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 ,强行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 ,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种 ,清代官服在此基础上产生。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是在坚守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 ,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 ,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 ,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 ,其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考察清代官服对了解其时民俗与社会 ,以及衣、食、住、行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姚晓娟 《南都学坛》2020,40(4):37-41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特征是构筑满族文化符号的重要元素,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内核与表征。朝鲜时代《燕行录》作为以"异域之眼"反观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比较全面地保存了燕行使对清代满族衣饰颜色、材质、形制、纹样等诸多方面的记载,留存了大量关于满族服饰文化符号的印记。满族服饰特征是诞生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尚简朴,重实用"的民族天性,这种以周边邻国为参照的文化梳理无疑更能唤回满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东亚朝贡诸国对满族族群特征的认知和观感。  相似文献   

3.
康熙雍正时期,满族文学的书写者们以可贵的悟性和能动性,将自身与汉文创作的师承规范,做了一次虽为世间习焉不察但在实际上却颇有意义的文化疏离。这种疏离,既体现于满族的群体动作上面,也体现在该民族的个体行为上面。而"写出真我",则是这项民族文学举动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4.
论清代火葬制度的渊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葬,中原汉人不流行,然而清初满族却实行火葬。这一方面源于满族先人的民族传承,另一方面与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清灭明之后,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因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清代统治者一改满族传统的火葬为土葬,并制定了严刑峻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火葬仍时有发生。从今天来看,火葬有许多益处,是应提倡的良好的丧葬方式。  相似文献   

5.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满族的形成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不过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能大致反映和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上,所以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并且能够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某些基本特征,满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满族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以他们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痕迹,其中一些内容成为满族文化的基本成份和核心。渔猎和农耕是满族先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在满族形成的初期也基本是这样。相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使满族无可选择地继承了其先人的文化传统。例如骑射是女真人的文化特征,他们以善于骑射而生存,也以擅长骑射而立国。满族在形成时期乃至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骑射一直被强调和坚持,成为满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征。自清太  相似文献   

6.
利川清代墓碑上的"福"造型,应是一种设计图形,融会了巴蜀、荆楚及汉等民族的传统墓葬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清代土家族在"死者为大"的时风下,不规避帝王的特权神威,以龙凤自诩追求自我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摘要]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满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它不仅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有丰富灿烂的文化。它的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甚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我们完全可以从清代印刷装订的博多的历史书籍,以及近些年公开出版发行的论著里看到。大家知道,满族是与鸟结缘的民族之一,虽然在有些专著里对此问题提到过一些,但没有看到专门论述。满族在长期的同大自然的接触中自然而然地对鸟产生了极大兴趣,从而对鸟的灵敏、性格、形状、动态以及迁徙等进行了细致而认真地观察,在掌握了鸟的各种特征和用处的前提下,创造了独特的合乎于本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鸟文化。本文中笔者从满族的鸟文化的形成因素和满族对鸟的使用,以及满族对鸟的崇拜等角度探讨满族的鸟文化。  相似文献   

9.
满语地名是以满语文命名的特定地域空间的名称,是满族民众对本民族生息空间内自然实体、居民点和一定时期内行政区划的命名和指称。它是满族民众迁徙的足迹,也是这些地域主权归属的活化石,同时亦是人们深度解析满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认真解读满语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剖析满族历史文化,就成了清以来部分学者的研究目标之一,并使得满语地名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以清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探讨满族地名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期鉴于当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是宗室作家出现最多的朝代。而塞尔赫又是清代康乾期间享有盛誉的一位满族宗室诗人。在71年的生命旅程中,塞尔赫潜心研究诗歌写作,即使后来进入仕途,官暇之余,主要活动也是以诗会友,现有《晓亭诗钞》四卷集流传于世。虽然诗作不多,却很有特色,可以说既有满族宗室文人的民族特质,又渗透着汉民族的文化,这种多元性、包容性和丰富性,在满族宗室文学中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纵览关于塞尔赫生平及诗歌研究论著、文章,以期对其生平及诗歌研究状况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期货期权是期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目前虽没推出期货期权,由于它对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其产生、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期货期权的主要作用是为期货提供避险工具,但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风险。借鉴国外期货期权风险管理的经验,探讨我国期货期权风险的管理,对日后推出期货期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