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1984,(4)
<正> 清末著名梨花大鼓女演员王小玉(白妮)的籍贯,很少有人提及。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收有“王小玉”一个条目,但没有明确列载她的籍贯,仅引凫道人(李文石)《旧学?笔记·红妆柳敬亭》一条说:“光绪初年,历城有黑妮、白妮姊妹,能唱贾凫西鼓儿词,尝奏伎于明湖居,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显然,历城并不是王小玉的籍贯,而是她在济南奏艺客居之地。从目前掌握  相似文献   

3.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果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这首诗著名的绝句,题作《寄扬州韩绰判官》,长期以来脍炙于人口。  相似文献   

4.
南宋魏醇甫《诗人玉屑》说:“东坡《海棠》诗,辞格超逸,不复蹈袭前人。”此诗共四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据《明皇杂录》称:“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此诗借用唐明皇在这里形容杨贵妃睡态朦胧的话,来比喻迷茫月光下柔媚合闭的海棠花,确实别具一格。诗的头两句,描述海棠在微风轻拂中容光焕发;可是,在花香飘忽的夜雾里,月亮已经转过回廊,夜色已深了。故末两句说,只怕花儿要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是一个发端于清末民初、鼎盛于袁世凯称帝前后、影响较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关于这个流派的名称 ,鲁迅曾指出 :“这时新的才子 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 ,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 ,和才子相悦相恋 ,分拆不开 ,柳阴花下 ,像一对蝴蝶 ,一双鸳鸯一样……”到了《眉语》月刊 (1914一 1916 )“出现的时候 ,是这鸳鸯蝴蝶式文学的极盛时期。”① 在这里 ,鲁迅点出了鸳鸯蝴蝶派 (以下简称“鸳蝴派”)名称的起因。茅盾也表达过相似的看法 :“我以为在‘五四’以前 ,‘鸳鸯蝴蝶’这名称对这一派人是适用的。 (何以称之为‘鸳鸯…  相似文献   

6.
台湾黄畲先生《欧阳修词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有几个词语的笺注,似有未当,现特提出与黄先生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拨头”一词,黄先生笺注曰:“舞蹈名。《文献通考·乐考》:‘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若单就“拨头”而言,《通典》语释无可非议。但欧词“拨头”却非胡舞。欧之全词为:“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撚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调寄《减字木兰花》)通首描写了雅宴上乐妓弹奏琵琶,与杀虎报仇、激烈雄壮的  相似文献   

7.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常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等词语出现,它们都指代美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的组成都带着"红"字,而女子的衣饰穿着也喜用红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9.
<正> 杨伯峻先生编著的《孟子译注》一书,无疑是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但是,我感到该书对"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的译文,有几处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今提出来与杨先生商榷.《孟子》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中巧妙地插入地名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等,不胜枚举;西洋诗人也深谙地名之用,钱钟书《谈艺录》中曾论及此:“李特(H.READ)《诗态》复增广举柯尔律治In Xanadn did Kubla Khan及白朗宁Childe Rolande to the Dard Tower came等句,论之曰:‘此数论无深意而有妙趣,以其善用前代人名,外国地名,使读者悠然中生怀古之幽情,思志之逸致也。’余按神秘经验中,常有此事。”李特氏敏锐地抓住了地名人诗的文化内涵——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启思志之逸致,其功用非轻。不过这也给诗词的翻译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翻译中尽量传达出地名的独特意韵?本文拟结合国内外一些名家的译例及评论,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9,(1):72-77
《伤逝》乃鲁迅虚构的悼亡之作,但其中的感伤之情泛滥而虚伪,正因其写作之时流行着新式的"才子+佳人"故事,盛行感伤的文学基调。鲁迅借《伤逝》警戒私奔潮中盲目崇拜新"才子+佳人"美谈的女子们,批判如涓生那般无所作为的颓废感伤者,揭破以涓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男权中心个人主义者的虚伪面孔。  相似文献   

12.
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晶先生用西方的神话原型理论来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认为“凡是读到‘倾城’之类的题目,一定会联想起中国历史上,一些祸国殃民的美人来,像是褒拟、姐己、和杨贵妃之类。张爱玲写《倾城之恋》其构想思路,首先一定循着这一观点出发,是毋庸置议的。”《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红颜祸水式”的女人了。她浑身带着“杀气”。①但我却有一些疑问:其一,利用了倾城神话,是否必然地就会使主人公成为危险人物?其二,即使在倾城神话中,女人是祸水已成定论,但这一形成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价值给定的本身,能…  相似文献   

