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价格问题应注意价格扭曲和通货膨胀两个不同的概念 研究价格改革问题,应首先分清两个基本概念:一是价格相对结构,即各种商品、劳务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结构不合理又称为价格扭曲,如我国存在的工农产品剪刀差。二是价格总和的绝对水平,即一个时期的价格总水平与另一个时期的差距,一般以消费物价总水平衡量。价格总水平提高使通货贬值,通货过多又会导致价格总水平提高。消费物价总水平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价格扭曲可以诱发通货膨胀。典型的例子是,70年代中期世界油价和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在全球的蔓延,通货膨胀也可以导致价格扭曲。如,拉美一些国家的恶性通货膨胀使非贸易部门价格大大高于贸易部门价格。这两种情况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相似文献   

2.
1995年,新疆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整个国民经济呈现稳步增长势头。由于新旧体制交替,经济增长所伴随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猛扩大,货币的超经济发行使社会总需求大幅度增长,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步释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物价水平的较大幅度上涨。与1992年相比,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平均上涨12.6%,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上涨13.0%。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水平也大幅度上涨,1993年新疆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26.24%,平均涨幅比零售物价总水平高13.64个百分点。在价格体制改革时期放开价格,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各种经济因素和体制关系的非均衡性变动,都可能造成价格激烈变化,推动市场物价上涨。为了比较客观地认识和判断1993年市场物价形势,现从几个方面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价格体系改革的任务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一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二是消费品的销售价格和公用事业收费等,三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我认为,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需要,我国改革价格体系的首要一步,应是工业品、主要是初级工业品价格的改革。从这方面入手改革价格体系,有利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一、改革初级产品价格是当前价格改革的首要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我国价格体系和管理办法不断作了一些调整改革,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议购议销价格范围;放开部分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价格;部分商品实行浮动价等等。广东省还在国家统一部署安排的基础上,迈出了更大的步子。对本地生产的煤炭、钢材、生铁、焦炭、硫酸、烧碱等产品制定了比国家统一价高出较多的地方价格;三类日用工业品价格除列名管理的120种外,其余全部放开;采取超购加价、价外补贴等办法,加大了稻谷、糖蔗、黄红麻、木材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价幅度,先后放开了蔬菜、生猪等价格。这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效果是明显  相似文献   

4.
市场调节机制是一个"有差调节系统",在短期,任何一个外部力量使某商品的市场相对价格大于均衡相对价格,都会导致该商品绝对价格的单向上升和其他商品绝对价格的上升:在长期,相对价格的升降变化的调节机制,表现为绝对价格间歇性单向上升和其他商品绝对价格上升,这种绝对价格的上升,会由于"棘轮效应"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这个类型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称之为市场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涨。在一般情况下,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温和的,但是,到达"加速转折点"就会产生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对于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作为自然资源产品之一,是价格结构调整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农产品价格自1979年大幅度提价以来,1978~198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年均递增7.9%,比1950~1978年的增幅提高了5.1个百分点,粮、棉,油单产年递增速度也相应比1950—1978年的增幅提高了。但由于1984—1987年期间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超过了这一期间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价的上涨,结果造成1984—1988年粮、棉、油单产递减0.2%、4.8%和1.6%。因此,要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仍然有必要继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从长期的观点看,农产品价格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为了不使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减少国家财政收入,需要相应提高农业税。其次,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变动,因  相似文献   

6.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规模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产品价格是改善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屡屡试图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但农产品价格提价给农民所带来的相对好处,很快地被工业品价格、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继上涨所抵消,其结果甚至使农民处于相对更为不利的地位。而且这种在轮番涨价基础上所出现的“比价复归”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1993年农产品收购价格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的价格改革是结构性改革,即对众多不合理的比价关系进行较大的调整。这里所说的比价关系,主要是指工农产品的比价关系以及工业内部原材料和加工品的比价关系。当前,农产品价格总水平是否偏低,还有争论,而工业内部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偏低则是公认的。就工业内部的初级产品和加工品的比价调整来说,社会上一般都主张提高初级产品价格,初级产品提价后造成的加工品成本提高,让加工部门的企业尽力消化吸收掉,个别不能消化吸收的部门、行业,采取减税办法解决。这样的结构性调整,各工业部  相似文献   

