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宗教产生根源的探讨往往偏重于其认识根源,而对认识论根源的探讨又往往缺乏从心理、情感的角度去探究它。笔者认为,人的内在精神因素是宗教产生根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很好研究。在原始社会,没有自然科学,人们对自然界的奥秘一无所知,他们在自然力的压迫下产生一种超人的神灵观念,从而产生了自发的自然宗教。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及中期,自然科学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人类还不能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同时又遭受到社会阶级的压迫。这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以其对象化理论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宗教的本质、消除宗教异化的路径。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致力于从世俗基础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但同时,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对象化理论的扬弃,同样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产生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更为科学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3.
对老子的道思想做存在论的考察,并将其与宗教的神性进行比较研究,便可以看到它所指谓的是超越万物的根源性存在,进而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它叫人们相信并崇拜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从最初的“泛神论”或“拜物”的自然宗教,到阶级社会系统的宗教形式,有其深刻的阶级和社会根源。在世界林林总总的宗教体系中,一神教是最具形式和最严密的宗教,它不仅有繁锁的崇拜仪式和规定的经文祷辞,而且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人数众多的信徒。宗教与教徒的社会生活紧紧相连结,甚至教徒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的社会活动,都受到宗教律例的影响和支配。所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摆脱了局限性,并对唯心论和各种反科学观点、偏见不做丝毫让步的唯一革命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的无神论宗教观则是这一科学世界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切无神论学说的思想精华。马克思把自己亲手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运用到宗教这个领域,科学地阐明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7,(2):108-110
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复杂的认识论根源,宗教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并没有离开人类认识的大道,而是植根于人类认识之树。在认识领域分析宗教的根源,有限与无限是一对不可回避的重要范畴。宗教无限观念产生的认识根源体现为:有限是一种依赖、一种恐惧、一种感恩、一种需求、一种孤独。人类的幻想和想象把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本质,按现实人的模样,塑造了神灵的形象,把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赋予神,并最终产生了彼岸世界。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自主性的提升,对神的依赖就会减少,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就不会从宗教中追求永恒。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无限的追求就不会有任何宗教的信仰。如何辩证地把握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我们理解宗教存在与发展的认识论根源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先秦文学的断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楚辞》和《左传》,其次是原始歌谣和《诗经》。“神话热”,集中在对神话的产生、作用及美学观等方面的研究上。神话的产生,李景江认为:“宗教及其观念是神话产生的心理中介,没有它就不能产生神话。”宗教仪式与一定类型的神话有一体性和非一体性,由一体性到非一体性的转化过程,是宗教发展的过程,也是神话发展的过程。“宗教与神话的现实根源、心理根源是相同的,主要神话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两者社会功能也是一致的,都有多种社  相似文献   

8.
宗教崇拜的产生,从认识根源来看,可归结于三个递相上升的层次:一、当先人们对自然知之甚少时,原始宗教是他们对外部世界感到困惑进而揣测的结果;二、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已不再满足于最简单的生存需要,他们追求社会角色的确认,心理与情感的满足,这时,制度化的宗教便取代了原始宗教;三、当宗教开始讨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讨论世界的本原时,宗教崇拜就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叫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宗教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性地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目前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研究在基本概念阐释、宏观历史考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应时性到学术性的发展趋势,地方文史档案挖掘、跨学科研究模式受到空前重视,但宗教工作诸概念辨析、宗教工作反思、地方宗教工作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宗教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承前启后的一大功绩。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论述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这方面独到的理论创新成为他全部理论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导致对社会关系的批判,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任务。他以很大的政治热情科学地、较全面地论述了宗教的主要问题,从宗教的产生、本质、作用和消亡等都做了精辟概述。光阴流转,历史的长河涌进二十世纪,时代的巨变,造成了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历史氛围。现代宗教社会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对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从现代视角评价马克思一个世纪前的宗教理论?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的产生有其深远的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早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发生的自然现象,不可理解和害怕,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神灵支配的,对人的生命可以给予幸福或灾祸,为了获得幸福和避免灾祸,于是人们便问其进行祷告。这就是人们宗教迷信观念产生的根源。到了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宗教便赋予了新的阶级内容。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对于残酷的阶级压迫剥削也感到不可理解和害怕。为了解脱这种痛苦,也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日夜进行祈祷。所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浓重的基督教根源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主人/厶\悲惨命运的宗教根源,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中耶稣救赎世间,追求美好家园的主题也同样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所揭示的一个主题。在美国黑人女作家笔下,主人公们克服自身的劫难,最终成就完美的自我。文章从宗教根源出发,结合《圣经》对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探寻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古人民渴望征服自然力而往往处于被自然力所支配的地位。由于前者,上古人民创造了神话;由于后者,则从消极方面创造了原始宗教。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神话中所包含的原始宗教因素: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灵魂不灭观念、祖先崇拜、宗教祭典及巫术。神话与原始宗教产生于共同的历史背景和认识根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柳田谦十郎对宗教的分析与批判 ,阐述了宗教形成的根源和派别 ,指出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进步性。同时也指出人对阶级、社会关系、自然界从认识不清到逐渐明确。宗教在一定时期存在进步因素是不能否认的。如基督教、佛教均曾经受到过迫害。但总的说来是唯心的、反动的并常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统治人民的工具 ,使被统治阶级不觉悟、不反抗。使历史前进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和基于科学认识的实践。对宗教未来的看法是宗教随科学的发展将越来越缩小。科学认识愈前进 ,使宗教愈后退 ,以致最后消亡。但这是需要一个缓慢复杂和极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宗教异化是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他不仅揭示了宗教异化的含义和后果,还探讨了宗教异化的根源及其消除的途径.认真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宗教异化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宗教及宗教异化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宗教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宗教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宗教理论和政策也有很大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宗教在中国还会继续发展。所以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哲学唯心主义本质上都属于错误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但是这两种世界观错误的根源及内容又具有一格区别。宗教发生于社会根源,哲学唯心主义却发生于认识论根源;宗教是将人的本质神化,哲学唯心主义却是把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宗教反映的方式是“幻想”的,因而是非现实的,哲学唯心主义反映的方式却是理性的,因而是现实的。因此,宗教不等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更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18.
宗教能否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如何相协调,这不仅是宗教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些粗略的讨论。一、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理论依据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宗教适应着不同的社会形态,从自发宗教、自然宗教发展到人为宗教;从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发展到世界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学界存在着三种观点:冲突、分离、正相关。20世纪中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发生了从"冲突"论到"正相关"论的范式转变。在科学与宗教研究的科学史考察进路中,可以看到从罗素到默顿再到霍伊卡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美尔和马克思都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评说宗教 ,但是他们两人的思想根本不同。西美尔区分宗教和宗教性 ,主张宗教性植根于人的内在的生命力 ,而宗教则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形式。虽然西美尔从宗教的社会功能入手分析宗教的起源、宗教信仰的社会表现形态、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危机和命运等问题 ,但他由此把宗教的根源归结为发自人的内在生命力的宗教性 ,因而从根本上肯定宗教在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马克思申明“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 ,宗教是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的上层体制和意识形态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对人民起麻醉作用。本文以此为主线索 ,对西美尔和马克思的宗教社会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