13.
《楚辞·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憺憺”《章句》未加注释,《楚辞补注》说:“安静也”,《楚辞集注》说:“安静”。《补注》《集注》的解释实出《楚辞章句》。因为《章句》在《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宫”及《东君》“观者憺忘归”二句中注云:“憺,安也。”我们以为,将《云中君》《东君》中“憺”释为  相似文献   

14.
一个被忽略了的美学范畴——美因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美学研究中公认的最重要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它之所以难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一的问题没有被很好地解决。“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很迷惑人的问题。假若让我们单凭生活经验做印象性的回答,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对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会同时予以肯定的。这在艺术作品的描写中很容易找到例证。如《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就是所谓佳人之姿倾国倾城。照此描写,不分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阅读清词文献时,发现袁枚有关词学的数篇诗文,《袁枚全集》(王英志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及各家辑佚文章似均未提及,现引录如下:《题红雪词》:"冯君善作短长吟,不在词深在意深。奇艳能惊才士胆,笑啼都入美人心。直参竹屋分妍唱,高揖梅溪定正音。白雪何如红雪好,玉箫从此夺瑶琴。"《题远春词》其一:"新声乐府唱旗亭,张绪风流鬓正青。想见月明花似雪,玉人都要卷帘听。其二:  相似文献   

16.
和寅恪六七年度,谢晓莹置酒之作。晓莹,寅恪夫人唐女士字,女士维卿先生(景崧)孙女也。年事参差八载强,力如盲左压公羊。半山自认青衿识,四海公推白业光。初度我来怜屈子,大风畴昔佞襄王。天然写手存闺阁。好醉佳人锦瑟旁。一首《锦瑟》(以起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开头二字作为诗题。实质亦等于是“无题  相似文献   

17.
《史记·吴王濞列传》云:“吴王之王,由父省也。”《集解》注:“言濞之王吴,由父代王省封邰阳侯也。”《索隐》注:“省者,减也。谓父仲从代王省封邰阳侯也。”并作如字读,误。按“省”当读为“眚”,二字古音相近,常通用。《书·洪范》:“王省惟岁。”《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作“眚”。《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左传》、《谷梁传》均作“眚”。《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似文献   

18.
借代,是一种修辞格,指“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辞格运用于造词,即借代造词法,指借用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固定在词中.例如:(1)仓促骨肉情,能不怀辛苦?(曹植《赠白马王彪》)(2)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诗》)(1)中用“骨肉”代“至亲”.(2)用“桑梓”代“故乡”“乡里”,语出《诗经·小雅·小弁》:“唯桑与梓,必恭敬上.”朱熹《诗集传》解释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即一个概念本来有确定的词语来表示,而有人却使用另外与之有联系的词语表示这个概念,并且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承认和运用,从而形成借代义,对于这种借代造词,以前很少专门论及,有的只从修辞角度来研究,也是略而不具.本文拟就借代造词的种类和特征、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在语言发展上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1.借代造词法的种类和特征1.1种类1.1.1以人的形貌或其他特征代指某种人.如: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沈起凤《谐铎·巾帼幕宾》)“须”是胡须,男子才有胡须,故用“须眉”借指男子.“巾”和“帼”都是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饰物,故用来代指妇女.旧时用形貌或饰物特征代指女子的还有:粉黛、蛾眉、红颜、指粉、裙  相似文献   

19.
古人常谓“龙”生于水而为水物:《管子·水地》说“龙生于水”,《左传·昭二十九年》曰:“龙,水物也”,《易略例》亦谓龙为“水畜”。因此,在古人看来,“水畜”之龙可以招云,可以致雨:《周易·乾卦·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慎子》:“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论衡·乱龙篇》:“龙蹔出水,云雨乃至”;又《龙虚篇》:“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蛟龙见而云雨至”;郭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楚官即有“连尹”之号。《国语·晋语七》“连尹襄老”韦昭解:“连尹,楚官名。”但未进一步说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尹训正也。楚官多以尹为名。”《尔雅·释言》:“尹,正也。”此孔氏所本;《国语·齐语》“立五正”韦解:“正,长也。”是尹即首长之意。连尹之名,先见于《左传》和《国语》。对这一官称的解释,自汉至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左传正义》引汉儒服虔说:“连尹,射官,言射相连属也。”清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