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处理法院(法官)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如何处理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取证上的关系关乎到案件是否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本文阐述了我国民事诉讼取证制度的改革历程,从中可看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体纠纷在我国社会呈逐年上升趋势,群体诉讼中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主体的分离冲击了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群体诉讼实践状况,通过分析国外相关制度,从权利登记程序、代表人适格等方面对我国代表人诉讼中当事人适格制度提出合理构想。  相似文献   

4.
释明权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制度中一项基本制度,它的产生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法官释明权的含义、由来、法官行使释明权的基本原则和必要限度以及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关系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4月1日颁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这里“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学界称之为“专家辅助人”。该条文,创设了我国的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6.
张力  张一 《决策与信息》2011,(9):118-118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深入发展,国际民商事案件大量出现。在国际民商事诉讼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域外取证制度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自行取证属于域外直接取证的方式之一,在国际民商事诉讼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该方式持肯定态度,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域外取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举证贡任与主张贡任、提供证据贡任的联系与区别,举证责任在诉讼当事人之间如何分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同时分析推定的法律作用及推定与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艳青 《经营管理者》2011,(8X):223-223
当事人主义是英美法系诉讼模式的主要特征。其核心在于将当事人置于诉讼的主导地位,法官始终处于消极、中立第三人地位,不主动追究责任,亦不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主动传唤证人、收集证据,其职责仅是严格遵守法律、及时作出判决,在实务上表现为"沉默的法官,争斗的当事人"。当事人主义作为重要的诉讼理念,对民事与形式诉讼模式的构架均有巨大影响,本文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针对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进行讨论,试图深入认识当事人主义,将最终目光落在我国诉讼模式上,明确当事人主义对我国诉讼模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六军 《经营管理者》2013,(16):252-252
<正>一、调解型程序、判决型程序与民事诉讼的目的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民事诉讼的目的分为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实现权利保障。民事诉讼既包括保障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又包括保障其程序权利。(2)解决民事纠纷。解决纠纷是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之一。该说是由日本学者兼子一创立的。(3)维护和实现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事诉讼的各项功能,实现和维护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是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成长中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证制度来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和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西方听证制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英国自然法古老的自然公众原则:当事人非经听证意见不受人身和财产的处罚。它要求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无论法官判案还是行政裁决,只要对当事人做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对我国民事施诊审前程序进行重新探讨已进入紧迫性阶段。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作为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庭审以及当事人的实体、程序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多专家和学者也都提出了自己见仁见智的观点。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和外国的一些制度,提出了“预审制+被告的强制答辩+证据的灵活开示”相结合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任斌 《决策与信息》2010,(12):19-19
反诉是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它能够避免产生相互矛盾的判决,平等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彰显诉讼公正;而且能提高诉讼效益。我国反诉制度失衡现状的考察集中分为两部分:起诉与反诉制度性规范的失衡的考察,法官审判权与当事人反诉权的失衡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的起诉与答辩程序是整个民诉程序的基础性阶段,它是开启民事诉讼的钥匙。但是在我国,被告的答辩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理论界的研究也很匮乏,这与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追求客观真实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被告答辩的缺失导致了举证失权制度虚有其表,当事人双方的争点难以明确,诉讼突袭的情形屡见不鲜,浪费了我国宝贵的司法资源。鉴于此,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在借鉴两大法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笔者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董事责任保险(又称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保险),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盛行的一种职业责任保险制度,近两年才被引入我国。本文主要探究狭义董事责任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他赋予当事人冲破地域、国别的限制选择双方最熟悉,最有利的法律作为支配其订立的涉外合同的法律。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同时,绝大多数国家也对当事人对适用法律的选择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制。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涉外合同法律为基础,着重介绍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同时将中外法律进行对比,提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民事诉 讼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当事人诉讼权 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法 院调解原则等和一些基本制度如合议 制度、陪审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 制度等,特别是要重点掌握民事诉讼 的管辖问题、当事人问题以及从一审 到再审的基本诉讼程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了在涉及专门知识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庭审.这一规定是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但是法律对专家辅助人尚无系统规定,学界争论不一,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本文尝试在专家辅助人概念、诉讼地位、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比较和必要性等方面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8.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的民事交往不断扩大,民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已越来越显示出我国涉港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不完善。作为区际法律冲突核心内容之一的管辖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更是更经常困扰着人关的法院和当事人,解决与港澳之间的区际管辖冲突有时甚至要比解决国际之间的管辖冲突还要复杂和困难。因此,针对此类民事纠纷的特定情况,在如何确定并适用我国涉港民事诉讼程序上存在不少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忠原 《经营管理者》2011,(22):185+175
保险代位求偿制度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不当得利,维护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的一项设计精巧的制度,保险人的保险代位求偿权一般要通过提起保险代位求偿诉讼的方式实现。保险代位求偿诉讼法律关系复杂,具有区别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的特殊性。英美等国保险代位求偿诉讼制度比较成熟完善,而我国因为保险业的发展比较短暂,保险代位求偿诉讼的程序立法不完善,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本文试以该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保险代位求偿诉讼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中的受理数量持续增加.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受到了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但是证据该如何提交,什么时间提交,如何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课题.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但是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的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并且有矛盾之处.虽然该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举证期限制度,目的是实现证据由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转变,但是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影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解决民事审判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举证责任期限”问题进行立法和细化. 举证期限制度本意是为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尽快的提交证据、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举证期限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引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对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