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意象创造的深层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美学角度 ,利用文学作品构造四层次理论 ,深入探讨了鲁迅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意象创造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奴隶”意象、“看客”意象和“孤独者”意象等三大意象之中 ,力图将鲁迅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作为具有伟大生命力的艺术存在,将千秋万代地给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艺术的感染。人们仅仅从一个小小的阿Q身上,就不仅懂得了我们的祖辈的面貌,同时也找到了我们同时代人的影子。时间已逝去半个多世纪,但鲁迅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润上、孔乙己......依然作为活生生的文学典型向我们展示其复杂多样的灵魂,倾诉他们悲惨的人生。那许多事和人,似乎今天依然可以看到,那种风土人情,以及许多感受到了而很难诉诸笔端的深意,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和激动。艺术作品的社会的和美学的力量的基础,存在于它的深刻的真实性之中。鲁迅小说里…  相似文献   

4.
尼采在上个世纪末惊世骇俗地喝道:“上帝死了!”这耸人听闻的叫喊,意味着人类整个价值体系的倒转和崩毁,意味着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干;个体从规律、法则、伦理、习俗的一切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获得了绝对无上的价值。然而,一旦当个体获得超乎一切的价值之后,人却又蓦然地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人们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荒谬、失落、苦闷与焦虑。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徒然地挣扎着,茫然困惑,踽踽独行。终于,一些敏锐的心灵感觉到了,整个天空所飘荡的全是死亡的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作为具有强力意志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迥异于同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不在于其批判精神和济世情怀,而在于他在对国人生存状况深切体验基础上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机制的深层建构,在于其中间物意识的生命哲学、感受体验型的介入方式、相互主体性的方法特征,以及由此生成的精神文化结构和强韧不羁的主体意识。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形成了多元交融、百面贯通的功能场,以全息的、枝叶并茂的方式应对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补天》、《奔月》到《理水》,神话传说题材的历史小说几乎贯穿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整个创作过程,它不仅从源头上叙述了神话英雄女娲创造人类及其自身的消亡,叙述了英雄形象在夷羿和禹身上的复活及其被世俗化的过程,而且从神话传说中揭示出否定与轮回的历史深层结构,并从观念和形式上建构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生命     
我们常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只是一种比喻,它说明,从艺术品与外部生活的关系来看真实性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要研究的艺术生命,指的是由于构成艺术品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产生的新的特质。有了这种特质的灌注,艺术品就会成为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的艺术整体,没有这种特质的灌注,无论多么精巧、细致的东西,只能是呆板的、僵死的。  相似文献   

9.
惊采绝艳与恢诡谲怪相互交织,呈现出哗喧与清幽相对举的美学旨趣,这是楚文艺生命意识的强烈表达,贯穿于瑰伟奇丽、惊采绝艳、恢诡谲怪、富于抽象形式美感和思辨色彩的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其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纵向度的周流天下和横向度的览观四极,来源于巫的怪想、道的妙理、骚的绮思,并最终形成既迷离惝恍动荡不息,又冷静超然相对稳定的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10.
结构是文学作品表现内容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体现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鲁迅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但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的杂文不仅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而且结构严谨缜密,灵活多样,准确而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他的杂文具有“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墓碣文》是鲁迅生命意识的自我表现 ,他在真诚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孤独地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昭示了现代意义上生命意识的独特内涵 ,即真诚意识、勇敢意识和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艺术功能研究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艺术研究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全文分三部分 ,分别针对无意识、意义及结构分析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肺病患者的角度对鲁迅与加缪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文化取向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正是因为漫长而痛苦的肺病体验,使得两位作家在被隔离的状态中,成为各个时代和国族的局外人。对于个人承受的可怕命运,鲁迅和加缪没有屈服,他们从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具有现代性的改造:鲁迅从《隋唐演义》中获取了肩住闸门的悲剧英雄的意象,而加缪则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的故事,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7,1(2):93-96
中国的道家文化是鲁迅生命意识最重要的传统思想资源。道家文化对价值自然的体认对鲁迅创作构成重要的影响。鲁迅对自由境界的体验,对自然人性的道德理想的追求,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精神。鲁迅强旺的自由意志承续着中国道家文化“疏狂”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思想个性根植于其青年时代的思想选择。在普遍崇尚物质、制度的时代氛围中,青年鲁迅选择了生命主义———个体生命的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成为鲁迅的思想轴心,是鲁迅一生求索、反抗、战斗的精神动力,铸就了他思想巨人的风采。同时,也造成了专断、霸道的性格局限。  相似文献   

16.
(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小说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有异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理解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内容,始终是和理解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是一个新人。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不仅一般地体现为一种艺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人生的选择。鲁迅将小说创作理解为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理想的实现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形式,他把自己在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所承受的全部负荷和追求,都转换成了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全部人生的热情和追求都投入到焕发生命力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去。他的小说创作带着强烈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从1918年5月15日,鲁迅于《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五》起,至1936年10月17日他逝世前两日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其杂文创作经历了近十九个年头。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其特点如何?便是我这里所要着重阐明的。一、鲁迅杂文艺术的分期及其标准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够科学、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当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其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  相似文献   

18.
周涛 《晋阳学刊》2008,(4):110-112
文艺本体论和认识论文艺观代表了西方文艺美学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但在鲁迅和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中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这既是对二人文艺观的重新解读,揭示出鲁迅接受厨川白村的深层原因,也是对当代文艺学发展趋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内涵黄健一、鲁迅意识构成的文化背景近代中国长期封闭的大门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的。然而,在西方列强海盗式掠夺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一种有异干中国本土文化的新的文化思潮。马克思称这种现象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①。在西方文...  相似文献   

20.
吴惠敏 《江淮论坛》2010,(3):176-180
文章以韦应物的全部诗作为观照对象,从“仕宦”生活挤压下的生命苦痛、穿越生死的生命体验、孤独静寂的生命吟唱三个方面,剖析了诗人生命意识的独特内涵,并指出韦应物诗歌创作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