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地处海隅的温州,为什么能在近代中国产生多位早期维新思想家?这与瑞安诒善祠塾的创办有关。我认为:诒善祠塾是温州地区近代文明的启动点。诒善祠塾的创办瑞安城忠义街众多的巷弄中,有一条名为太平石。坐落在太平石2号的孙氏故居,即邵屿寓庐,是诒善祠塾旧址。祠塾的创办人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孙衣言(1815.9.19—1894.11.17)是曾国藩的门生。他先在清廷任职,编书和  相似文献   

2.
“因各地兴起了一些新兴势力 ,他们需要各种人才为自己鸣锣开道 ,就要到处搜罗人才 ,培养人才。旧、新势力相继需要人才 ,于是官府的‘痒序’之外 ,便兴起了私学。与孔子同时的郑国人邓析、鲁国人王骀等就办过私学。”以上所引 ,见骆承烈和楷木编著《孔子论学》一书 ,新华出版社 1992年 6月第一版第 1页《前言》。这里的“痒序” ,应是“庠序”。庠 ,音xi偄ng。《礼记·学记》 :“古之教育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塾、庠、序是地方学校。清毛奇龄认为 :“术”是“州”字之误。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 :乡校、州序、党庠、…  相似文献   

3.
祭祀礼仪是中国古代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圣贤祠是用于祭祀圣贤的建筑物,在传统社会“庙学合一”的教育制度下,与教学空间共同组合构成了学校建筑的基本形态。作为物质性的空间媒介,圣贤祠在教化实践中并不仅仅扮演着“工具性”或是“空介质”的角色,而是作为具有“能动性”的媒介参与进了教化实践活动的行动者网络之中。圣贤祠以其作为视觉媒介的“可见性”“观看者解读”等特性以及作为房屋媒介拥有“准入机制”和“地方性”、“邻近性”等特性,影响甚至形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教化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4.
龙场悟道,王阳明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全副精神用于宣讲“良知”之学,此种弘道经历,对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象祠记》是阳明居黔弘扬良知之学的一个鲜活的缩影。这篇珍贵文献的重要历史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象祠”的缘起、圣人传统与象祠文化精神、象祠文化与阳明一D学诸多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借“科学”的名义和“伪科学”的棍子,以周易学、中医学等为切入点,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科学”本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哲们也在追求真理。与西方“科学”分科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为“整体而学”、“综合而学”,《周易》、《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做代表。西方的“分科而学”也好,中国的“整体”之学也好,都是追求真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真理本身。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禾子  相似文献   

6.
宋代两浙路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两浙路蒙学分为官学与民间塾学两大系统。无论是官方蒙学还是民间蒙学,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官方蒙学受到政治、文化背景等等条件的限制,不如民间蒙学来得活跃。民间蒙学分家塾、义塾、家学及冬学等,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宋代两浙路的蒙学教材数量相当多,质量高,许多读物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深的蒙学教材。不少宋代两浙路蒙学教育者已认识到儿童好戏嬉的天性,提出了一系列顺性而不纵性的教育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先圣先贤的追问,认为对古圣先贤所书写的文本典籍的阅读,与圣贤在精神上“相通”,通过在孔庙、乡祠内对先儒圣贤牌位、画像或塑像的祭祀,用“道统”超越“血缘祭祀”的局限,实现与先圣先贤在“气”的“相感”。“孔庙世界”中的“祭如在”是将先圣先贤模仿为生者进行“致敬”“致孝”,将先圣与后学“共在”于“共在世界”。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其进入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作为中国美学学科化的副产品,“美学范畴”与“意象”实现了历史融合,这种融合既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也不乏中西碰撞的偶然性。中国美学的“艺术美学”特征,使意象陷入了人为设定的“美学”与“艺术学”藩篱,这种划分的必要性有待商榷,“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体系”是意象研究的合理策略。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蕴含着艺术思维中超时空、超门类艺术的共性质素,因此开展意象创构与生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是进行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现代转化,甚至确定未来美学研究走向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兴建名宦祠是明政府一项重要的官德教化措施。其教化功能的实现通过地方官赴任时的谒祠宣誓,每年地方官、僚属、士人的群体性祭拜活动以及活动结束后的“乡里舆论”展开,并以载录地方志“名宦传”以及立“名宦专祠”等方式作为其教化体系的补充。相较于同处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明中后期名宦祠的冒滥之弊是相对轻微的,因此许多士大夫对殁后能够入祀名宦抱有相当程度的期许,有明一代名宦祠的内在教化效果由此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0.
班固《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吕氏春秋·侈乐》:“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汉书·郊祀志下》:“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今之学人中有几位大约依据上举诸条,再见屈诗中又有那许多神话传说或神鬼之事,便以为楚国  相似文献   

