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够了"是汉语比较常用的话语标记之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够了"总是处在一定的前言后语中,并辅以特定的非言语符号。话语标记"够了"总体上表达了说话人的否定态度,具有两种语用功能:第一为话轮标记;第二为不礼貌标记。"够了"话轮标记功能又可细分为话轮起始标记、话轮转换标记和话轮结束标记。在不礼貌标记功能下,"够了"又呈现出批评指责、警告劝诫、讽刺挖苦等微功能。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以言载道"到隋唐"以事娱人",宋前"话"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使用者由政权阶级向普通大众游移,典范与政治教化作用逐步减弱,文化地位由雅入俗。不拘场合和身份的各种"谈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话"的叙事特征和娱乐色彩,使得"话"的主要义项由僵化的政治言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并在宋代掀起一股平民文学浪潮,滋生了"平话"、"诗话"、"词话"等众多俗文学类别,揭开了元明清俗文学繁荣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陆空通话的话轮构成单位包括单词、复句、句群以及少量言语性反馈项目。了解陆空通话的话轮结构特点,对于交流双方合理操控话轮转换、避免言语交际失误、提高通话效率,从而保证飞行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对"断裂性"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的深入。引入"断裂性"视域,重视断裂性的文化内涵,有力的突显出文学史书写中对于叙述中的统一性和平顺性追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招呼性会话”有明显的社会规约性,其言语行为本身是交际活动关注的焦点,话轮语义内容被弱化。“招呼性会话”主要传达“人际关系信息”而非“语义信息”,其“招会话时机具有规约性,对成功实施“招呼行为”有重要语用价值。“询问——作答”会话序列可以有效完成“招呼”行为,主要用于彼此熟悉的交际对象之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长度、自由度、结构、语义特征及特质性属性界定了公式化语言,指出公式化语言与普通言语产生研究中的"词"的不同之处。然后介绍两个经典的言语产生模型:交互激活模型和序列处理模型,比较了各自相关的词汇通达理论及适用两个模型的相关语言事件。通过对公式化语言的结构,自由度、句法启动效应,词长效应和词频效应优势分析论证了建立公式化语言的言语产生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打断"是自然会话中的一种特定现象,指当前说话人话轮结束前,另一说话人为夺取话语权而干扰会话,或虽对其表示支持但却阻止或暂时阻止会话的行为,可分为干扰性、支持性和中性打断等。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所做的打断与性别差异相互关系之研究,发现他们就二者间是否存在明显关联未能达成共识。国内对基于汉语的"打断"探索还刚刚起步,加强"打断"与性别差异的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之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这)一天天的”本身是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句子成分,而在口语互动中可以用来表达言者的负面评价。本文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分析了“(这)一天天的”的话语功能,指出该构式可以表达抱怨、责备、批评等态度,既可以出现在话轮起始位置预示负面立场,也可以出现在话轮中间、末尾强化负面立场,还可以独立形成一个话轮,表达言者的负面立场。文章还从互动的视角分析了其规约化成因,认为具有立场表达功能的“(这)一天天的”在交际互动中塑造,受到礼貌原则的驱动,在句法位置游移、韵律、语境吸收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形成。  相似文献   

10.
话轮沉默是一种常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话轮沉默的关联性在明示一推理框架内.其语用功能在交际过程中具有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需要语境预设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谓词性成分的转指,从而使谓词性成分的转指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并从隐性走向显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用"者"和"所"指代转指对象.2.转指的对象用名词具体化.3.语音的分化.4.文字的衍形.  相似文献   

12.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英语会话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传统语用观中的会话分析理论和合作原则在解释话轮沉默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交际意图、关联性和语境效果,说明了关联理论对话轮沉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会话的基本单位是由三个话轮构成的序列结构,它普遍存在于日常会话和机构会话中。分析和归纳新闻访谈中第三话轮的结构特征和语用功能发现,新闻访谈中第三话轮是节目主持人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尽管第三话轮内容有一定的变化,但是评价不会出现在第三话轮中,这个特点是主持人顺应机构特征和机构规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方(人类)文化哲学史的考察,可以发现西方哲学中有几次"转向"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几次哲学"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最终使得系统的现代文化哲学得以建立起来。具体而言,维柯、赫尔德、卢梭等人分别提出了哲学的"语义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民族学转向",试图在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下构建文化哲学,而卡西尔则在整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转向",把符号思维确立为哲学的新原则,由此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6.
西方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语言的变化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学内涵。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也为考察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文化学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语言论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正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河流     
文化与河流的关系十分特殊,文化既源于河流,又反过来改造河流。文章重点阐述了文化如何由源于河流到改造河流,如何由被动地改造河流到主动地改造河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最简主义的转向,引起了语言学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最筒论”思潮。文章分别从理论动因、理论内涵以及最筒方案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等方面,探讨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这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哲学上研究重点的转移。它对人文科学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产生于文学领域的零度写作理论可以说是这种转向思潮的主流。针对零度写作理论的分析,阐述这一理论对哲学中语言学转向的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20.
会话分析通过研究会话中的结构特点来揭示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和所处的地位。在对《一朵浮云》的会话部分中的话轮转换和话轮序列进行分析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特点得到了较清楚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