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军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3):4-6
在理论参照过剩的当代,我们发现:困扰我们纠缠不清的还是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文学批评,批评家的看法和理解就大相径庭。有两种基本趋向:一是肯定性批评,另一个就是否定性批评,可以说这两种批评趋向都具有合法性,也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可以说否定性批评如果做得好,就是具有批判精神、坚持真理,如果做不好,就是酷评,酷评可以说是对批判精神的一种滥用,是一种话语暴力;肯定性批评如果做得好,就是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2.
郑坚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157-159
波希米亚是一个当代文化时尚中颇为吸引眼球的词汇,卫华博士于浙江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深入探讨了这样一个舶来词和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概念发生和精神谱系。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的学术专著,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现代社会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凭藉。 相似文献
3.
卫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2):26-29,34
波希米亚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的美学转型过程中,波希米亚文人波德莱尔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理论提升和文学实践,波希米亚由一种自由放浪的艺术家生活,真正成为一种诗学现象,最终蕴酿出20世纪以"生活与艺术边界溶解"为核心的先锋艺术原则.波德莱尔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核心,真正给予波希米亚主义意义转型,为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美学辩护.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空间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鲁迅遭到了葛红兵、王朔和冯骥才等人的"酷评",并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思想家的地位、作品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讨论过程中"酷评"者的语言及灵魂表演昭显出其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而鲁迅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力的回应.讨论由于拘泥于"现在",并没有深入到鲁迅的精神深部. 相似文献
5.
张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3):7-10
文学批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饱受“怀疑和诘难”。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的转型,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某些深刻的变化。首先批评家对公共视域的关注和介入持续降温;上个世纪80年代批评家对作家的保驾护航,和谐共处的关系已成明日黄花。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些病象:诸如批评主体的迷失、批评精神的异化、批评功能的偏失等。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文学批评的责难更是不绝于耳。但是一味的责难和非议显然对建立一个良好的批评机制没有多少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园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西美尔思想肖像为:社会学家西美尔、哲学家西美尔、现代性思想家西美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美尔研究基本沿循了弗里斯比开创的现代性的研究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西美尔的思想肖像也越来越清晰,不同的人从西美尔的思想中各取所好,给他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虽然每个标签都洞悉到了西美尔思想的某个侧面,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谁依然无法描绘一幅完整的西美尔思想肖像.如何在思想史的谱系中找出西美尔的坐标,同时又兼顾西美尔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是当前西美尔研究得以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4-1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现代性诉求的必然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最高意义上的现代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蕴涵着建构新的现代性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8.
盛羽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3):127-130
旗袍是由满族的袍服演变过来,一开始具有浓厚封建色彩,在民国时期加入流行元素和采用国外先进裁剪和加工方式后,成为流行全国的国服。而就是在旗袍的逐渐流行变化的这段时间内,中国服装业初步完成了现代性的转型,而旗袍正是这场转型的完美典范。透过旗袍的流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服装的这场现代性转型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卫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3):47-50
波希米亚,是西方现代历史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个现代文化艺术运动过程中,法国作家缪尔热及其小说《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占据最重要的关节点。它同时确立波希米亚两大范式:波希米亚精神信仰范式和波希米亚文人生活范式。从它开始,波希米亚艺术家开始在欧洲人们意识中获得一个清晰而永久的位置。这是19世纪欧洲文人艺术家“新的王国”的开创。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发生了深刻变迁,文化焦虑日益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现代文化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定家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59-61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和文化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42-146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流亡美国期间,对美国当时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进行了无情鞭挞,从而开启了大众文化批判研究的先河。以"媒介、文化和社会"为论域,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和文化两方面的批判性观点,对于处于重要社会转型阶段的当代中国,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 相似文献
13.
赵雅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91-94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形态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形成了当前主流、精英、大众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文学批评既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4.
《批评的剖析》与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8-114
诺斯洛普·弗莱的著作<批评的剖析>被很多人推崇为原型批评的经典著作.然而这并非该书的全部价值所在.弗莱所要阐述的并非某一具体的批评流派,这正如他在书的标题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实际上,弗莱是力图以原型批评为中心,建立起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又能打破文学批评内部各流派之间围栅的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在该书中,他虽未能完全实现这一意图,但他的这一宗旨和视角的巨大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占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44-148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分属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畴,批评也在话语理论的冲击下走向文化研究,两者并不全然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文学批评为文化批评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同时文化批评也可以激活文学批评,从而走向更宽广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批评家: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3):75-81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结合,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当下的文化批评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在这种状况下,必须认识到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差异。中国的文化研究在1990年代的兴起具有本土文化语境与西方理论影响两个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本土现实的挑战是更为根本的。 相似文献
17.
周美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3)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相似文献
18.
刘亚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1)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囿限于自恰的东方主义话语规范,忽视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世界,满足于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激愤严词、民族主义情绪的畅快表达以及在文化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呈现,遮蔽产生这种霸权语境的全球性生产秩序,忽视对自身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检视。因此应该回到"马克思",其经济、历史与社会的客观分析方法依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凤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65-71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0.
文化批评并不仅限于文化批判。文化学的文化批评着眼于人类文化,坚持文化主义的理论立场,是与政治诗学的文化批评不同的一种文化批评模式。探讨文化学文化批评的批评立场、问题域、批评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澄清对文化批评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