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重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的背景下,兰州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兰州的经济发展。文章从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兰州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进行了分析,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打破“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逼税效应”在税费改革中不减反增,折射出国家、官员和公民在税费改革中“三方博弈”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是税费改革没有摆脱对计划体制“路径依赖”的反映,更是税费改革的制度变迁成本无法分摊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正式制度在发展、维护和破坏社会资本过程中的作用,并对阻碍正式制度发挥上述作用的三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1)假设衔接关系必须是“弱连接”;(2)注重“路径依赖”而不是“路径选择”;(3)假设非正式制度产生于正式制度之前.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种选择性分析方法,我们应重视正式制度的调节方式对不同群体获取或维持其社...  相似文献   

4.
范毅 《中州学刊》2006,(3):38-41
“农业支持工业”与”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两种趋向,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制度变迁中,受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较大。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只有着力制度借鉴,坚持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才能排除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走出路径依赖对“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这一制度变迁的困扰。  相似文献   

5.
产业群形成机理的多视角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文 《文史哲》2005,(1):160-163
传统的关于产业群形成机理的经济学阐释是不充分的 ,可以借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新概念 ,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交易成本、报酬递增、价值体系、社会资本、路径依赖等多个经济学视角来加以解析和透视 ,这对全面准确理解产业群的形成与发展机理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逼税效应”在税费改革中不减反增,折射出国家、官员和公民在税费改革中“三方博弈”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是税费改革没有摆脱对计划体制“路径依赖”的反映,更是税费改革的制度变迁成本无法分摊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分析指向:交易成本、历史和文化指向.交易成本的分析指向在研究对象、理论假设等方面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樊篱,但在方法论上继承了相对静态的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历史的分析指向对路径依赖、无效制度的长期存在现象做了合理的解释;而文化的分析指向则在学术体系的自洽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看,分析指向的不同源干认识路径的差异,而认识路径的差异导致了制度研究的层次性.认识不同分析指向所研究的制度层面及其边界,无疑对学科的发展及中国的制度变革,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托于新古典经济学教条所达成的以迅速实现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已经在转轨国家现实的转轨进程面前逐渐丧失了解释能力,这推动了“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本文详尽解析了“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扬弃,分析了“后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学内涵与学术价值。本文认为,“后华盛顿共识”对制度演进内在逻辑与制度建设重要性的强调、对政府角色的重新估价以及对经济转轨路径选择多元性的分析,是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前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而它在引入了路径依赖这一理论以后则表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路径依赖新经济学分析框架是替代路径依赖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最佳选择,它对于整个经济学新演化范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区域发展模式多样性与特殊性要求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检验、过滤、再吸收.本文通过苏南制度变迁的双重循环为实证经验基础,对D·C·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再检验.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制度供给与西部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条件进而决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影响其增长条件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制度安排。作者在论述有关政府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剖析西部经济落后的表征与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源,研究西部经济增长的保障,指出需要增大政府制度供给,为西部经济增长构造一个快速、稳定演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稀缺性假设一起,构成经济学,主要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两块基石。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莫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表露出“经济人”的含义,但自从经济人假设提出后它便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批判和修正。虽然各派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的观点都试图对经济人假设进行完善,使其更具合理性。我们试图从制度约束的角度对经济人假设进行初步的修正,并论证了一个建立在制度框架下的,具有适应性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所具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欧盟经济政策协调经历了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等几个阶段 ,呈现出递进的特点。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政策协调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在于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 ,变迁的路径是由自发诱致与政府主导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盟经济政策协调制度变迁表明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成功需要把握好市场、政府及国际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存在互动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正当性,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国家压抑民营经济发展会导致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强力反弹甚至引发政权更迭。辛亥革命、南京政府崛起、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崩溃三次制度变迁的背后,民营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史为鉴、尊重规律,还原民营经济发展的正当性,破除制度约束,引导民营经济发挥良好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已具有了新的根本性质,即新资本形态(制度资本)、新商业模式(制度经营)、新作用路径(制度资本更新)、新动力机制(高效)、新平衡机制(包容)、新推进措施(可持续性)等。从制度资本理论的视角,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是创造中国制度红利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家制度经营的关键平台,更是制度资本动态积累的核心载体。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新型城镇化明显地改变了基层的土地管理制度、社区规划制度、社区管理制度、就业择业制度与基层财税制度等,从而形成了企业的重要的制度资本。既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瓶颈而显著提高经营绩效,也有利于居民摆脱困难而明显地改善生活条件。还有助于基层政府转变职能而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等。同时,制度资本积累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亦是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国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杨苹苹 《北方论丛》2022,(1):127-134
关于经济停滞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传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十余年,资本主义经济停滞趋于常态化。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从资本积累与支撑这一积累的制度环境之间的矛盾出发,发现了主流经济学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停滞所忽略的制度性因素。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沿着"中间层次"的路径,将2008年金融危机界定为系统性的结构危机,认为新自由主义SSA的失灵是此次经济停滞持续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引发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危机升级,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危机不断加剧。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从微观层面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的轨迹,但并未深入探讨开展根本的制度变革。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下,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工具之一.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挥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诺思的《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经济在整个历史时期的结构和绩效进行了考查。在该书中,诺思探讨了经济的深层制度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传播目前在我国呈上升并有加快的趋势。从公共经济学视角以公共物品为切入点分析,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需要政府适当介入,并通过探讨艾滋病防治公共政策的有效供给模式,以及在立宪层次给予防治政策的正当性说明,给出一个可能的有关艾滋病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有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这种基础集中表现为各种思想主张和制度安排。就其社会基础而言核心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就其经济基础而言核心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就其政治基础而言核心是契约自由与人权保障,而上述三者又可进一步归结为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市场竞争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它由经济法调整,进而构成经济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