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工人阶级 ?是“工厂工人”、“产业工人” ,还是更广泛的“蓝领工人”呢 ?它包括所有那些为工资和薪水而工作的人吗 ?在丹尼尔·贝尔 (DanielBell)的名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 ,就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所有的经理都是工人吗 ?监督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是工人吗 ?拿高薪的教授和工程师是工人吗 ?”(丹尼尔·贝尔 ,1973/ 1997)从美国早先一些社会分层的研究已经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 ,“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 (格尔哈斯·伦斯基 ,1988)。即使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 ,“工人阶级”在意识形态里 ,让人感觉更多地也…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弗朗西斯·福山是与塞缪尔·亨廷顿齐名的大牌学者。他十余年前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同亨氏的“文明冲突论”一道成为后冷战时期的两大论题。2006年,福山的成名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得以再版,表明这一理论持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从这个观点出发,社会学家欧文一戈夫曼创建了社会学里的拟剧论(Dramaturgy),借助戏剧(theatre)的类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也因此有人直呼其为“戏剧论”。  相似文献   

4.
小引 关于“超级女声”的讨论文献已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视角、内容和态度五花八门。本文不准备像其中的许多讨论那样试图对“超级女声”产生的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社会后果进行分析和预测,也不试图对这一现象的是非曲直做直接的道德评判,而是尝试从建构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角度对这一造星运动做简单的社会学分析,厘清其中不同社会关系的建构、变动及其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5.
在剑桥学派那里,任何思想文本(text)的“合法的”意义,必然是一种“历史性的”意义,而要获得思想文本的“历史性的”意义,就必须复原该思想“文本”所由以产生的特定“语境(context)”。这一点在剑桥学派对洛克的《政府论》所做的修正性诠释中凸显无遗。长期以来,对于《政府论》,一直存在着两种相互竞争的、迥然不同的解读模式: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光荣革命的辩护书,其目的是驳斥霍布斯的绝对君主理论(absolutism theory),并进而重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这种方法仅关注《政府论》的下卷);  相似文献   

6.
匪寇的终结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王寇的终结:“成王败寇”的社会学解读》(以《成王败寇的终结》为题发表在《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发给几位好友。一位好友在通信中评论说:“我认为目前还不好宣布终结论,就目前来看,世界上一半国家还是半民主或不民主国家。即使民主化以后,如哥伦比亚,也还有流寇问题。”另一位朋友则说:“终结王寇,是大势所趋。”言下之意,即使这种历史现象还没有完全终结,也是趋向于终结。他们的评论对我思考这个问题都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一、霍布斯:国家的诞生始于统治女人 霍布斯的《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版)由国家的诞生写起。为了追溯国家的起源,霍布斯在第一部分“自由”中,甚至追溯到公民社会前的大致情形。第二部分“统治”包括:论国家的起因和产生、论掌握着国家主权的会议或个人的权利、论国家的三种类型、论主人对奴隶的权利、论父母对孩子的权利、比较三类国家的弊端、我们关于王权的说法、论国家解体的内因、论运用主权的人的义务、论法与罪。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全球主义 从语义上看,全球化犹如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等概念一样,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从功能效率上着眼于社会变迁的概念。它指代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现象或历史过程。尽管人们可以站在不同的伦理立场或价值观念上对其做出或褒或贬的评判,却无法从根本上取消或延缓这一过程。而全球主义(Globalism),在我们看来,则是一个相当武断、带有绝对意涵的偏颇概念。首先,它表征着一种市场意识形态,并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八国集团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寡头机构所掌控,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而操纵世界市场;其次,它还意味着全球自由贸易的原则,并且以同样的普遍模式规定了人权的标准以及单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准则;再次,全球主义还指代着一个全球规模的市场化秩序,在其中“赢得”冷战的美国充任道义上的总管和维护安全的警察。因此,全球主义意味着正在被全球化的,乃是美国版本的资本主义及其固有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意识形态,其中充斥着“帝国”、“霸权”的味道,往往引起人们的反感。  相似文献   

