼评梦》是清代诸联一部重要的红学著作,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诸联的红学思想。此书不仅对曹雪芹的才学和《红楼梦》的成就评价颇高,而且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悲剧价值、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艺术方法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同时还探讨了《红楼梦》对前代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有很多观点对于当今红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快读” ,非指阅读速度 ,而是说阅读快感。“快”乃“快意”之谓 ,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境。《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是马瑞芳教授新近面世的一部著作。全书四十七万两千余字 ,分为五编 :第一编 ,《聊斋》新论 ;第二编 ,《红楼》新论 ;第三编 ,从《聊斋》到《红楼》 ;第四编 ,《聊斋》个案析论 ;第五编 ,聊斋学、红学。书中并有插图一百零八幅。2 0 0 4年 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与瑞芳相识 ,大约有二十年了 ,多数是在学术会议上碰面 ,聚散匆匆 ,偶有机缘同住一室 ,则往往化为闲“聊”之“斋” ,同入“红楼”之梦。在这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对《红楼梦》中“情”的阐释多指向“男女之情”。而对曹雪芹所观照的“同性恋情”缺乏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同性观”的多维阐释,进而展现曹雪芹对理想情爱观的超前之思。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自云《红楼梦》“大旨谈情”(见第一回).这种提法,显然有掩饰其中所描写的“伤世骂时之旨”的作用,但他确也在这部小说中花了大量篇幅在“谈情”——主要是描写了各色各样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见第五回)从这一支曲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曹雪芹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深沉思考,对封建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爱情和婚姻悲剧的深刻同情。而《红楼梦》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描写,不论在广度方面,还是在深度方面,确也达到了我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红楼梦》作者、批者的长期研究,指出:《红楼梦》前80回的原始作者是“石头”曹硕,但更主要的伟大作者是曹雪芹,当以曹雪芹为代表;后40回是由高鹗与程伟元共同续补而成的,但高鹗出的力更多,应以高鹗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红楼梦》这部由天才作家曹雪芹著述的天才著作,正是这方面显示了他的天才。 诚如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在他的《红楼梦艺术论》中所说:“许多人都感到曹雪芹具有精雕细刻的手腕,但在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简洁。”蒋和森同志是把简洁作为《红楼梦》的一种艺术特色来加以论述的。我们如果从用语的经济来理解这一特点,无疑也是正确的,不过从文法的角度来论析,曹雪芹用语的简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省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