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个边缘交叉研究对象,但有人认为,“宗教无道德”,本文从宗教、伦理的本义及人的神性与人性来讨论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宗教伦理是我们当今进行现代世俗道德建构时必须加以活化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后期大量世俗音乐在欧洲兴起,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大量的游吟诗人、爱情歌手、民间歌谣在人民的生活中产生,这些音乐从题材上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从体裁上多为单声音乐,打破了当时教会中复音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为建立更丰富和声的复音音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的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试论回族社会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已将其烙印鲜明地打在了该民族的社会结构上,使之具有了一种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特征.其中,宗教即伊斯兰教主要代表着一种外来的结构因素;世俗则在相当程度上主要代表着一种中国本土的结构因素.回族社会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结构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其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比较宗教研究的角度看,传统的基督宗教主要在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而传统的中国宗教,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儒教、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其主流倾向是在神圣与世俗统一协调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中西宗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彼此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现当代社会的中西宗教,其主流倾向均表现为宗教服务人间的大趋势。保证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协同并举是中西宗教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与世俗之间孰去孰从的两难抉择一直是困扰着西方作家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乔叟和霍桑作品的分析,揭示二者在宗教和世俗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对这一难题的共同答案宗教爱的世俗化与世俗爱的宗教化,而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卡拉瓦乔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这一新风格的发明者,他第一个以宗教题材的作品来表现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将写实性绘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艺术标志着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绘画向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成熟阶段的过渡。卓越的写实技法和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对当时整个欧洲的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宗教情感是宗教意识在情绪、情感上的反映。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敬畏感、神秘感、依赖感、罪恶感、羞耻感、安宁感和满足感等。正确认识宗教情感有益我们把握宗教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0.
神圣是宗教的核心,没有这种东西,宗教就不再成其为宗教。神圣是超经验、超世俗的存在,它是超越了有限的语言和形象的无限。但人们还是力图通过有限的、世俗的方式作为中介来体验神圣,认识神圣,甚至达到神圣,这些中介也就是神圣的自我表证。如果没有神圣的这种自我表证,人们对神圣将会一无所知。神圣与世俗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人们不可能通过世俗的中介认识真实的神圣,这就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因素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使西欧社会呈现独特的发展特征.反映在法律特征上,一方面,教会发展出完备的教会法体系,使西欧社会呈现教俗二元法系共存.另一方面,法律制度本身同样可发现宗教渊源,宗教为法律提供执法的神圣基础.最后,宗教对法律的渗透,使法律具有信仰要素,法律功能得到完美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欧独特的宗教传统构成了西欧独特的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思想都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虽然在封建教会的严格控制和监管之下,但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正统派和非正统派的斗争,即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其论战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音乐能力禀赋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生物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 ,二者统一于人类个体。而具有决定作用的 ,主要靠后天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西方中世纪信仰时代理解为与现代断裂的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分析表明,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观念在科学、法制、合理经济行为等方面,对后世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现实的文化处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东现代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东的现代化在第三世界独具特色,大体上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中东是第三世界现代化最先开始的地区之一,二是中东国家在民族建构上面临着重重困难,三是以两世兼重为特点的伊斯兰教对中东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四是君主制的现代化是中东现代化的重要类型,五是频繁的战争对现代化的严重破坏,六是石油对中东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七是尽管中东的现代化起步较早,但其发展迟缓,成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汉至隋是汉语史上的中古时期 ,近年来中古汉语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中古语法在继承上古语法的同时 ,词法与句法中均有较为显著的淘汰与新生。这些变化构成了中古语法的重要内容 ,并为近代汉语语法的进一步演变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许多流行的语法现象均萌芽发展于中古。中古语法体现了新旧语法形式的交替 ,起着前承上古后启近代的作用 ,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记谱法就是记录乐曲的方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或是其它地方,记谱法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中世纪这个阶段的记谱法,对音乐只是大概的、模糊的记录。即使当时的记谱法还处于模糊记谱阶段,但这些记谱法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时音乐的传播和交流,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中世纪教育体制是多元化结构,以教会、王权与世俗多元对立为主要特色。中国中世纪教育体制是一元化结构,以国家官府办学为主导,私学始终是官学的附庸,都为专制政治服务。因而在课程内容、思想价值、教育成果诸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最后西方突破教会神学的精神控制,转向世俗化的人文主义,大学逐渐成为当时自由思想的根据地,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个性的文化巨人,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从容走出中世纪。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始终徘徊在千年专制统治的阴影之下,主要是培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无法走出中世纪。  相似文献   

19.
宗教改革及其所带来的信仰多元化,是宽容达成的关键.宗教改革从三个层面引起英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信仰回归个人;社会回归世俗;思想回归自由.从而使宽容成为英国传统中最有价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法国习惯法学在法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2~18世纪,习惯法学在法兰西的土地上走过了从形成到深入发展的全部历程。研讨这一时空背景下的法国习惯法学,能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