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速立 《唐都学刊》2000,16(2):122-124
身势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产物 ,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非言语手段 ,它同语言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使用语言 ,也有自己的身势语 ,体态语在帮助交流的同时也因存在着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而影响交流。有时 ,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身势语 ,却表达着不同的语意。本文以身势语为题材 ,对其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非语言交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高度发达的交流能力首先表现在“语言”上,人们使用语言不仅可以交流大量的信息,还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传达或记录各种概念和思想。另一方面,人类还有非语言交流能力。例如从“表情”中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或是从动作、语气上了解对方的情感。如果把语言的抑扬顿挫称为韵律学,那么韵律学便是由语言的强弱、快慢、高低等三个要素组成。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那样,人在高兴时声音就会高亢,语速快而有力;不高兴时声音就会低沉,说话有气无力。不仅如此,从视线中也可以了解到对方关注的事情。由于人类的视觉高度发达,在认真观察对方时…  相似文献   

3.
非语言表现与日本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明了他民族的语言特征、文化习俗和交际习惯,对跨文化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独特的交际方式。它除了规范本民族文化区域内部人与人的交际行为,还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历史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风尚和民风习俗,非语言表现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非语言表现涉及到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本文旨在从民俗文…  相似文献   

4.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时间语、空间语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语间的差别,说明了非言语语的重要性。同时对非言语语与外语教学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岩 《社科纵横》2005,20(5):238-239
所谓非语言行为,即具有传递信息能力的语言行为以外的肢体语言。不同的文化之间非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避免在学习日语以及与日本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人在非语言行为上与我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7,22(12):103-105
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她是中国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是炎黄子孙赖以联系情感的纽带、交流沟通的桥梁;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数千年,经过了上百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提炼,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创造和传承了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体现、承载和浸透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普通话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在这里交汇,因而大学生的语言深受此影响。在交流中,大学生们经常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语码转换以期达到所需的交际目的和效果。通过对大学生语码转换的分析,本文运用语言接触、合作原则以及范畴化等理论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语码转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日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交流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政府间交往密切,民间交流也十分频繁.宋朝建立以后中日民间交流进入又一个高潮期.本文主要根据新的历史资料,对两国民间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范晓迪 《社科纵横》2013,(9):168-170
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日益加强,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即使用得体的语言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文章分析了常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文化渗透,努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个性化自主实践相结合,以求最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金霞  韩松 《社科纵横》2012,(8):172-173
委婉语是语言实现其交际功能的重要途径。在言语交际中,委婉语信息的传递和解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本文从委婉语的典型特征、分类和语境与语义的关系入手,分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委婉语对语境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试析中东文明的多源性和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兴 《唐都学刊》2003,19(2):144-146
中东文明是多源的 ,其原因如下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物产单一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 ;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 ,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可以分为闪族、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共三类。埃及和两河流域是古代中东的两大文明中心 ,受其影响周边发展起若干小文明 ,而在文明交往的推动下先后建立了包括三大洲的一些大帝国 ,以及三大一神教 ,最终形成了中东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王云  洲塔 《南亚研究》2009,(2):85-94
在印度和尼泊尔分布着48个藏人聚居区.藏族人在和当地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适.他们在多民族杂居情境中使用双语、多语的语言策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特征.妇女服饰适应当地气候,吸收了当地民族服饰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宗教信仰在制度、行为、仪轨、观念和教义等层面发生了变迁.本文在对印度的措班玛和尼泊尔的保达纳斯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在印、尼的藏人进行的访谈基础上讨论了他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世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中,基于身体组织、边界接触的空间感知从根本上引导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蕴含在前概念框架中的核心观念.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从物理空间向其他认知域的隐喻映射的过程.语言系统中的空间关系是时间关系的隐喻来源,由此形成了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的对称性.但由于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中心不同,话语主体建构语义内容的方式不同,从而使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也呈现出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5,(2)
高句丽语是已经灭亡了的高句丽民族的语言。对高句丽语的重建只能借助《三国史记·地理志》中的地名和中国史书所记载的高句丽人名和官名等来推断。重建用汉语标音的高句丽语,首先要将高句丽语词整理出来,然后借助汉语的上古音和中古音对其语音进行还原。此外,还要借助周边民族的语言与之相比对才可能将高句丽语进行最终识别。  相似文献   

17.
2拍节奏(リズム)是日语重要特征之一。不仅在音声范畴,在非语言行为、语言的结构、日本音乐、诗歌、日语的表现以及思维方式中都体现了其特征。培养2拍节奏感和在语流中自然调节节奏的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9.
爱的接触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对人类交流学做研究,交流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方式。我们经历、学习和生长在两种交流形态中——自我交流和与他人交流;而在这两种交流方式中,又都具有客观的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元素。言语交流是指言词表达(说、写);而非言语交流大致可划分为7种(空间、嗓音发声、接触、身体语言、能力精力传递、眼神、时间和适时速调)。事实证明在所有的交流中,百分之六十五源自于非言语交流。所有的非言语交流规范又似乎都是双向作用的。例如:接触和能量精力的传递是非言语交流中最有力的两种代表形式,  相似文献   

20.
王智慧 《学术交流》2008,1(1):112-117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根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活动、语言、时间、文化、理解等都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人的多样性存在方式.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它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这是一种精神性、生成性交往活动.这个活动以语言作为基本的载体,教育活动在社会时间中展开,它传播与交流的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文化,对这个文化的理解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关键.实践统摄着上述人的多种存在方式,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人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命题包括三层含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成;人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