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张小满 《南都学坛》2003,23(6):24-27
北平和谈是国共双方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次谈判。此时,“主和派”张治中成为炙手可热、众望所归的人物。他勉为其难担任南京代表团首席代表,恪尽职守,知其不为而为之,对国民党蒋介石竭智尽忠。但强弱异势、主客换位,他已无回天之力。极端矛盾彷徨的张治中,在中共帮助和事实的教育下,经过痛苦的思索,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3.
自 1 991年马德里和会以来 ,巴以双方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举行的和谈已经历了 1 0年。整个和谈历程充满着希望与失望、突破与挫折 ,可谓山重水复 ,荆棘丛生。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巴以暴力冲突更给和谈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4.
作为布列斯特和谈的重要当事人,托洛茨基的行为及其"不战不和"的策略是当时特殊环境的产物。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策略只是当时苏维埃可供选择的几种策略之一。托洛茨基不签订条约既没有违背党和列宁的指示,更谈不上什么"背叛式"的叛卖。  相似文献   

5.
在霍尔克领导下的新西兰国家党政府开始并不愿意卷入到越战中击,面对美国的援助,新政府总是以防卫马来西亚为自己国防政策的优先考虑问题以及自己国力有限作为拒绝美国的托词.然而,出于维系澳美新同盟以及害怕因为澳大利亚的刻意表现而失去美国人信任的考虑,新西兰最后还是做出了参战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1918~1919年南北和谈前后,英国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在华权益的需要,利用关余问题向南北双方施加压力,以达到促成和谈的目的。北京政府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分拨部分关余给南方政府。然而让英国始料不及的是,这一举措,不仅未能促使双方和谈成功,反而使南方政权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妇女和平运动的研究在学术界比较鲜见。近年来,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以来,欧美一些学者逐渐关注起妇女问题来,有关妇女和平运动的发展以及它与女权运动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及学术特色,也逐渐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1895年3月19日,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日本陆军从朝阳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是去和谈,不如说去投降。李鸿章深知此行会让他身败名裂,但尽忠王朝的道德规范,使他不得不去。  相似文献   

9.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佚名 《百姓生活》2013,(11):62-62
1970年,卷入越南战争而内外交困的美国,放弃了直接与越共军队交战方式,以更“策略”的方式为南越军队提供情报、武器、军事顾问及空中支援。当年夏天,越共军队捕获了美国一个由7人组成的高级军事考察组。美国对这个考察组的营救行动,导致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人蛇大战。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后积极支持美国的重要盟国之一。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危机伊始就主张并建议美国迅速占领古巴。但随着危机形势的发展,出于维护英美特殊关系、避免世界大战爆发和提升英国国际地位的考虑,麦克米伦转而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危机。麦克米伦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其第二次柏林危机缓和政策的延续,它不仅对缓和美苏之间的危机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对英国欧洲政策的制定以及60年代中后期国际局势的缓和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国参与越战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64年以后,应美国的要求,韩国5次向越南派兵。1966年至1973年间,在越南的韩军一直维持在近五万人的水平上。为此,美国以工资、津贴以及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形式向韩国支付了大笔"佣金"。这些额外的外汇收入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经济"奇迹"的动力之一,而赴越韩军也因此成为美国变相的雇佣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初期,越南战争爆发,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双重考量之下,中国作出了援越抗美的外交决策。苏联介入越战后,中国对越援助态度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理念的同时,处理外交事务日趋务实。援越抗美战争后期,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为此不惜牺牲与越南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友谊。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对当今中国外交仍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的对抗走向缓和.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肯尼迪是越南战争的始作俑者。肯尼迪去世后,学术界围绕其能否从越南脱身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认为肯尼迪在1963年底已经开始从越南撤军或者其连任将从越南脱身的说法不过是美化肯尼迪的神话。那些断言肯尼迪能够带领美国从越南脱身的证据是经不起推敲的。通过对当时肯尼迪所处国内外环境和其自身状态的分析,我们认为肯尼迪不具备从越南脱身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小说《红色敞篷车》向读者展示了越战对印第安士兵及其家人的影响,反映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小说的叙事策略,即小说与现实的一致性、象征与悬念的运用以及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描写。小说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叙事手法,以通俗的语言来表现严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经济援助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战时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