11.
齐国“姑姊妹不嫁”与“巫儿”之俗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在齐国建国初期的国君阶层中曾流行过“姑姊妹不嫁”的遗风,但它至春秋初期后不再见于记载,而所谓齐襄公、齐桓公二位君主曾经有“姑姊妹不嫁”“污行”的史实也经不起推敲,其疑窦丛生,很难使人信服.并且所谓齐国民家“长女不嫁,为家主祠”的“巫儿”之俗,也并非只是替其家主祠,而是当时平民无儿子继承家庭中以长女招赘夫婿的一种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2.
“名学”是我国名辩理论研究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它是指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名学和辩学虽都兴于先秦 ,但二者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不能将名学混同于辩学 ,也不能把名学归结为“名家之学”、“先秦名学”。至于“名辩学”则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开蒙的塾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作者为回忆这段读书生活而写的一篇优美朴实的自传性散文。“三味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据说,清朝嘉庆年间,鲁迅老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先生首先在这里置地建屋斋,名曰“三余书屋”。当初定名“三余”,是取董遇“学当以三余”之义。据《魏略》记载:董遇教书,其弟子说,读书“苦渴无日”。遇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10,(16):62-65
28块“屏风”组成360平方米超大高清晰显示屏,通过不断移动和组合变化,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世博会江苏馆的特殊“外墙”。这一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移动精度最高的室内LED组合屏,出自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之手。在中国馆中的所有省区市馆中,只有北京、上海和江苏3个馆的外观造型是可以移动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出路,将孔子的“学”与“思”的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当前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孔子强调的“学”侧重于知识的累积与继承,而“思”侧重于知识的创新、发展与批判,在教育过程中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当前,充分认识孔子的“学”与“思”的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世文献中,关于祭、祀、祷、祠、祭祀、祷祠等用语和礼法,都有明确规定。祭祀是正祭,为四时常祭;而祷祠则是"非常之祭",即散祭,是因事起祭的临时行为。祭祀的规格高于祷祠。祷是为了解除灾难,它在祠之前举行,而祠则在得偿所愿之后举行,是对祷的还愿之祭。楚简所见的宗教活动中,有固定的"祭祀"行为,而不仅仅只有"祷祠"。楚简中的"内斋"和"野斋",与儒家祭礼中的"致斋"和"散斋"可以对应。所以,将楚地出土的这类简牍命名为"卜筮祭祷简"比较合适。通过楚简、秦简和汉简中关于祭祀、祷祠的用词频率统计,可以分析出,秦人的"祠"就是礼制中的祭祀。此前学者将秦人的"祠"与"祭"对立起来,并由之引申出秦人重实用、重政治,楚人重巫鬼、重祭祀的结论,并无根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称之为私塾。有钱人的子女多入塾受学,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造就了一代杰出人才。但是,塾师教育从来与美术无缘,致使古人学画只能拜师学艺,私家相传。“师徒制”成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唯一形式。清代末年,西学东渐,全国各地纷纷“废科举,...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学思潮,可发现其中超出学价值的化特质。在化态度上,“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化传统的;其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化、中年心态化和生命哲学化;而最终的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9.
被人们誉为“中华第一村”的苏南华西村,仅有土地0.96平方公里,350户人家,1520多位村民,别小看这块弹丸之地,它有一串令中国老百姓羡慕的数字:平均每两户拥有一部轿车,平均每户有一人出国旅游过,四分之三的人家住上了令当今共和国省长、部长们也自叹弗如的现代化设施齐备的三层410平方米的花园别墅。自70年代以来,华西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彩电村”、“冰箱村”、“管道煤气村”、“空调村”、“别墅村”,现代化家庭设施可谓样样领导中国农村新潮流。199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华西村,他健步登上百米高的华西金塔,望着华西美丽的景色,握着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手说:“老吴,你们华西不简单啊!”  相似文献   

20.
嘉杨智华.男.藏族.1949年10月出生于青海同仁县加务多协智村,1962年在青海黄南隆务寺出家.先后拜格登达杰、格登尖错等为师,系统学习“藏文正字学”、“藏传因明学”、“诗歌修辞学”、“藏传佛教教派教义”等基础理论和佛教经典知识。“文革”期间还俗.回乡务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