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一份美丽的憧憬。在中国,孩子是未来,是父母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当然,更是共和国的未来!孩子,是蓝天上拖着斑斓绚丽光环的太阳,多少人即使在梦里,也萦绕着对他们的寄托。然而,在中国西南边疆,却有这样一批人,对他们的“未来”生出了深深的忧思。他们是军人,确切地说,是当了父亲的军人。在者阴山前线某部二营,我认识了一位营长,名叫杨忠,昆明人,在边防干了20年。他的妻子是他青梅竹马的同学。有一年冬天,他第一次回家探亲。他在山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24日,一名11岁瑞典女孩被父母活活打死,因为这对愚蠢的父母相信女儿“被邪灵附身”。打死孩子后,孩子的母亲主动打电话给警察局,说:“我这里有一个没有生命的女子,她不能动了。”警察立即出动,将他们拘留。同时,警方还发现这个女孩12岁的兄长被困在斯德哥尔摩郊区一间屋子里,他身体被严重打伤,并且已不省人事。据报道,这些孩子是“因宗教原因遭殴打的”,而这个家庭相信这些孩子被邪灵附身。一个邻居说,他们在这一天半来,听到“恐怖的重击声和喊叫声”以及暴力冲突声“掺杂着哭叫声、歌声和掌声”。但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3.
大地默默地养育着芸芸众生。然而在这无私的大地上,生存着许多不同命运的孩子。有幸运儿,也有的一生下来就不会咿呀学语。湖南保靖县的彭景贵从小就不能说话。别的孩子在父母膝前撒娇的时候,他却失去了父母之爱。他的童年是在人们的同情与歧视中度过的。“文革”前,哥哥和乐善好施的乡邻们,凑够了钱送他到吉首聋哑学校就读。那些如同再生父母的老师使他学会了写字、算术和与人交往的手语,并学会了理发、木工、缝纫等谋生的手艺。毕业后,当地政府把他照顾进了民族服装厂工作。后来,县福利厂的土家族聋哑姑娘孙艳新和他组成了家庭。再后来,他们有了一个能说会道、活泼可爱的胖小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2014,(6):19-37
他(她)们是水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傣族土家族壮族仡佬族彝族侗族白族黎族藏族回族……他(她)们来自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宁夏……他乡会不会变成故乡?与那些外来少数民族一样,我也一直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与他(她)们的梦想密切相关。父母有父母的梦想,孩子有孩子的梦想。我要通过持续的拍摄,记录下他(她)们梦想实现的点点滴滴。我希望那些孩子的灵动眼神,不仅照亮他(她)们自己的人生,更温暖每一个看到这些照片的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出身的许进来,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这是一位十分有趣的父亲。儿子周岁未过,他就在孩子耳边讲了三百多天的话。他给孩子讲自己的过去,现在,同时也讲祖国的未来。孩子什么也不懂。但当孩子望着他的时候,他以为孩子在提问,话自然多些;如果孩子发出笑声,那他就更乐于讲了。  相似文献   

6.
8月6日,龙山县贾市乡的一群留守孩子在开心地玩着自制的木滑板,暂时的快乐,让他们忘记了对父母的思念。据了解,地处大山深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14万余名在校就读的留守孩子。  相似文献   

7.
边疆地区教育质量之落后,是内地人无法想象的。据调查,65%的边防军人后代考不上高中,96%的边防军子弟不知大学校门朝何处开。云南省军区原司令员王祖训有3个儿子,但却没有一个考上高中。老王多年来一直辗转边防和战区,等他调到昆明,肩上佩上金闪闪的将星时,儿子却“落伍”了……有些孩子的父母在边疆一干就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血汗洒在疆土上。他们被评为“老边防”、“老边疆”、“优秀共产党员”……为边疆做出奉献的仅仅是他们吗?他们的家属子女呢?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在我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一个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我对他们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快乐的日子。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17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相似文献   

9.
张金凤原本是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八团分校的一名教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已有十几年。后 来由于机构改革,教师面临分流,张金凤便主动申请回连队。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回连队做什么?张金凤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她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少数民族混居的连队,多 数孩子的父母过着游牧生活,孩子上学成了家长最苦恼的事。她于是办起了幼儿园。7年间,100多个孩子经张金凤启蒙后上了学。每个孩子都经历了一段一生中难忘的岁月。刘文涛的父母是二连的牧工,多年来“转战南北”,四处放牧。眼瞅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上 学成了让他们犯难的问题。听说七连有…  相似文献   

10.
呼唤“永久型”人才———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扫描文\子明记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学毕业后能考上中专或大学是绝大多数孩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他们父母的心愿。然而事实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愿以偿。当时的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极少...  相似文献   

