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运行形式有:农村信用社(属于国有金融那部分除外)、农村合作基金、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和小额信贷等。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民间借贷的利率失控、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容易产生经济纠纷、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以及还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等。因此,规范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应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改善农村金融领域中二元结构的紧张与对立;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建立农村民间金触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间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金融制度的安排是由其所处的经济阶段所决定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在现阶段它拥有比农村正规金融更高的效率。本文针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特点,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对农村民间金融交易费用进行了分析,认为交易费用低是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成因。并指出只有承认民间金融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引导、科学规范,促进民间金融的有序发展,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村民间金融活跃,但以民间借贷为主,组织严密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于南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促进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行为及其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条件。虽然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部分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但其潜存着诸多风险。应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引导与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间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一定的金融法律制度做保障。然而我国现行民间金融法律制度严重缺失、配套制度不完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下,为了更好地活跃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构与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制度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村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要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可持续发展,则需要研究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原因.研究表明: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原因集中表现于历史模式、政府干预、组织运行,外部监管和主体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履约机制的博弈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间金融的广泛性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得出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声誉制约、严厉的惩罚机制、灵活的担保机制可以实现农村民间金融借贷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此外,通过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比较分析,认为农村民间金融正是具备了上述履约机制从而走出了农村信贷双方的囚徒困境,应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农村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至关重要,经过历次的农村金融改革,农村正规金融主要依赖于农村信用合作社,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民间金融的客观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使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意义重大,论文肯定了农村民间金融的重要性,试图探讨农村民间金融正规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它的发展历史是民间金融主体追求获利机会而变迁的历史。农村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的需求问题,与正规金融相比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民间金融的发展。然而,民间金融作为体制外的一种发展模式,由于缺少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正常的监督和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行为,因此,国家应该对民间金融因势利导,逐步使其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战略下,民间金融的开放发展与中央的文件精神保持了高度统一性,民间金融成为当前普惠金融中最受关注的金融形态。目前陕西省发展民间金融存在法制体系不健全;民间金融机构规模偏小,吸收民间资金能力不强;互联网金融政策支持不给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本文对陕西省民间金融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一种必要补充,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规范民间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民间金融市场中,利率形成机制不畅导致高利贷盛行,融资行为具有典型的投机性和庞氏融资特征,交易合约的成立和执行具有典型的"圈层社会"特征,这些因素导致民间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现象,需要国家干预以恢复市场效率。然而,现有的监管制度偏离了民间金融风险特质、高涨的民间融资需求和投资人法益保护,与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致使监管失灵。只有以商事性民间金融交易行为为监管界限,合理保护适度的融资自由,建立差别化的市场准入制度,将高利贷纳入刑法制裁,完善风险监管配套制度,才能矫正双重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13.
温州经济特色首先催生了民间金融,民间金融的迅猛发展反过来又不断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输血供氧",因此,民营经济孕育了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又助推了民营经济,二者相互依存。目前要规范民间金融使其成为民营小型企业的融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后吴英案时代中国民间金融需要法治化设计。民间金融的存在,是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都非常突出。规范民间金融的法律规范较为零散,系统性差,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制民间金融要体现自由、效率、人权、正义、秩序等价值目标,实现民间金融主体规范化,民间金融形式多样化,借贷利率形成市场化和民间金融监管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如火如荼,但相对于整体金融业的改革步伐,农村金融改革仍显滞后,金融制度的安排并没有深刻的变化。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形成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各方的共识。本文从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及合作金融等方面,对形成竞争性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了一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中,既有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定义的缺陷,在分析其成因与影响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从交易视角重构了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概念内涵,试图以此深化对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的认识,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建立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创新已经过渡到制度创新阶段。在制度创新体系中,组织创新较业务等其他创新层次更高。要进行组织创新,需要将合作金融机构做成农村金融的主体,加快民间金融的合法化进程,打通民间剩余资金的制度通道,强化监管创新,体现农村金融特色,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逆向激励”,催生了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中国农村金融多元化在理论界、政府部门均已达成共识,国家农村金融改革也一直以此为目标。但在诸多目标函数前提下,以政府主导、渐进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特征的改革缺乏系统性,相应的改革不配套,改革绩效有限。文章回顾了农村金融多元化制度变迁,分析了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深化需求以及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与具有官方背景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私人治理机制,这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理进行理论剖析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存逻辑之谜。研究发现,信息传递与村庄信任机制、动态及关联博弈过程、灵活担保方式、强道德约束等因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运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构件,但外部经济条件的转变会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治理机制带来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