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池田大作每年发表"和平倡言",其一以贯之的思索脉络始终以"人"的"精神"、"人类"的和平、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地球文明为主题.他关心的是人,是生命,是人的精神,是人类的共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是"地球文明".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而不断创造,多为开放、流动的思想表述文本.但通过"和平倡言",池田以彻底自我省察,遍历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家睿智的思索,建构了他和平思想的体系,"和平倡言"文本就是池田和平思想最充实完整的具现.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虽根源于佛教教义,但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池田的“以生命眼光”看人,均以“人”为中心,以“爱人”为旨归,提倡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墨子的“兼爱非攻”与池田力主以实践的精神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凸显了东方思想家一脉相承的思想源流。而孔儒的忠恕之道与池田的人生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宽容,更彰显了以人道主义和平思想为基石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3.
《东方论坛》2008,(6):F0002-F0002
今年是池田大作发表“中日邦交正常化倡言”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的1968年,池田大作在中日关系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从对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析及人类和平思想出发,顶住沉重的压力,发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倡言》(以下简称《池田倡言》),对后来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先导的关键作用。池田大作因此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温家宝的接见。  相似文献   

4.
汪鸿祥 《东方论坛》2008,(6):1-6,18
《池田倡言》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理论基础是池田大作和平思想,包括生命尊严、非暴力、共生的思想和世界民族主义的理念。《池田倡言》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容是提倡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展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还对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池田倡言》是富有远见、博识、勇气的倡言,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对于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和今后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德欧洲联合思想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欧洲,人们历尽苦难而想望和平,思索着如何永远消除战争和流血.德国思想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以联邦求和平的思想,并论证了在地球上确立普遍和平的必然性.他的思想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关于世界和平问题的最高成就之一,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池田大作和平思想、文化思想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从“和平文化”视角切入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池田大作十分重视构筑“软”的和平文化对于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其文化思想也具有明显的“和平主义”特质。1983年以来,每年发表的“SGI”纪念日和平倡言集中体现了池田大作的和平文化观,其中2000年以来的和平倡言又有一些新的特点。通过梳理这些和平倡言可知,池田大作所着力构筑的和平文化实际上是以“SGI”运动为现实基础,以人民和NGO为主体,以对话为基本路径,这为构筑和平共生、每个人都有尊严的21世纪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他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要"屈己",要坚定不移,要不惜一切代价。其投降主义思想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完全丧失了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为苟且存活。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对南宋后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是要把中国由"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此可以从社会形态、现代化形态和文明形态三个层面来理解。从现代化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现代化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经历了西式资本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的发展,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社会性质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社会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内涵和本质具有特殊性,以实现"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从进步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文明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文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特征,与其他文明不同,是要重建"中华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三种形态的构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邦交的意义非凡,30年来,中国和日本在经贸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政治上,中日两国的邦交正常化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人士为架起中日友谊“金桥” 而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其中一人不能不提及,他就是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1968年的“池田倡言”犹如春雷乍响,不仅在日本国内掀起  相似文献   

10.
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是池田大作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是以其“人学”思想为基础,充分地重视着生命的尊严,积极地进行着新人本主义的思索,深邃的思想中又饱含着扎根庶民的情怀.与此同时,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中又彰显着他对外交的独特见解和视角,地球民族主义的视野和世界公民的姿态,对和平生生不息的追求,极力反战并寄希望于人与人的对话来促进心灵的沟通等使人间外交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而深刻.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本身也折射出明确的促进人类和平、追求世界和谐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2.
贾凯 《东方论坛》2013,(4):16-20,96
池田大作的生命伦理观是以生命尊严思想为核心的。立足于生命的尊严这一价值基准,通过对启蒙时代以来受理性主义影响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危机的思考,池田大作倡导建立尊重人的人格、生命,为了人的幸福的"生命的世纪",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人类精神的革命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现代社会的危机,让生命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是著名的世界和平运动使者,一生为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而不断地去进行对话。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源于其亲历战争的悲剧、对师弟不二的坚守、对释尊的坚定信仰、对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思考。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平等尊重、倾耳恭听、宽容求同、信赖“同苦”是其对话的重要前提,政府对话与民间对话相结合是其对话的主要方式。池田大作对话的目的就是通过相互理解实现共存共荣,通过相互学习实现人间革命,进而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对于当前处理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建设人民友好的和谐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的内心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狂”的视角,指出狂是赫索格真的表现,是赫索格逃避现实世界的方式,“书信”是赫索格的“狂想”和“狂言”。索尔·贝娄利用赫索格的狂,乘“信”以游心,构建了自由言说的境界,让个体生命在沉醉状态中以自我张扬的形式向现实世界发出心声,从而深刻揭露当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表现当代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主人公对人性的叩问与追寻,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权思想与西方古典人权思想在方法论上的区别在于:前者坚持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后者则是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具体表现在人权本源问题上的先验论与实践论,人权实现上的分离论与辩证论的分疏.基于方法论上的不同,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旨趣从以抽象人权、价值人权、普遍人权为内容的应然人权转移到了以具体人权、事实人权、特殊人权为内容的实然人权.但这种转移并非是对应然人权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