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3.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又不同于印度哲学的独特范畴,作为一种人类理论思维的中国传统哲学,便是通过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哲学范畴来表现的。“体”与“用”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范畴。道学集大成者朱熹,承程颐、张载之端绪,把“体用分二”与“体用不二”统一起来,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充分展开论证,丰富和发展了“体用”范畴。  相似文献   

4.
“动”和“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实有的。而实有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动”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动”与“静”这一对范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是指变动、  相似文献   

5.
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近年的文化讨论中,有人提出“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而关于天人之学的实质,学术界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是围绕天人之辩展开的。还有学者提出“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本文就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希望获得读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不同于西方哲学范畴和印度哲学范畴.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位一体"性,即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往往都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在<中庸>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中庸>作者站在生存论的反思的立场上,从人的自明的情感本真状态的反思中确立起了天道与人道、认识与修养统一的"中和"本体.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范畴这一基本特征,对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容、历史发展及其精神实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8.
虚拟不仅是高科技的产物 ,更是物理、数学、思维科学等学科共同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尝试论证了虚拟是西方科技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内在契合 ,虚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础范畴——有和无的一种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正中反论——“矛盾”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矛盾”,原本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矛盾”这个中国文化的特有词被借来说明和更替马列主义哲学中的“对立面”范畴。其实,“矛盾”双方并不构成对立范畴。“盾”是中介。“矛”与“反矛”是对立双方。“矛——盾——反矛”构成统一物。“中介”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统一物是由中介连接对立两极(两面)相构成的。按照“两极与中介”辩证统一观,应确立“正中反”(正极——中介——反极)这个全新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0.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从“感”看中国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哲学重“感”,重事物对于人的意味,重味觉。在“感”提供的经验基础之上,生成了中国哲学重事物的“存在特征”、重质料与形式统一、重有限与无限统一、重实践优先等观念,也生成了内在包含时间、变化、对立性质的特殊范畴“象”。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在“不变、确定的思维”之中,保持“交易的、存在着的世界”的思想,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与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孙中原 《中州学刊》2023,(6):127-132+2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矛盾论》是两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世之作。它们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而且还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培尔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因为,毛泽东哲学著作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结构纯粹是中国古代哲学式的;二是中国在传统上无本体论,因而毛泽东哲学思想也不谈本体论问题;三是毛泽东哲学著作引用的材料多数是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史上的,而少有马列原著的。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教授也指出:“毛泽东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当然,上述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是,他们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毛泽东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今天立足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论体育哲学的范畴——对身心关系的认识●牛亚莉身心关系不仅与体育的关系至为密切,而且也是与哲学、宗教、艺术等有关的一对范畴。身心关系在西方曾以“灵肉关系”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古代则被称之为“形神关系”。身心关系中的“身”,是指相对于精神而言的人的感性肉...  相似文献   

15.
“心物”,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表述的主观意识(心)与客观物体(物)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所包含的“心性之学”、“性命之理”具有鲜明的心理学思想特色。汉魏六朝文论家用“心物”来描述文艺的起源、本质以及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主客体之关系等问题时,是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着眼,因之,“心物”也就成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纲领性范畴。  相似文献   

16.
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通性、综合性。无论是对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还是对价值各类型间的关系,中国哲人都将其视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这种融通性价值思维有着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它所蕴涵的思维经验和思维教训,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1.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的融通中国哲学中标志宇宙本体的有五大范畴,即遣、气、无、理、心。这五大范畴,都不是纯粹的本体范畴,而是价值与本体融通的范畴。“道”是…  相似文献   

17.
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有一种由其史、论合一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根本性的困难。哲学范畴论的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范畴系统完备性原理和该学科的特殊性,都对其范畴的确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而同时考虑范畴的系统性和历史实然性,逻辑与历史结合,才是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再加上中华民族思维和理论表述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体系只能是研究者基于自身的深入研究而作出的体系建构,而非有一个客观范畴体系被描摹出来。一般所谓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体系”,其实包含非常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范畴是一个新颖而独特的新世界观的视角,它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历史的人道主义是理解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又一个视角。人的存在与本质是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范畴还表现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技术思想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有专门的章节涉及古代机械、工程、技术、制造、或讨论机械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其技术思想包括“大制不割”、“有而不用”、“有无相生”、“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等等。  相似文献   

20.
“化”是贯穿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从发端于《周易》“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的审美本体论 ,到宋元“身与竹化”的审美创作论 ,再到明清“笔墨化”与“化境”的审美存在论 ,都始终贯穿着以“化”为核心的审美意识。“化”的丰富内涵渗透于历代绘画的语言层面、思维层面与本质层面 ,其自身演衍的历史过程显示了其独特而深远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