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首先召见的维新志士是康有为和张元济。晚近对康有为的论著很多,而对张元济的评述却少。本文准备就维新运动时期张元济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初步探索。一张元济,1892年(光绪十八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张元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张元济对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的若干回忆录,说明其回忆的背景,指出其不准确之处;并引证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以说明光绪帝召见之真实情况.从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中,可以看到诸多内情:光绪帝力图革新的志向、对守旧官员的不满及总理衙门对于变法之不适应.  相似文献   

3.
自翁同龢1904年去世至今 ,百年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他死后至解放前、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后至今三个阶段。就其一生 ,多数学者认为他是一位对近代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 ,反对投降 ;戊戌运动中力图自强 ,促进变法 ,对国家民族做过有益的贡献。他为官清正、操守廉洁。但对其戊戌年间的变法思想、举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开缺革职原因等存在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作《张荫植和戊戌变法之谜》(见《东方文化》1994年第3期),为使张荫桓这位终被杀了头的“戊戌变法”积极参与者和实际推动者不致久被埋没。现就他的亲笔未刊本《戊戌日记》再作《张荫桓与戊戌英德借款和胶州湾旅大租借》,为的是使这年他被罗织的另两项罪状也能得到一定的澄清。张荫桓的《戊戌日记》,从戊戌年正月初一门月22日)开年记起,一天也没间断地写到七月初六(8月22日)他被捕前32天,记述了213天动荡日月的经见要事和所思所感。日记文笔清简,书法佳美,纸用的是他家自制的“铁画楼”专用笺,分装成三册,因年深日久,已古…  相似文献   

5.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6.
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梁念琼,周忠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他在戊戌时期所起的作用已成公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凭其“誓起民权移旧俗,复研哲理陆新知一的勇气和信心在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彼.本文拟就戊戌变法失败后到1903年岁末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内容、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清末重臣张荫桓的《戊戌日记》记录了戊戌变法期间宫廷奏对和议定内政外交要务以及上层人物交际等方面的情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往众多史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很少提及张荫桓,有人甚至斥之为投机戊戌变法运动的巨奸。张氏的《戊戌日记》对我们重新评价他在戊戌变法中的历史地位,将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变法运动参加者王照的见解,似亦可成立。他在《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中写道:“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人之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  相似文献   

9.
百日维新期间,台谏中有两个极为活跃的人物,一是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另一个当推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伯鲁思想敏锐,学通中外,在担任御史的数年中,“丰裁峻整,弹劾不避权贵”,尤其是在变法开始后,他发人之所不敢发,言人之所不敢言,与阻挠维新的顽固派进行了反复较量,对百日维新起了促进作用。亲历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就曾指出;台谏诸臣中,惟宋伯鲁“言诸新政最多”。本文拟据清宫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对宋伯鲁在戊戌变法期间的活动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是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演进的结果。甲午战争之后,国人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迫切,维新变法之呼声高涨,遂有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举。戊戌变法虽遭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但经过庚子之变,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于是"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相继上演。但清王朝对将会危及其统治特权的"预备立宪"敷衍、拖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因参与维新变法,被“革职永不叙用”。在光绪、宣统年间,拒绝清政府重新起用,后在上海致力文化事业,一度主持商务印书馆,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学者、校勘家、出版家。 去年,《图书馆杂志》第2期刊载陈梦熊同志关于张元济先生亲笔在《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上  相似文献   

12.
《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他的《戊戌奏稿》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尤其是一九五八年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八种《戊戌变法》,将《戊戌奏稿》中康有为的全部奏折和五篇进呈书序一并辑入,使之留传更为广泛。此后,凡研究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及其戊戌变法的政治主张,几乎没有不涉及此书的。但是,人们却很少注意到《戊戌奏稿》所辑录的奏疏和进呈书序,绝大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主要是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参加变法运动的。那么,变法失败后为什么梁启超能实现这一转变,而康有为不能呢?我们应该看到,早期梁启超的思想与康有为相比,就存在差异。百日维新以前,梁启超将民权和绅权并重,  相似文献   

14.
翁同和不是维新派作为光绪的老师,历任清政府户部侍郎,都察院御史,刑、工、户等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的翁同和,由于光绪下诏变法,西太后为了孤立和打击光绪,变法后四天就迫令光绪将翁同和“开缺回籍”。当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将翁同和加重“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翁同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陷入类似的悲剧,这就使人们误认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  相似文献   

15.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师翁同(龠禾)因力主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遭革职交地方编管的重惩。对于他开缺、革职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同(龠禾)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主战、反对慈禧太后对日求和、上折奏请停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等,是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开缺、革职的主要原因。翁同(龠禾)不顾慈禧的专制淫威,在事关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进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磊落胸襟和战略勇气,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6.
“变官制”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主要政治纲领,是戊戌变法的中心问题;戊戌变法中维新、守旧两派的斗争也主要围绕变官制问题进行的。因此,不具体而深入地研究“变官制”问题,就难以正确认识维新派的政治纲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以及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戊戌变法90周年,由中国史学会、广东史学会等12个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戊戌变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2日至16日在广东省南海县和新会县两地召开。围绕“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这个主题,对中国近代史上这场重大的改革运动及其杰出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改革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新的评价。一、变法的性质与会代表基本上不再沿用“改良主义”的提法,但在戊戌变法是否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并进一步对改良和革命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重新加以认识,比较一致地感到:判断一个政治运动地位的高低,一个政治主张的优劣,不应以是否使用暴力、是否最为激进作为标准,换言之,也就是不能以是改良还是革命作为标准,而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历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前夕,光绪皇帝曾迫不及待地指名要读两部书,其一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另一本则是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关于《日本国志》,翁同龢在戊戌正月廿三日记道:“上向臣索黄遵宪口本国志,臣对未洽,颇致诘难。”次日又记道:“是日以日本志两部进呈。”光绪看到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则要迟些,翁同龢在戊戌三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史的研究是近代史研究领域一重要课题,历来受到中外研究者们的关注。1988年为戊戌变法90周年,这一年出现了戊戌变法研究的新高潮,并在广东召开了“戊戌变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继这之后的1989年,史学界对戊戌变法史研究的热情依然既往,全国各报刊陆续发表了近五十篇有关论文,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仅将1988年底以来有关戊戌变法史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 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过去流行的看法是把其称之谓“改良”。论者们对此表示了异议。 有的论者认为,在变法思想上,维新派大力  相似文献   

20.
1898年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历时103天,终于失败了。作为维新变法主要鼓吹者康有为,其维新变法思想动因如何,论者往往语焉不详,未予深究。本文试从康有为所处的历史条件及其阶级、经济地位探讨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动因,提出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