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基层人口计划的编制 编制基层人口计划主要是调查、核实和估算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并预计在计划期内结婚、生育的人数。编制人口计划一般是在每年的2、3月份进行,不仅要了解管辖区域内的人口状况、育龄妇女状况,还要对符合结婚、生育条件的育龄妇女进行登记造册。结合本地区未婚青年和已婚育龄夫妇结婚、生育的规律,测算出计划年的人口出生数。从目前的生育政策来看,基层人口计划主要是掌握要生育一孩妇女的状况,二孩及以上照顾生育是经基层按生育政策举荐,由县(区)以上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落实。2当前基层人口计划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这里聚居着汉、回、苗、彝、壮、侗、瑶、水、仫佬毛难、仡佬京等十二个主要民族.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3936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8.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20.7%.因此,研究这里主要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掌握她们生育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人口政策,发展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西十二个主要民族15—49岁育龄妇女1981年的生育状况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育龄妇女的人数多少和生育状况直接影响总人口的规模,研究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对控制人口发展,实现2000年人口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机器汇总资料,对北京市育龄妇女现状及其生育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 妇女生育水平是决定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学和计划生育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妇女生育状况的因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构成因素,如总人口规模、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育龄妇女的年龄构成,等等;另一类是社会因素,如生育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居住地点、职业分布、民族和宗教信仰,等等。人口构成因素是决定妇女生育状况的基础,社会因素则是影响生育状况的  相似文献   

5.
在育龄妇女年龄队列中,15—19岁尚处于准婚姻和准生育年龄段。她们的婚姻、生育状况如何,对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以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其它有关的社会学调查,对1970—1987年18年间中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基本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地研究陕西省人口、婚姻、生育状况及今后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同志一起,在1979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1978年陕西省十分之一人群的人口构成,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能力及生育状况;按不同生育水平予测了陕西省今后百年的人口发展趋势;编制了1978年全省男、女简略寿命表。本文着重从陕西省育龄妇女婚姻和生育状况方面对人口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有7,285万人口的大省,其中农村人口约占92%。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对我省人口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了解和掌握目前农村育龄妇女生育率的状况,分析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对于控制人口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1981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我们先后到扶沟,上蔡、登封三县的20个公社31个生产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范围涉及209个生产队的38,168人,取得育龄妇女登记表5,700份。现将调查结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以往采用宏观汇总数据和微观个案数据研究生育政策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缺少两代人生育史的数据条件下研究"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目标人群总量、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本文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13年国家卫计委生育意愿调查、201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来源的相同队列"单独"、"双非"育龄妇女比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统计局2014年和2015年抽样调查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单独"二孩政策调整前,如果单纯使用2005年和2013年调查数据将高估独生子女比例和"单独"一孩育龄妇女总量。根据2014年、2015年调查数据推断这两年"单独"一孩育龄妇女占全部一孩育龄妇女的比例在10%左右,"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在1 500万以内,达到或超过1 500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2015年"单独"一孩育龄妇女生育二孩总量在50万左右,远远低于国家卫计委200万左右的预期。2015年"双非"一孩育龄妇女占全部一孩育龄妇女的比例为85%左右,全面两孩政策新增目标人群在8 500万左右,达到或超过9 000万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没有全面两孩生育政策,2015年非农业"双非"生育二孩也在130万以上,而农业"双非"生育二孩在250万以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1970-1990年15-19岁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研究杨子慧近些年来,我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即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查100%数据和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  相似文献   

10.
育龄妇女(指15岁至49岁的妇女)是生育的主体,育龄妇女婚龄的大小、实际生育期的长短、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以及生育率的高低,对人口增长速度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的变化、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育龄妇女中的一些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摸清情况、研究变化、掌握规律,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对控制人口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从调查情况看,育龄妇女情况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男女两性的结合就孕育着第二代的出生。早婚必然带来早育,缩短两代人的时间间隔,加速人口的增长。因此,对我国育龄妇女早婚状况进行归因分析,对于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妇女早婚概况  相似文献   

12.
妇女的生育模式实际上是指育龄妇女在总体平均意义下单位时间内(通常指一年),每个育龄妇女平均活产婴儿数具体在每个年龄上生育分布的形式。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妇女结构、人口政策的不同,妇女的生育模式差别很大。本文仅就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资料对中国妇女生育模式现状及变化情况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南山区户籍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家庭的抽样调查,从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家庭现状、再生育意愿等方面对已婚育龄妇女的家庭规模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对于家庭规模的确立,除了经济状况、教育与职业等因素外,还要从社区生育文化、个体心理特征等更大的范围加以考虑,同时,要注意到婚育观念的改变滞后于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的时差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浅谈乡村已婚育龄妇女管理规范化欧阳玉模,胡粮纲,李朝增在生育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已婚育龄妇女。她们对计划生育的态度不但影响生育的数量,而且影响人口的素质,这部分人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管理对象。因此,加强乡村已婚育龄妇女规范化管理,对于降低农村人日出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是相对于15—19岁女性人口的婚姻和生育状况来说的。因为这一阶段是妇女生育的主要阶段,其生育水平(生育率高低、生育胎次及其时间间隔等)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增长,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本文从白银市近些年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简称“三普”)和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后称“四普,’)的人口统计资料着手,对白银市现阶段育龄期妇女(15—49岁)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正> 1988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回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地加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不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地超计划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高。育龄妇女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出生人口增长的客观  相似文献   

17.
苟延农 《人口研究》2008,32(2):53-61
本文在对山东省各种人口出生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山东省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数据估算了山东省1990年代各年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并推算了2000~2005年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同时对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山东省1990年代已经处于超低生育水平,大部分年份低于政策生育水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生育年龄的推迟.  相似文献   

18.
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生育政策调整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数据、数学模型、参数假设的问题及研究结果的争论与分歧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现有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在生育水平、独生子女总量、育龄妇女总量与结构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偏差。作者认为宏观人口模型并不适于单独二孩等生育政策调整研究,建议采用微观随机人口仿真模型解决数据质量和区间估计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可能存在的出生人口堆积情况,反思生育政策调整研究面临的问题、困难和解决的办法,指出今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研究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总量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一。因此,研究城市人口规模总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各种人口数据,根据年龄递推等模式,在计算机上运算得到一系列结果。现对上海人口规模变化分析如下。 一、户籍人口前景 影响人口总量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出生人口状况,出生人口的多少则取决于育龄妇女人数及生育水平的高低。在育龄妇女中,20至29岁组妇女是一个特殊人群,称为生  相似文献   

20.
王军 《南方人口》2013,28(4):1-7
我国不同生育政策类型地区二孩生育间隔的差异,既受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育政策的影响,又受到育龄妇女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分层模型结果表明,地区间生育间隔差异占我国二孩生育间隔总差异的30.54%。我国生育政策对不同政策类型地区二孩生育间隔差异的影响程度基本在20%以下,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状况是导致地区间二孩生育间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