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池田大作以"依正不二"与"色心不二"的和谐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健全人格的和谐教育论、尊重生命的世界和平论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二"是个数词,不仅在汉语中,在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中,带"二"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常有分裂、混乱、不专一、不健全、不完善等不好的涵义。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以及国外语言三个方面阐明这种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藏传密教无上部瑜伽的基本理论--心气不二论受晚期印度教密教的影响,注重修身,并从理论上探讨身心的深层关系,认为身体的深层结构气脉明点,以气为本,心与气一体不二,为生命之本、生死之根,气乃心识所乘或即是心识之体性.外气(环境)对人的身心也有影响,也是一体不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具有汉族"二月二"节俗的部分共性,但闽东畲族"二月二"的会祖、会亲、会歌等内容和形式又迥异于汉族节俗,它饱含着畲族祈求幸福、太平的心理,团结友善、不忘根祖的品格,和在浪漫狂欢中传承民族精神内核的文化特征。闽东畲族"二月二"节俗,既体现了畲汉融合的友好族群关系,更沉淀着畲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僧肇和芝诺皆因提出了一反世人常识的论断而在中西哲学史上富有盛名,"物不迁论"与"飞矢不动"分别是二人代表性的观点。现尝试从有破而立、论证理路和立论旨归三方面梳理其二人的观点,以此探讨二人的差异点及会通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重人文、轻理工的传统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外生性"特征,使科技与人文二维冲突尤为激烈,从"道""艺"之争到"中学""西学"的对抗,直至现阶段培养"工具人"与"精神成人"的争鸣。通过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二维思路模型证明: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是贯穿于中国高等教育历程的文化二维思路。高等教育中的人文与科技思路没有固定的、一劳永逸的路径,应在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彼此不断消长,在相互磨合中找到最适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种种不和谐: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不和谐、科学人文素质发展不和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大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的不和谐等。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正视和重视部分大学生发展不和谐现状,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四体",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许多像"不痴不聋、不卑不亢"格式的成语,我们把它叫"不A不B"式成语。文章主要从"不A不B"格式成语的来源探讨成语"不A不B"格式中A、B的特征,成语的感情色彩特征以及成语的变式等。  相似文献   

9.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相似文献   

10.
"二拍"涉及道教文化的篇目约占总篇目的1/7,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鲜明的指向性,却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比照凌濛初对本事的整理、再创作,发现凌濛初借助道教叙事向读者展示了三个层面的欲望纠葛,即世人、神仙、道教徒对欲望的痴迷、消解与挣扎。这表明,凌濛初并非以批判道教世俗表现为目的,而是以劝惩欲望为指归;欲望关注贯穿"二拍"始终,劝惩人欲是"二拍"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1.
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其对苏俄刑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拉伊宁的刑法思想经历了从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刑法理论的转变过程。他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根据,从批判资本主义犯罪构成的"客观结构"和"主观结构"的缺陷入手,提出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该理论中,犯罪构成被看作是犯罪事实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该理论在苏俄刑法中的具体运用,犯罪构成成为苏俄刑法刑事责任认定的唯一根据,并最终促成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苏俄刑法中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其内涵深刻,特征明显,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三大“统一”特征:批判性继承与历史性超越的科学统一;科学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统一;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辩证统一。论析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三大“统一”特征,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对指导当今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就是要形成“三大规律”有机统一整体观;“三大规律”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处于不同的层面,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联的有机统一整体;“三大规律”有机统一整体观意蕴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新课标一直在要求和强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两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显而易见,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两者做到真正的调和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针对新课标下对语文基本特点的概括,分别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社会心态通过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调节"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调节心态各个成分的关系,生成自我与他人结合的心态,"主我"与"客我"结合的心态,仪式与非仪式结合的心态,知情意相统一的心态,发挥了四大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反应与正确态度,最大化地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从唐代开始一直成为中国传统画派的主流,其审美价值常常凌驾于其他题材之上,析其原因,山水画不是单纯的风景画,而是具有其独特审美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表现出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贵和尚中”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一文中,对辜鸿铭翻译中的“求统一”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译文不够忠实精确.但从对外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一贯主张的有机整体翻译观与其“求统一”之举,却有可取之处,也给当前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该如何译有所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儒学的精髓,它向我们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精神境界和现实行为。这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带来了深刻启示:一方面,实现这一境界,需要以去除私欲为中心的修身的工夫,从而从根本上消减以人类私欲膨胀为肇因的生态危机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实现这一境界,需推仁爱之心于万事万物,这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