9.
提起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现在官员、学者和教会人士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相适应”,意思是宗教(当然包括在中国的基督教会,且天主教或曰“基督公教”以及基督教或曰“基督新教”的教会在内)要与社会(特指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想,我们更应该说的另外一个词是“做贡献”,意思是宗教(在此特指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必然而且已经与社会(在此指中国社会)相适应,并且已经从“相适应”走向了“做贡献”。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因写作《历史的终结》一书而名为人知的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最近又出版了《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译本(中国社科版)已在近日出版。该书重点讨论社会信任关系的问题。福山认为,以前被人们认为是“美国病”的那些社会症状,其实是后工业化时代普遍的社会症状,这是由技术变革与道德相对主义的流行致使社会资本流失造成的。他特别强调诚实、信任、  相似文献   

11.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但这些蔑视和不认同都难以阻挡的是,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并正在浸入主流社会的机体。  相似文献   

12.
股市融资、圈地,再融资、再圈地……房地产上市公司左手圈钱、右手圈地的“把戏”由来已久,然而,“地价股价对赌”、房价随地价攀升的怪状近期有望终结。中国证监会从股市筹融资角度进一步配合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调控,禁止房企首次上市(IPO)所募资金用于囤地,宣告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高价买地-推高房价-再融资”道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于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防卫过当是由正当防卫转变成的”(以下简称为“转化论”)。然而笔者认为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不是一种转化关系,而是防卫异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蚁族”已成为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全国“蚁族”人数在百万人以上。“蚁族”问题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2010年“两会”期间,以“蚁族”为代表的民生问题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代表们就“蚁族”现状与对策进行了专门的讨论,部分国家机关已把如何有效处置、科学应对“蚁族”问题列入工作日程。笔者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蚁族”特性聚居群落问题,在分析和归纳“蚁族”特性聚居群落基本特征、社会生态环境失衡引发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生态学理论,提出构建和谐聚居群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老牛仔莫斯因为一场意外的“发现”而被卷入追杀之中。老警长老贝尔在保护莫斯的同时,也惊异于社会的变化、人性和法制观念的没落。对这些“old men”来讲,这里缺少那曾有的公平、正义和人性的温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一个汉人社区的社会人类学考察,阐述中国民间的幸福观及其理论启示,并讨论民间观念与社会理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福科的自我技术理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互为参照。“幸福”这一常识性的本土概念,既有其地方意义上的特殊性,又与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相关联,因而这一探讨也牵涉到文化翻译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农民的幸福观代表了一种社会性的主体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对使用者的意义在于促成社会与个体等因素之间的互惠  相似文献   

17.
徐韡 《社会学》2009,(1):62-64,F0003
“网络婚恋交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由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同一目标而达到的、具有互动性的社群行动,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的衍生物。本文以“符号互动论”和“社会拟剧论”为理论框架,把个体“镜中我”自我表演、对象互动以及整个社群成员互动三个层次作为理论切入点来解析网络婚恋交友的(个人、熟人、陌生人)三空间;描述了网络婚恋交友的社群互动结构的(主体、接触、意义)三因素,在这种现象中,内心情感和自我表现,都是群体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刘书鹤自民政部1992年1月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开始在全国推行。目前,它已成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点和“农村民政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这项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软霸权”的扩张和膨胀 美国加州大学传播学家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在《美国帝国与传播》(1969)一书中分析了美国传媒工业神话般地崛起与军事利益操纵的直接关系。他赞同“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并这样刻画其特征:“通过整个程序让一个社会进入世界现代体系的核心,它的领导阶层通过魅力、压力、力量或腐败的方式来塑造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单向度的“虚假意识”,只对社会起着保守作用,然而马克思则没有将意识形态简单地理解为虚假和欺骗的意识,而是对意识形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