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茶诗是研究明清茶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清时期茶美学思想表现为对古典美的完美总结和极端叛逆的矛盾纠结:一面是美善同一、仁厚恭谨、立象尽意的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和终结;另一面是大反正统,或追求清雅性灵,或看重闲适平常。如此多样而充满张力的审美意识形态注定了中国传统茶美学由兴入盛,再由盛转衰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探讨和争论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与美学有着重要联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焦点和主要的表现形态,就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史、政治史、宗教史乃至美学史上影响很大,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亦有消极的一面,以致形成唯心主义的天命观。但无论其积极的或消极的方面,都对后世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华美学重要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比较美学的人,对于中西方古典美学的特点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西方美学偏重于哲学认识论,强调美与真的统一;东方美学偏重于伦理学,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但是,揆诸中外美学史,这些说法有些不合事实,尤其是把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仅仅简单地归结为美与善的结合,则更显得片面。因为在儒道两家思潮的侵淫下,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了对立共处的两大体系,即儒家的影响造成了偏重于美善结合的审美传统,道家的影响造成了侧重于美真统一的审美传统,从而决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既具有偏重于美善结合的一面,又具有侧重于美真统一的一面的双重特征。总之,儒道的对立互补,构成了我国整个古典美学史的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4.
古代美学建立在实体本体论之上,具有客体性。近代美学转向理性主体性。现代美学在实存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理性的主体性。后现代美学以他者性否定了主体性,建立了反主体性的美学。于是,主体被话语权力解构,审美和艺术成为无主体的能指的游戏和意义的消解。后现代反主体性美学虽然有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一面,但却排斥了审美主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美学的出路是超越主体性美学和反主体性美学,走向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5.
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和艺术论 ,为解决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特殊性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强调了审美和艺术创造中的文体性 ,有力地推动了后来美学和文艺的发展。这是他的美学的积极方面。克罗齐否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 ,他又否定科学方法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运用 ,不利于美学、文艺的深入探讨。这是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在晚明发展成熟。“趣”作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与“闲”密不可分。晚明文人的“身闲”转向令“趣”更多与人的感性生命相连,形成融欲望、情感、道德于一体的个体趣味。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既有偏重世俗享乐、纵情极意的一面,又有超尘绝俗,寻求心灵宁静的另一面,这两个层面相互渗透,展现了雅俗交融的晚明美学趣味;并且,这两个层面的趣味实质都指向“真”,忠实于肉身与精神的真实感受,是晚明文人对传统美学趣味观的一次革命,也深刻反映了文人在发达的物质文化中的沉迷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有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这种美学范式视域内的景观设计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突出景观优美一面,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这种美学范式语境中的景观设计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两种景观设计美学范式都有着及其深层的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审视后现代理论景观的多棱镜─—评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张辉王岳川、尚水主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3年重印;属北大“文艺美学丛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后现代社会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景观的多棱...  相似文献   

9.
黄碧云的小说文字风格凌厉,擅于通过对生活细节与人性表现方式的精准把握,极力描写人性阴暗、冷酷和暴力的一面,她的这些小说表现出了有别于其他作家的暴力美学特点。本文以《失城》和《呕吐》为例,从历史性的身份焦虑和现代性的生存焦虑两方面对黄碧云小说的暴力美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中,译者的美感经验具有非自觉性的一面,但这一面是与自觉性的一面相统一的。译者应提高自觉性,务使译笔精湛圆熟。译者的美感欣赏应是非功利性的,但它还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应倡导具有积极意义的功利性,抵制具有消极意义的功利性。翻译研究中的美感教育体现在作品的选择和对译者的要求上。译者深入自然和社会,可获致深度的美感教育。美学中的崇高美要求译者培养崇高的品质,并善于观察体验。译者要译好文艺作品中“丑”的形象,须观察、思考生活,还应反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宗教疏离美学的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美学有亲缘关系,但宗教也有疏离美学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审美活动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止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人为宗教反偶像崇拜的主张破坏了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形象直观性,三是被宗教畸形驭使的理性思辨阻碍了审美-艺术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重要奠基者,他的理论贡献最重要的一面是对中国绘画美学的研究,他立足于主客一体原则,通过对中国画的客体构成、主体构成、主客同构之意境等内容来建构中国绘画美学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地勾勒邓以蛰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归根结底,是要表明主客同构的一体关系是被呈现于创作之中、鉴赏之中与历史发展之中.邓以蛰体系性的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之建构的启示意义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中国绘画理论形态的体系问题正是一个现代问题.  相似文献   

14.
哈代的悲剧小说,在形式上达到了古典悲剧主要美学特征之一的统一性,并通过悬念、偶然与巧合等手段的运用,展示出人生最严肃、最悲壮的一面,具有产生理想悲剧效果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5.
虽然美学和感性密切相关,但西方经典美学却建立在对身体的压抑基础之上.不过,身体的狂欢从未消失,这种抵抗的狂欢精神并且延续到当今的大众文化之中.只是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入发展,身体的辩证法也逐渐显现出另外一面:经过过度的审美开发,承载着欲望的具体身体完成了向功用性的可普遍交换的符号化身体的转变,从而正在远离狂欢.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 ,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悲剧性的崇高,在西方美学思想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国文艺传统中不占特别重要地位.以蒙冤始复仇终的中国古典悲剧模式,既与中国人的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文化心态有关,又与几千年中形成的传统民族和心理特征有关.中国戏剧美学思想的价值是复杂的,一方面它是非现实的幻化,具有保守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同时是中国人民善良性格的表现和对美好合理生活追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李渔的<曲部誓词>其实是以发誓的极端方式,证实了艺术创作"以虚写实"、"以幻写真"这样一条法则.其所谓"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已经意识到传奇作为戏,既有它的"寓言"性、"无实"性、假定性的一面,又有它十分真实、可信的一面.李渔的戏曲美学尽管着意虚构,但突出强调传奇创作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中固有的"人情物理",强调表现真情,并视其为创作能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表述了他的文学观念,即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文学观念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念,并融汇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再现论,也不同于新生的表现论,而是兼有二者之长、注重审美特性、比较全面的文学观念。过去我们偏重讲文艺源于生活的一面,今后应着重研究文艺高于生活的一面。这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文学观念,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图安逸、恣欢乐、享太平成了这一时期文人私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下层文人一面饮酒狎妓,一面以词为生,使词的商业价值和情感价值得到体现;上层文人在富贵与安逸的同时,以雅致的美学风尚,提升了词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