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是物质生产大批量化和产品更新高速化的时代。就以现代科学技术代表产品电子计算机来说,人们刚刚揖别了电子管,晶体管进入集成电路时代十年左右功夫,又跃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子计算机新时代。电子计算机应用范围由科学研究领域走向生产、生活领域,其生产也成倍成倍地大批量化。电子计算机是观察现代商品生产大千世界的“窗口”。更新换代的高速度和工业生产的大批量大大增加了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哲学研究》、《国内哲学动态》及其它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人工智能与哲学问题的文章和发言。其中有些同志提出了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并能进行思维活动;另一些同志还提出了“人—机系统”、“人—机系统认识主体”等说法。我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愿和大家进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刊专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云南分会筹备会和《中文信息》云南采编部接受湖南省电子计算机汉语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邀请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12名专家组成了评审委员会,于1996年8月14日至16日在云南昆明对“电子计算机汉语PPA”进行了评审。由冯志伟(评委主任)俞士汶、苏培成、尹斌庸等12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真听取了“电子计算机PPA”发明人罗海清先生和湖南省电子计算机汉语发展有限公司范炳祥先生有关此成果的研制报告、技术报告,审阅了《PPA汇报材料》、《PPA操作使用说明书》、《PPA速成教材…  相似文献   

4.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曾指出:“电子计算机技术就象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将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传统的语言文字应用领域将逐步被电子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所代替”。十年后的今天,众多事实映证了科学家预言的正确。计算机  相似文献   

5.
技术:人的发展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的“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技术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的生命空间是人的发展空间的“大限”,不仅作为人的生命空间原初前提的人的初始生成推动于技术,而且技术使人的生命空间延续或扩展获得着现实的历史性。人的生命空间与发展空间统一于由“物性空间”、“赛博空间”、“思维空间”和“意义空间”等整合建构的实践空间。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归结向技术。人的发展的实践空间展示着人的存在自由,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以自由时间为现实形式。自由时间的占有即人的发展的自由空间的占有,在直接性与最终意义上,赖于技术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阐明易经八卦与莱布尼兹二进制的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二进制算法”、什么是“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周易的阴阳符号不同于二进制算术符号,阴阳卦来自奇偶卦,原意就是奇一偶二,不能解释为阴0阳1;“伏羲八卦”并没有数学上的。概念,八卦与六十四卦从来没有建立数字排列顺序和运算规则;易经阴阳爻与六十四卦的系列根本上并不是数学的计数制,没有“逢2进1”的进位规则,更不具备基本的算法。因此,在数学意义上,不能够说易经八卦(及六十四卦)是二进制。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理论是二进制代数即逻辑代数与二进制逻辑电路;另一方面,“易经八卦”的生成模式,是阴阳奇偶哲理“一分为二”的玄学推演,而不是数学的二进制算法,它跟逻辑代数的运算操作没有任何关联。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易经八卦与六十四卦”是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在人类认识史上树立了一座光彩夺目的丰碑。它标志着人类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又前进了一大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发展,对于客观地研究意识的本质及意识反映的特点,提供了大量新的事实和论据。同时也为模拟人脑的功能、扩大和延伸人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人认为,机器的出现,代替了人的大量体力劳动,曾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用机器代替人的大量脑力劳动,必将引起一埸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称信息革命。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地认识了物质和能量。恩格斯曾经指出:“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自然辩证法》第18—19页)在手工操作阶段,以人的体力作为动力,但是人的有限的体力,不能适应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于是简单的工具经过不断的改进而演化为机器,这时人类进入机器生产阶段。真正的动力机正是从蒸汽机开创的工业革命开始的。有了工作机和动力机,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延伸和扩展了人的手脚功能。这时的机器是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系统,没有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机器的控制和管理完全由人来操纵。随着机械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实践追求的实际内容。而对“人”的理解存在着“个体”和“类”两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主义从类本质意义上抽象谈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具有极大欺骗性和虚伪性,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片面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误读。从马克思的本真语境出发,辩证理解个体与类的关系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人的世界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哲学在内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都应当从人类创造“生活世界”的“意义”去理解。从这种思路出发,通过具体考察“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与社会自我意识的关系,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的关系,以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作者提出:哲学是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而存在的;揭示、反思和塑造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是哲学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梁漱溟到熊十力已经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提出了问题,后来的发展只是在于如何说明和解决问题。此问题可以表述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普遍的人性层面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人的信念、价值、终极意义及其自我实现问题;二是关涉到文化的特殊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问题,亦即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相关联的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和发展方向问题。梁漱溟将此归结为“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把两方面的问题分别纳入到佛、儒两家的意义结构中;而熊十力及其后来者们则立足于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义理纲维和思想架构本身来回答和说明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据。它包含着对中国古代“人本”思想资源的继承。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涵义,它要求在处理人与国、与君、与官、与神、与天、与物的关系时,不是以“国”、“君”、“官”、“神”、“天”、“物”为根本和依据,而是以普通的“人”为起点和归宿,对今天的政治家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人本”思想经过创造性转换被注入新的意义,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学术传真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张奎良在《哲学研究》2 0 0 4年第5期上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作了如下阐释:1.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哲学上的“本”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指的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首肯和认同。2 .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大抵相近,而人本主义也不过是追求人的生存意义而已,人本主义作…  相似文献   