8.
一、市场发展状况评估市场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一个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综合系统,因而市场体系的培育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珠江三角洲坚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最为突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率先改革价格体制。从1979年开始,针对原来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分离、农产品价格购销倒挂以及地方、企业没有定价权等弊病,采取了“放调结合、以放为主、放中有管、分步推进”的价格改革方针,放开了大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价格,并且下放了管理权限,逐步完善价格管理体制。1992年初开始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到目前除了烟叶等少量产品以外,农副产品价格和日用工业品价格均已放开。对生产资料价格,从调整煤炭、钢铁、电子、机械价格开始直到逐步放开计划外物资市场价,形成价格的“双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理论,从供求两个方面来讨论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机制。实际上,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还有非供求机制。本文说明两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非供求机制。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会导致商品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在纸币体系中,在相对价格调整过程中会出现“向上看齐”倾向,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内在机制。生活必需品需求的特点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这使得生活必需品有价格上升的内在趋势,在一定的市场结构,这种内在趋势会变为现实,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在市场力量的推进下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推进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市场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取向改革过程中,价格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国价格改革是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经济环境客观上偏紧,市场发育不成熟,社会承受能力较弱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容易诱发通货膨胀,物价大幅度上升,以至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出现不安定的因素,使价格改革被迫停止等等.但是,我国的价格改革又是在经济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条件下进行的,只要胆子大,步子稳,措施得力,价格改革道路上出现的险情完全可以消除,最终使价格改革走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1.
改革以前,我国的农业政策事实上表现为“哺育工业型”,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农副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从80年代起,农业政策开始发生变化,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20年时间内,政府集中力量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价格。这期间的农业政策基本上属于“农副产品价值回归型”。这种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全面达到“温饱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与非农产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差距、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的差距等,城乡差距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反而还有所扩大。1978年,城镇…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现行价格体系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都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要把它改革合理,就会涉及一系列的价格变动,也难免影响物价总水平。但另一方面,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低,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要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职工来说,就是要逐步提高工资,从农民来说,就是要逐步增加劳动收入。而物价与工资又是相互影响的。物价上涨则要求增加工资,工资增加则生产成本增加,反过来又要求提高价格。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陷入物价与工资轮翻上涨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经济现象亦然。保持经济现象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就是经济现象的度。陈云同志是正确掌握运用经济现象的度,坚持经济政策严肃性的典范。以五十年代中期的农产品提价为例。当时,提价的目的,是适当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适当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政策的质的规定性,要求量上的适度。怎样掌握这个度呢?陈云同志提出:“提价的范围,只能限于那些收购价格过低影响生产发展的农产品。”要“考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价,防止经济作物提价过多而挤了粮食”,这是“必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法主要以经济结构矛盾作为出发点,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在价格结构性上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时变参数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和分解方法,实证考察了不同时点状态、不同通货膨胀水平下工农产品价格预期性质的差异和变化,以及预期性质差异对于形成工农产品价格二元分化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考察期内工农产品价格的主导预期性质相反:农产品价格更多受适应性预期影响,而工业品价格则更易表现为理性预期主导,并且通货膨胀水平越高越容易强化工农产品价格的主导预期差异。分位数分解结果表明,预期差异对形成工农产品价格二元分化的贡献达39.1%—62.0%。  相似文献   

15.
在如何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上,目前看法还不尽一致。有的同志主张重点在分配领域作文章,即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降低工业品销售价格。理由是所谓剪刀差就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只要工农产品差价缩小,就是缩小了剪刀差。我认为单从价格上解决问题,只说明了问题的一方面,而且是很不现实的一方面。就目前国家财力而言,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工业品销售价格,是不可能实现的。剪刀差固然是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但是,在缩小剪刀差问题上,却不能局限于分配领域找出路。我认为应从价格和价值的两方面去探讨,既要继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又要降低可能降低的工业品销售价格,而重要的是从减少农产品价值量上作文章。这里谈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6.
综观社会主义各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人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价格改革是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不改革价格体系,其它结构性改革就很难奏效。然而,价格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内容,相对价格的每一重大变化,必然会影响居民收入的分配,并常常伴随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大幅度增长。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反过来又会对增加工资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此循环往复,会使隐蔽性通货膨胀转化为公开性通货膨胀。所以,价格改革对于经济改革既是必不可少的,实行起来又是难度较大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们坚持对价格进行计划管理,实行稳定物价的方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价格体系不合理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逐步缩小了剪刀差;几次提高了煤炭、木材等价格,多次降低了某些机器设备价格,使燃料和某些原材料价格偏低、加工工业产品偏高的情况有所缓和;随着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新疆的价格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就市场物价来看,1992年自治区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和本区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价格改革措施,陆续下放了一大批价格管理权限,大部分商品实行市场定价,调整了粮食购销、煤炭、公路客货运、医疗、房租等重要商品以及一大批日用消费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全区市场物价总水平呈现较高上涨幅度。与1991年相比,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平均上涨8.1%,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上涨8.6%。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货膨胀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一、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结构性价格调整存在短期的通货膨胀痛苦.价格管制虽然能维持经济的暂时平衡,支撑社会再生产在低水平上的运作,但这种运作只是将矛盾后移,强制性地将显性通货膨胀推向隐形通货膨胀的轨道,并以价格的强制管理和大量的价格补贴来维持社会的暂时安定,从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国民经济的真正繁荣昌盛.从1992年下半年起,国家加大价格改革力度,大范围地放开物价,涉及到粮油、钢材、煤炭等基础产品及一些重要生产资料和服务收费价格.放开粮油价格、取消财政补贴,带动了各类副食品价格上涨,以及建材等物资价格放开后大幅度持续上涨,对物价总水平影响巨大.金融秩序混乱.近几年,由于多种非银行信用的发展,增加了社会信用总量和货币供给量.社会信用的增长不仅不能相应减少对银行贷款的需求,相反,因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还要求银行增加流动资金供给以与之相配套,因此带来了银行和社会信用双扩张.还因为资金供给改革相对滞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从中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中确保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强调,农业问题日益引起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二元经济模型角度,剖析刘一拉一费、乔根森、托达罗等经典模型中有关农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并结合剩余劳动力、工农劳动生产率、工农贸易条件以及技术进步等,探讨蕴含在二元经济模型中的新时代元素及其重要现实意义,以期准确理解新形势下农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