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就李炳坤同志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一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和《关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几点看法》一文(刊于《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3期)中关于从价值关系看的剪刀差计算问题的几个疑点提出商榷意见,并就教于作者。一近几年来在剪刀差问题研究中,不少同志正确地提出要从比价剪刀差和比值剪刀差两方面来进行考察。从价值关系来考察工农业产品交换,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确立产品的社会价值。李炳坤同志认为,工农业产品各自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的差额分  相似文献   

2.
经济企业自有资金的性质和有关间题(郑建和)1·l如何确定国家建设征地的补偿费(李维宁)l·6也谈地租与生产价格公式—与熊映梧同志商榷 (顾志明)1·11价值转化中的‘误差”及消除的办法(钟朋荣)1·14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笔谈) (曾启贤李崇淮等)1·20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奚兆永)1·28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朱博义)2·19《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一处误译(余名汉)2· 22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特点 (杨镇安)3·22以《资本论》为指导研究和批判当代资产阶 级经济学(傅殷才)3·28谈“两户一联”的几个问题‘(田云言)3·33…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科学含义及其划分不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商品流通,而只要存在着商品流通,就必然存在着与其相适应的商品流通渠道。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商品世界的形态变化序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890页)它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商品交换所构成。而商品流通渠道则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必须经过的通  相似文献   

4.
一现在,对“商品流通渠道”这一概念有种种解释,我们认为都未必确当,下边逐一加以分析。(1)把商品流通渠道说成是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各种经济成分的商业或交换者。这种看法由来很久,流传甚广,至今仍在颇为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对流通渠道问题的认识。最早从所有制角度解释商品流通渠道的是斯大林。30年代初,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中就说:“要扩展苏维埃商业,就必须利用所有的孔道:合作社网、国营商业网、集体农庄商业。”一年之后,斯大林对商品流通渠道作了另一番解释:“要使全国经济生活十分活跃”,就要扩展商品流转,“必须使全国各地布满批发站和大小商店。必须使商品源源不  相似文献   

5.
王学文同志最近以《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几个问题》为题,对武汉经济学界作了两次学术讲演。摘要如下:一、关于商品和商品生产王学文同志首先对经济学界有人提出的几种商品定义,提出了商榷意见。这几种商品定义是:(一)商品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二)凡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的产品都是商品。(三)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通过等价原则在不同生产者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中,对郭月争、王若水二位同志和世诚同志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论,说明了我对双方意见的看法。郭月争、王若水二位同志已经对我提出了反驳。我为了答辩而草成此文,内容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第二部分是还须商榷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社会各界对其争论从未停息。当前,在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的一片呼声中,这一热门话题又进一步“升温”,虽褒贬之争犹存,但主张逐步取消似乎已成公论。对这一引起如此反响的重大问题,笔者也略淡浅见。一、关于价格双轨制的函义议论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利弊得失及其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准确地界定它的内涵。我认为,搞清“价格双轨制”的涵义,必须分清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价格双轨制不仅仅是指同种商品允许有不同的价格水平,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两个定价主体(国家与企业)的两种调节机制(计划与市场)。但两种价格水平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和对企业行为的实际影响是基本相同的,而与定价主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近三年了,对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应该如何认识,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中间看法仍很不统一。本文就当前争论比较多的两个问题谈一点看法。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的“三阶段论”站得住脚吗有的同志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农工商联合经营和农工商联合企业三个不同的概念”,“三个概念反映了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的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质的阶段。”“它(指农工商联合经营——笔者)比一个企业内部的农工商综合经营前进了一步”,而“农工商联合企业是农工商联合经营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一 货币流通的前提、内容、特点及其规律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也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的过程中本身也在流通,称为货币流通。 (一)货币流通的前提、内容和特点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过程产生的运动形式,它与商品流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货币流通又是直接依存于商品流通的,因而它由商品流通所决定,其前提条件是商品流通。具体来说,货币流通必须有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商品预先有确定的价格;二是各个商品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刘欣先生于2005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第4期,以下简称《基础》)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第5期,以下简称《制度》)两篇论文,系统阐述了关于中国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的新颖而独到的解释——“权力衍生论”,并根据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对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笔者在细细品味两篇论文之后,认为“权力衍生论”的某些论证环节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此希望就以下几个问题与刘先生商榷。1.寻租行为在社会分层机制中的作用:是“获利…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国商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是少渠道,多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流通领域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减少商品流转环节(简称“三多一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实行“三多一少”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要求的。今后商业体制改革仍应该坚持这个方向。不过,从现在情况看,下述一些问题还需要研究。如果不研究这些问题,商业体制的改革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明问题,从理论上看我党有重大的发展,就是把社会主义本身的主要实践归结为两个最基本的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个问题上,前几年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观点。如:我们中国的问题就在于贫穷落后,全部的问题就是把生产力搞上去,只要把生产力搞上去,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解  相似文献   

13.
读了曹英耀同志的《从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看价格形成的基础》(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一期)一文,深受教益。但文中关于“生产价格分配方案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要比价值分配方案高得多,而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又要比价值分配方案低得多。因此,生产价格分配方案是一种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案”这一观点,我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向作者请教。  相似文献   

14.
(括号中数宇,前为期号,后为页码) ·科学杜会主义·简论挂会主义模式关于学术争鸣的几个问题略论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理论论新技术革命与两个文明建设傅清华方治冯同庆翁其银(4。2)(2 .32)(2 .87)(5。2) .哲学·世界本原问题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试探真  相似文献   

15.
拙稿《也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情”与“理”》①曾从有关概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郑剑顺先生《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一文②提出质疑。近读郑先生《关于“情”与“理”商榷的答复》③,不但没有消除笔者原有的疑问,反而增加了新的困惑。思忖再三,不吐不快。看来,只有从“情”与“理”两个评价标准误区中走出来,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标准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正面临历史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关口,已经出现了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关于经济投机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接连几年,中央发了几个一号文件,大讲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允许农民经营商业,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弃农经商、投机买卖一类的议论,“投机”二字从人们陈旧而淡漠的记忆中浮起。随后,为了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促进生产,允许长途贩运,转手经营,社会上关于  相似文献   

17.
油田“农工商经济”是在“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矿区建设方针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它与主体行业(油气勘探开发)之间及其内部各种分配关系除具有共性外,更有其特殊意义。所以,如何找到一种适应油田及农工商系统特点的分配方式,就成为十分必要研究的问题。 一、油田农工商系统与主体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发展山区商品生产,当前要从商品源抓起。这里的商品源,主要是指种养业产品的生产和自然资源产品的采集。山区商品生产只有从商品源抓起,才能保证商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能真正实现山区生产的发展,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一、当前山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商品源不足。要把山区商品生产搞上去,先要把山区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来。有人说主要是交通运输困难,商品流通渠道阻塞;有人说主要是技术人材缺乏,市场信息不灵;等等。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是山区商品源不足。这从如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山地平均每亩林副  相似文献   

19.
<正> 齐、鲁是西周时代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大国,在山东地方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齐鲁考辨》(简称《考辨》)一文先后在《大众日报》(1979年7月10日四版)、《齐鲁学刊》(1980年5期)发表,对齐鲁两国国名来历,先住民族及其生业等问题提出不少新颖见解。读后颇受启发,但也不无可商之处。我已在《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4期)一文中对《考辨》有关齐国建国史的新说提出讨论,现再就有关鲁国的两个新说进行商榷,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新论新语     
<正>胡鞍钢:从五年规划看中国制度建设2016年05月06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人民日报撰文:从五年规划看中国制度建设。文章指出,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6年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都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两条基本线索。第一,五年规划(计划)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