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19世纪末,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美育立人”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中断、深化几个阶段。具体而言,“美育立人”思想从梁启超提倡的“新民”到现代文学一致追求的“立人”,比较注重国民性的改造与独立人格的培养。在这过程中,哲学、教育、美学、文学等各种艺术,充实了“立人”思想的内涵。“立人”思想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内在与外在的双层功能,又对当下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光峰 《殷都学刊》1998,(4):98-100,129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使整个社会从经济领域到人的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中国社会开始了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在这场中国社会最深刻的转型中构建现代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代人格的应然模式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人格目标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格模式成为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塑造范式。在此之后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对这种人格模式进行阐释 ,使这种人格模式更为丰满。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相似文献   

4.
魏晋名教自然之辨由儒道思想的冲突发展为“内圣(道)外王(儒)”、“庙堂”与“山林”的融合.根据这种模式,刘勰在齐梁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潮中形成了“内佛教外儒道”的人格理想。特殊的遭际使刘勰的理想人格范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隐而实际的特征.刘勰的审美理想融合了儒家重视教化(善)、道家重视自然(真)、佛教重视缛采(美)的观念,从而升华为崭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先秦孔、孟儒学的个体观是立己与立人的统一。明末清初儒学对宋明理学“存天理,遏人欲”的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纠偏。王船山提出“理欲合性”,主张“人欲之正即是天理”。展示了将个体发展与群体和谐相统一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6.
屈原和梁启超在人格建构方面有很多的可比性:“志于道”的政治追求,“美善合一”的伦理体验,面临生死考验所表现的“上下求索”、独立不惧的精神风范。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动力来源于“以道自任”的传统信奉。尽管屈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曾儒佛并举,但他们始终把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鲁迅将自已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立人”,为了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立人”的思想赋予他的著述以独特的风貌。鲁迅“立人”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有着发展和变化,但是贯穿了他的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10.
邓辉 《船山学刊》2006,(4):11-14
本文阐述了王船山“立人极”思想的基本含义,并从历史的理论及其实践两方面分别阐述了其“立人极”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墨家理想人格模式的“潜性”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墨家在先秦百家中号为“显学”,但在秦汉以后却中绝不传。然而,墨家的影响并非全无,墨家的作为一种思想、道德规范及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却以“潜性”的特征存在着,它不为官方所容,游离于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之外,甚至走向民间草莽、山林江湖。墨家理想人格模式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人格模式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墨子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本文认为,墨子理想人格就其道德意识而言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通德准则意识;“兴利除害”、“匡时救弊”的道德责任意识和“治世之乱”、崇尚统一的道德目标意识。墨子不仅注重建构其理想人格的道德意识,而且更加重视其道德行为的践行。墨子理想人格建构与实施的思想是我们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道德教育不可多得的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以来 ,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在人本文化层面 ,他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 ,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在审美文化层面 ,他贡献了以“两个一致”、“比较像活人”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高觉新等世界级的悲剧典型和以悲哀与燃烧的激情为特征的忧郁美 ;在伦理文化层面 ,他既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 ,又不断地自剖与忏悔 ,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君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的君子观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立人”思想。从开篇“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到结尾“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对中华民族以及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世界各民族的人格塑造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风 《兰州学刊》2008,(6):21-22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以其道救天下,而救治的关键在于塑造人问世的理想人格。老子展现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大和、大知和大仁之“玄德”的圣人;而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乃是逍遥无待、德合天地、道济天下的应帝王。  相似文献   

16.
孔子既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弟子门徒。他教育的侧重点不在知识,而在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是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那么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还有人认为是“仁”与“礼”的统一,等等。我认为,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系统,它以“义”、“礼”、“仁”为核心,还包括一系列的道德品质,如好学、智慧、勇敢、宽恕、“敏于事而慎于言”、“贞而不谅”、“过勿惮改”、“畏天命”、“严于律己,等等。本文仅就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刘向信 《文史哲》2006,6(3):75-80
“立人”是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家共同重视的核心问题,这是由中国现代历史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立人”呼唤具有新质的现代人格的出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而在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中,又普遍存在着“情感教育”的不足,导致“人的素质”的欠缺,因此从“立人”的现实要求出发,在美学活动的规律制约下,重视“人”的美育教育及其情感教育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刘进 《船山学刊》2006,(1):73-75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荀子强调对不同事物的“类”的区分,他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建构其理论体系。荀子的理想人格即圣人人格思想就是沿此思路而来,他提出圣人人格的根本特征是知通统类,核心是明礼义之统。荀子又把他的圣人人格思想贯彻于社会治理构想,从而提出了圣王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贽与李梦阳文学思想鲜明对立,但对其豪杰人格却十分推崇。此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二人看似相同的人格理想,实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李梦阳之豪杰人格以传统儒学之伦理道德为基础;李贽之豪杰人格却以自然人性之“真”为基础。这恰是二人文学思想走向复古与性灵之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