13.
“修身为本”伦理思想在现代德育中的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儒家“修身为本”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宗旨就是要培养人的“自德”精神和高尚行为。它围绕“人是主体”这个中心,论证了“修身”的思想基础、价值目标、途径和方法,揭示了道德主体的“自我”、“自觉”、“自德”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风格和体系。其基本精神对今天学校道德德育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蓬 《江汉论坛》2006,(10):52-55
“克隆转忆人”将“永生不死”这个古老的话题赋予了新的意义。“永生不死”表征着人们的生命意识,也为人之所以为人刻画着界限,也是人所独有的“自我意识”。从“生死”之意义域中,似乎可以找到人类文化的某种遗传密码。对“永生不死”之传统意义的超越,就是人“自我意识”之界限的重新划定和意义模式的转型。“永生不死”之可能与否的逻辑与经验仍是理性的自我解释系统的“同一性”要求。“存在”的意义世界为“永生不死”问题的意义确定和意义衍生提供了一个涵括科学并超越科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诞生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在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人本管理,实现了管理理论的新飞跃,第一次使管理的重点由“物”转换成“人”,并逐步由“手段人”发展到“目的人”和“目标人”、从“内部人”扩展到“外部人”。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在管理理论研究发展中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再论“天理”“人欲”□杨达荣“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和归宿。笔者去年写过《朱熹的天理人欲辨析》一文①,主要从历史背景分析理欲之辨的伦理意义。本文打算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讨论天理人欲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一、“天理”“人...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观念演变的历史。“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关心人 ,这些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共识。然而 ,在建国后长达 2 0多年的时间里 ,“人”却一步步从文学中迷失 ,“人”成为政治化的人 ,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成为少情寡欲的“英雄”或“敌人”。对“人”的漠视直接导致了文学的空泛和虚假。新时期文学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 ,作家对“大写的人”的关注 ,社会对“大写的人”的呼吁 ,“人”重新被赋予丰富的人情、人性内涵和高扬的“主体性”,具有丰富内涵的“人”从重重迷雾中现身 ,飞翔于广阔自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是对17一19世纪先进思想家自由思想的继承和提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目标。自由是现代性价值的根本指向,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对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柯“人之死”的观点广为流传 ,但也引起了广泛的误解。本文记述了福柯“人”这一观点的特定含义 ,指出 ,“人”在福柯那里主要是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 ,即有关人的观念、学说和思想 ,也即康德意义上的人类学。福柯分析了对“人”的现代思考是从 19世纪出现的 ,到尼采为止 ,这种关于“人”的思考和观念趋于终结。因此 ,“人之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掉 ,而是一种始于19世纪的关于人的学说、观念和学科的死掉。而这种学科的死掉 ,同尼采的“上帝之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电子计算机作为当代起主要影响的核心技术或技术群,已把人—机系统推到它的一个新质阶段: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相应地提出了要求与其适应的人的思考方式改变的问题。应当指出,对思考方式变革的这种要求远不只是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是关系到人—计算机系统及其发展带来的一个时代的思考方式的问题。尽管这种思考方式的某些方面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