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中国日报》英语纯新闻报道中导语的词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息主要有标题,导语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它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事件中的最重要的内容。本文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导语语料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试图探究导语的词汇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英语新闻导语的文体特征入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研究英语新闻导语的翻译方法。依据功能翻译理论三原则,针对英汉新闻导语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直译、增译及增译+重组的翻译方法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功能翻译理论是指导英语新闻导语翻译的有力依据,能够为目的语读者再现源语新闻的真实意义。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为核心,其翻译理念更具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新闻导语,而且为更多的文体类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 消息的开头,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导语之于一篇消息则是文眼,它需用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报道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知情,一眼便知消息中主要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正如美国威尔逊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所言:“导语是揭示、摘要,是整个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摘要,是用一句简明的话回答读者渴求知识的要求。”写消息,一定要写好导语。“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语)。二 消息的写作,强调写好导语。虽然并非条条消息都如此,如快讯、简讯等一般没有导语。但是,…  相似文献   

4.
导语,一般指引进一篇新课的开头或一堂课开头部分的语言行为。导语用得新、奇、精,则整堂课因之而成功一半;导语用得陈旧、呆板、冗长,整堂课会因之而逊色。导语的好坏无疑会影响到整篇课文或整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语设计首先要遵循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导语设计的内容要从形象、鲜明、生动出发,摈弃枯燥、呆板的切入课题方式,从而能强烈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写作中出现导语这一概念,迄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其间,新闻界写出许许多多文章来阐述它。这些文章大体上分作两类,一是谈导语的重要性,观点有“现在是一个高速度的社会,人们的时间很宝贵,看到导语没有味道,整个一条新闻也就不看了。”“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等等。把导语置于新闻写作的头等重要地位上。二是对导语不断进行分类。国内已经把导语分成叙述式、概括武、疑问式、描写式、修辞格式、评论式、结论武、对比武、引语式、突发式、继续式、摘要式、混合式、主副导语式等十几种;国外则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就新闻导语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在若干份报纸中例举优秀的导语和欠妥的导语以及同一消息在不同报纸上的导语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新闻导语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此外本文对社会热点新闻和连续追踪报道的导语也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闻篇幅短,文字精;又很“单纯”,结构简单,手法比较单一。 新闻的结构,只有简单的“三部曲”:导语、正文、结语。导语用的概述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使读者对这条新闻有个总的认识,以唤起读者对事实的注意;正文是简述事件的经过,结语则是交代事件结果或影响的。《“光棍堂”引来四只“金凤凰”》这条新闻,三个小节,三部分内容,分畛明晰,一目了然。当然,有的新闻,导语把事件结果提到前面来写,结尾的内容已经包含在导语里面,就没有必要再写结语。也就是说,结语有时可以省,不过应以内容完整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真理讨论,新闻界开始大胆地实践着第二代导语。即从众多事实中筛选一个最重要或是吸引人的事实放在新闻之首,把次要的事实放到主体各段落之中。但长期以来,人们乃至教材都把这一功劳归功于美国特纳·卡特利奇。其实这个专利权应属于毛泽东。理由是:毛泽东在理论上提出的时间要比卡早两年零八个月,而在实践上卡比毛泽东晚了8年之久。毛泽东不但学过实践过第一代导语,不满意第一代导语而创立第二代导语写作原则,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世界第二代导语是毛泽东创造发明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导语,就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起到开门见山,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新闻导语要有概括性新闻导语最好用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最主要最新鲜或富有趣味的事实,做到简明扼要,把通篇新闻的中心思想加以突出,不要让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经验体会,把中心思想掩盖了,事物的实质内容往往是最有特色的,把事物特点紧紧抓住,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而又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二、新闻导语要有个性许多导语常常是…  相似文献   

10.
论导语长句     
许多新闻写作教材都强调要用短句写消息的导语,似乎这已成定论。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消息导语却是用适度长句表述的。随机抽样,统计考察一定量的消息导语句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导语要用一两句话,用容载量大、表严密精细的长句才能完成。用长句写导语是导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和探讨了外语写作能力的心理结构,回顾了图式理论的运用情况,并在外语写作能力心理结构的分析中发现。正是外语学习者大脑中存储的各种语言图式(其中主要包括文本图式、语段图式和语句图式)才把外语学习者所学到的有关写作的一些外语语言知识和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该发现揭示了图式在写作能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图式理论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写作能力的教学和培养上,除了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练习之外,还应促进图式的生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13.
《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薯.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主义写作理论作为实现颠覆男性专制的书写策略,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女性主义文学解构男性社会主流文学话语霸权的写作方式,多采取一种自传或半自传体的形式,通过对婚外恋、同性恋等题材书写冲击传统的性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要学好语文,作文是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让儿童对写作感兴趣,为了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论文提出了用民间故事指导儿童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概括了民间故事的涵义、特征,介绍了民间故事适应于儿童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可能性,并且从提高语文教师的民间文学素养、把民间故事阅读与写作训练结合、利用民间故事设置写作情景三个大方面探讨了用民间故事指导儿童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主义者指出,作品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而不是作者自主的表达。网络小说的书写不仅从现实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更在书写形式上打破了作者对于文本的垄断。网络小说以社会化的书写方式,迎合了后现代的审美趣味,在书写方式上进一步促进了作者身份的“去中心化”转变。作者成了写手,创作成了书写。网络小说的书写成为一种游戏,成为存在的一种本真的表达。但是,后现代书写观念下的网络书写却仍然存在困境。一方面表现在书写的差异性被抹平,另一方面表现在难以回答伦理的要求。问题的根本在于后现代书写是对现代性创作的矫枉过正。写手和作者的观念各自把握了一部分真理,关键是在二者之间重新定位作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7.
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目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简单化、程式化,忽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等问题,教学"低效"。高校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建立科学的应用写作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途径,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写作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有效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积累,丰子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童年崇拜意识是在其佛家思想浸润中形成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在佛性和童心的牵引中,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在题材选择、审美观、文风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上显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以佛性童心为切入点来把握和分析丰子恺的艺术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的城市书写是他对19世纪俄国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文学表达,有着清晰的叙事策略和固定的隐含结构。在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文学研究重要视角的当下,城市书写和现代性思辨应当成为俄罗斯文学和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视角。以托尔斯泰小说的城市书写策略、隐含结构和关键词为典型文学案例来看,以19世纪俄国思想界对自身现代性建构的思辨与展望,也兼以此“镜像”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一个观照和借鉴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何为书法?书法为何?这是一个困扰着“书写”人的元问题.书法首先从书写开始,再由自我的审美书写走向群体的审美文化消费.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心灵寄寓的人格妙境与精神家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的永恒信息与审美传达.法度严明、意韵生动、学养浑厚、情感丰沛、个性可辨,是我们判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标尺.书写的审美维度,不是书写者的专利,更多的是接受者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