11.
柯尔克孜人的起名风俗张光汉柯尔克孜族人的名字是父子(女)联名。如吐尔干买买提,他的名字叫吐尔干,父亲的名字就叫买买提。如果你要问柯尔克孜族人姓什么?那会让他们感到为难的。柯尔克孜族人过去起名时十分郑重。当父亲外出打猎回来,生的孩子就叫胡尔吉巴依;如果...  相似文献   

12.
东兴的“平民书记”/黎羲京族三岛的渔民大抵都知道刘德新是他们民族中进北京城最多的“官”,也是他们的骄傲。刘德新是父母临近晚年所生的幼子,他的聪明能干一直使乡亲们相信他日后必定会给他的民族带来荣誉。40多年后的今天,做了市委书记的刘德新果然以他的胆略和...  相似文献   

13.
·漂亮的格格脸蛋儿和那纤巧玉手中细长的烟带锅子,还有炕头上的新娘子和窗外映衬着笑容的孩子、窗花等,是他画笔流露的代表符号,也许就是这些符号深深打动了画坛圣母廖静文,她欣然为其挥笔题字……·在他的画作里,你能真切地看到他用油墨重彩表现他的父母、妻子、儿女的慈祥容颜,而容颜背后却饱含着他心中那历久弥新的满族风情,  相似文献   

14.
秦声 《中国民族》2008,(8):47-50
"过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温馨而喜庆的词汇。大家都盼望着过年,很早就开始精心准备年货喜迎新春。尤其是孩子,常言说:"娃娃盼过年。"每当过年,城里的孩子们便会吃到丰盛的菜肴,穿上美丽的新衣,还有高档的玩具和诱人的压岁钱。放礼花,逛公园,整天喜洋洋。与城里的孩子不同,留守在家乡的农村孩子们不盼吃不盼穿,只盼过年能和自己阔别已久的父母团聚,他们太渴望亲情了。  相似文献   

15.
我的邻居奥地,是结古乡团结大队第三牧委会的牧民。今年上半年才结束了牛背上的游牧生活。三个大孩子继承了父母的牧业,老两口在结古镇安家落户,住进了三间新盖的土房。他们把苦难的过去丢在了背后,将富裕的未来抱在怀里。幸福来得这样迟缓,已到人老珠黄的时候,但他们毕竟是幸运的,亲身感受到这种人寿年丰的欢乐。这一家规矩老实、守本分的牧民,今天人心归向,苦尽甘来,可以  相似文献   

16.
连江县丹阳镇后湾村,有户并不富裕的农家.然而,从这家竟走出了6个畲族大学生.他们的家长叫蓝元和. 蓝元和夫妇都是普通的畲族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收入也屈指可数.40多年来,他们却让自己的子女得到了良好的教育.1958年,省里创办了第一所民族中学.15岁的长女,完全可以帮家干活了,但父母坚决支持她继续读书.为几个孩子同时提供上学经费,对这个收入低微的家庭是相当困难的.他们节衣缩食,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可在培养儿女上却舍得花大钱.1981年,3个孩子都在大学就读,每月  相似文献   

17.
一、杨华福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街公社戛基大队柴林生产队苗族贫农社员。他一贯热爱集体,公而忘私。一九六五年,为抢救集体牲畜而光荣牺牲。‘~~~~-~‘涅~-~--二‘二‘~~ 二、杨华福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十几岁时,租种地主的一块瘦地,受尽了条」削,到后来,连仅有的一头牛也被地主抢走了。┌─┐│曝│└─┘ 三、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激起了杨华福的强烈反抗。有一次,恶霸地主陶永忠要霸占他三叔家的一匹马,他就同儿个穷兄弟跟陶永忠进行斗争。 四、解放了,杨华福积极协助解放军搜捕残匪。他在放牧时碰上了漏网惯匪何小庚,就把何引…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成材方面,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民族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父母、家庭、社会该如何培养教育孩子?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未来。我们选登了河南读者海凤英的来信,希望能够引起各界的关注,特别是为人父母者,究竟怎样培养孩子?什么是对孩子的爱?我们欢迎对此间题感兴趣的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将选登一些在本刊发表。我是回族,出生在一个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里。这里回族世世代代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皮…  相似文献   

1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处在神经精神发育的高峰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认真、勤奋、好学、严于律己、自信、有高度责任感的孩子.目前,青少年不愿学习,不愿劳动,不愿与家长沟通,不愿与同学和平相处,甚至违法乱纪葬送前途的现象有增无减.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徐殿维同志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广大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带头搞好民族团结的好干部。在整党过程中,学习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令人感奋。徐殿维同志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深深扎根在边疆,培养和依靠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少数民族干部,把边疆各族人民当做父母兄弟,和他们水乳交融,心心相印,休戚与共,受到各族人民普遍地拥护和衷心地爱戴。他自觉地学习掌握少数民族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