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孟子自诩:“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①看来很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味道。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建立在他的唯心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在孟子的心目中,有一个能主宰社会和人生的天,他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③而这一切的最终的动因则是“天”:  相似文献   

2.
一、苏辙“养气”说之渊源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苏辙以“养气”为本的文艺观。而苏辙的“养气”说,其远源是孟轲,其近源则为韩愈。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乃是一种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浩然之气,则为一种理想人格。这种气,是得之于内的,需要长期地以正义的道德观念去培养,它既不能有丝毫伤害,又不能人为地去助长,而根本的方法,在于“志”的培养。因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所以,要“持  相似文献   

3.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王尚文《孟子·公孙丑》云:"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是体现言语主体个性的精神状态,孟子认为它是言的根本。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又说"文以气为主",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又进一步发挥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5处关于樊须(字子迟,也称樊迟)的记载,内容如下:第1则,《雍也》第22章:攀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第2则,《颜渊》第21章:攀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人格美学与自主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某秘书自嘲     
鄙人生性愚陋,思想僵化,言辞木讷,行动迟缓,虽科班出身,然与文无涉,乃一块地道的废料。不想命运颇抬举我,无端送我一顶某机关秘书的帽子。岂知朽木不可雕也,吾非但不能乐以受用,反而为之所累。数年秘书生涯,谈之不堪回首。愧疚之余,作此文以自嘲。读者诸君请勿见笑。观吾之所为,可嘲者甚多。为省笔墨,不妨一言以蔽之:斯人乃“四无”人物也。何谓“四无”?一曰无德。替领导隐恶扬善,乃秘书之大德。小子无孙悟空钻腹之功,故人心恶否,无从知晓。而于领导善行,知则知矣,却不愿传扬:上级巡视,不表其功;群众来访,不道其苦;朋友相聚,不赞其才。数年…  相似文献   

7.
告孟皆有知言方式以修身知世,告子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以“义”制心,以“义”判言,不理他人心;孟子应对之,提出“知言”,即以心知言,知言求心,要求正人心。概言之,两人知言方式的差异焦距于二:(一)“义”“心”是否分离;(二)是否应拨正他人心。  相似文献   

8.
《论语·先进·侍坐章》记载了孔子与四学生的对话,四学生回答时各述志向.其中,孔子对曾点的回答加以赞扬说:“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扬曾点的回答呢?曾点回答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历代解说者聚讼纷纭,而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王充《论衡·明雩篇》:“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何晏《论语集解》说:“周曰:‘善点独知时’.”邢(日丙)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又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时乱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所谓“咏怀乐道”,就是李充所说的“善其能乐道知时,逍遥游泳之至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隐士.朱熹《论语集注》则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於言外.  相似文献   

9.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 ,人皆有仁义之性 ,又有心官之思 ,这是人之“可以为善”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前提。极尽心官的作用 ,是人的仁义之性得以充分实现、使其成为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关键。但心官之思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的过程 ,它由“尽心”而“知性”(知天 ) ,由“存心”而“养性”(事天 ) ,一步步把人生境界推向高点。孟子所描述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对这个过程的个案说明 ,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体验的性质 ,但孟子归纳、提炼了其中若干有普遍意义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告孟皆有知言方式以修身知世,告子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以“义”制心,以“义”判言,不理他人心;孟子应对之,提出“知言”,即以心知言,知言求心,要求正人心。概言之,两人知言方式的差异焦距于二:(一)“义”“心”是否分离;(二)是否应拨正他人心。  相似文献   

11.
分析“自我”的层次,探讨“自我”的内在结构,乃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E·胡塞尔就把“自我”分为“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两个层次。M·海德格尔分“自我”为“本真自我”与“非本真自我”两个层次。S·弗洛伊德则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之说,等等。其实在中国的文献中,这种对“自我”层次的探讨,早在《庄子》一书中就可见到。庄周早就意识到了主体人格的分裂,看到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己”——“吾”和“我”。 《庄子》书中“吾”、“我”并用的情况随处可见,现略举几例。内篇有:(1)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2)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大宗师》)外篇有:(3)吾与日  相似文献   

12.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孟子》的“知言养气章”由以言养勇、以气养勇、以志养勇三个阶梯构成,在比较中显发“浩然之气”的主体人格。三者彼此激发,富有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回过头去看,我才恍然大悟:北大六年(1955-1961),我只做了一件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怎么也忘不了这半年,忘不了这个小山村! 1960年9月,我们全班同学在"要在劳动中毕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开赴北京郊区昌平县十三陵燕子口村去锻炼,为期半年。这一决定是我没有料到的。这使我泡图书馆的原计划落了空。那个年代,学生就是坐不下来,老在折腾。至于弹钢  相似文献   

14.
“冬冻其葆”一语,出《逸周书·大武解》。该语究为何义,迄今人多未明,故今特说于下: 先录其原文: 武有六制:政(征)、攻、侵、伐、搏、战。……伐有四时三兴。……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割;四,冬冻其葆。孔晁注曰:“冻,谓发露其葆聚。”陈逢衡《补注》曰:“‘葆’与‘堡’通,小城也。’冻其葆’,谓毁其屯聚,使彼皆馁也。”唐大沛《分编句释》曰:“‘冻其葆’,盖即‘冬寒其衣服’之谓。‘葆’与‘保’同,谓戍兵保守边陲者。《管子》云:‘窘则民失其所葆’,注云:‘谓所恃为生者也。’”孔言“发露其葆聚”,意未明,盖即陈补注所谓“毁其屯聚”。然“葆”无屯聚之义,且毁其屯聚,  相似文献   

15.
〔原文〕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  相似文献   

16.
《养生主》虽是短短的一篇,但文字中的疑难歧异之处却是很多的。本文旨在对这些疑难歧异之处,作出一些解说。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对这二句,庄学家们有种种曲折的说明。林希逸曰:“若以为善,又无近名之事可称;若以为恶,又无近刑之事可指”(《口义》)。依林释,则为善不近于名,为恶不近于刑,它皆可为乎?陈鼓应译曰:“做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  相似文献   

17.
[原文]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  相似文献   

18.
孟子认为自己的“好辩”是不得已,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与当时的纵横游士之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孟子在论辩时始终坚守道义,高扬自我精神,处处体现出大丈夫的气概。孟子自认为“知言”,并善养“浩然之气”。“知言”和“养气”都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看来,言语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始终围绕政治伦理来阐述语言的社会功能。孟子非常著名的“以意逆志”的观点,从文本解释学或者说从受传者的角度对言与意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怎么解读文本,怎么求得语言的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原文]陈忌问垒(一背)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一) 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二) 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卒(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三)  相似文献   

20.
时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二周年之际,文科学报编辑部约代写几句话,使我想起了一位老共产党员、杰出学者、山东大学历史系创建者杨向奎教授。找开始认识杨先生还是在新中国诞生前的一九四八年。当时山东大学文科只有中文、外文两个系,我是中文系的一名新生,先生当时任中文系系主任,并给我班讲授“群经概论”课程,至第二年六月青岛解放后,其讲授内容才全部结束,其期末测试方式是每人写一篇作业,题目自定。我写的作业题目是《读论语札记》,仅是一鳞半爪地考察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也提出了某些自认为其内容有自相矛盾之处的问题,如《论语》里仁篇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之哉,吾从周”,而先进篇则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既曰从周,又曰从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