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尚未得到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五篇文章,有总的论述,有个案分析,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西周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经过了巫术和宗教阶段以后出现的、体现着人文理性精神的文化形态 ,是文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礼乐文化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 ,其中 ,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 ,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礼乐并重 ,为社会角色提供了完整的自律规范 ,这是礼乐文化的主要特色。礼乐文化的社会基础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 ,同时 ,礼乐文化也是为这种社会制度服务的。礼乐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达到理性化水平的具体形态 ,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二 ,春秋、战国之际 ,诸子继承了其基本精神 ,从而为中国文化基本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礼器是西周统治在举行礼典时的礼仪器具,是礼制的物质形象载体和化象征。礼乐制度的历史变革外在体现为礼器的变化。礼器体制的沿革蕴含着丰富的礼制内涵。从西周到春秋战阂,是礼乐体制从建立、成熟到衰退、崩溃的整个历史时段。“器以藏礼”,“礼”内涵的变化即礼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周公是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以笃厚仁孝、多才多艺著称,从父王处理政务或征战,才干过人.武王继位后,他任辅佐大臣,在灭殷建周中立下汗马功劳.武王崩,成王年少,局势不稳.周公临危受命,摄政称王,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统一政权.他在大功告成后,又还政于成王,成为流芳百代的社稷大臣.  相似文献   

5.
牧野之战克商后,周人仍面临稳固东方统治、纲纪天下重任,武王为此欲营建洛邑,但两年后病死,重任落在周公身上。周公采取了救乱、克殷、践奄等措施,尤其是秉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并于此采取相应的政治礼乐文化措施,巩固了周人统治,奠定了其政治文化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受到“礼乐精神”的影响 ,表现在择中立城与礼制观念、诗意的庭院、宜人的尺度等方面 ,而礼乐精神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今天 ,我们应发掘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 ,努力用今天的手段实现“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礼乐互补”,以满足新的人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7.
周公"制礼作乐"是历史的选择,也与其"天纵生知之圣"的主观气质分不开,这在少年周公身上已初现端倪。周公身处殷周鼎革之际,少时即浸润于周原早期文化,"朝读《书》百篇",汲汲于殷商先进文化与传统历史文献,展现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文、武二圣的熏染下,周公少时即表现出超人的政治远见。在辅佐父兄灭殷的过程中,周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及武王崩,成王幼弱,历史将周公推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其制礼作乐,顺天应时,在政治上构建了异于夏商的封建宗法制,同时亦型塑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使华夏文明升进至"礼乐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儒家“礼乐刑政”治国方略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礼治”以“和而不同”为追求,推行教化,力求实现社会相对的公正合理;“乐治”通过发展“中和”之乐来促进礼乐交融,以乐化人;“刑治”以“无讼”为理想,恭行天理,执法原情,倡导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政治”则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强调君权的理性控制以及严格的职官管理制度。四大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礼制建设的顶峰,又为封建社会礼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礼仪制度史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周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大,是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周之所以能在礼制建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高效率的礼仪教育制度密不可分。西周的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开始了,灭商后又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其形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其特点主要有:王室高度重视,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参与,重视情景教育与实践教育等。其中不少做法对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的完备其实是在周代完成的.周礼是兼顾天人、敬神化民的产物.周礼虽然承担着"敬神"的职责,但更多地扮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角色,体现着"神道"向"人道"的转移.周代的礼教思想认为,"礼"者主"敬";作为维护宗法等级的规范,要求卑者尊贤而"义",尊者慈爱而"仁",进而实现"十顺";"礼"别异而"乐"统同,所以"礼""乐"相辅;"礼"是有节制地满足人欲的理性规范,所以"理""欲"相兼.在形成丰富深刻的礼教思想的同时,周代诞生了繁复齐备的礼仪制度.《仪礼》和《礼记》规定、阐释了周代礼制的纵向系统:"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周礼》描述、揭示了周礼的横向系统,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代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无所不包的礼制之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顺鬼神,合人心,理万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点面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述了《诗经》二雅礼俗燕飨诗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试周”民俗、占梦风习、宴饮礼节以及建筑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畴学”是西周世禄世官的政治制度、学术官守的学术管理制度及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下的产物。本文探讨了畴学这一颇具特色的教育形式 ,认为畴学具备专科教育的性质和主要特征 ,可视为中国古代专科教育的萌芽。畴学不仅为西周中高级技艺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保存做出重要贡献 ,对春秋以后专科教育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西周的学校教育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学在官府的特质。这种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双重制约的官学教育体系,不仅维系和强化了西周宗法分封的政治制度,进而巩固了姬周贵族的统治,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历史上,大臣为捍卫祖制伏阙争礼三次,最早始于成化年间的文华门哭谏。这次争礼因宪宗生母周太后在祔葬问题上与大臣的分歧引起,周太后的跋扈独断激起文武百官大规模请愿。文华门哭谏不仅引起皇室祔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谏诤皇权不当行为而抗争请愿之开端。  相似文献   

17.
西周的军事教育、职官系统和军礼礼仪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机构已经较为完善,既有中央设置的"辟雍"等,也有诸侯卿大夫设立的"庠序"等,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与车战相适应的射御等技能的训练,亦有相关军事礼仪的教育。在军政合一的历史背景下,西周的军事职官系统虽然没有专业的将帅,但是已经有专职的军事官员,司掌一般军事事务,处理日常的军务行政。而最具特色的则是西周一整套的军礼礼仪,其与军事教育和职官系统相表里。整个军礼从战前祭告祖先、授斧钺开始,到观兵、致师等军事威慑,再到战争中一系列相关的礼仪要求,最后到战胜的振旅礼、献俘礼、饮至礼等,或战败以丧礼处之等具体礼仪细节。  相似文献   

18.
对于原始人性善恶的问题,西周人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我们通过对<周书>的考察,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推论出其对原始人性的看法.西周人看到现实人性中包含恶的部分,主张以德为主要指导原则,通过教育的方法改造现实人性中的恶,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陕西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和周化的摇篮。西周时期陕西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依据考古发掘和献记载,互为印证,详细论述了西周时期陕西在青铜业、陶瓷业、玉器业、制骨丝、丝绸业等方面的成就,再现了陕西旧日的辉煌,激励现代人发扬古人遗风,再创历史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论西周王朝中的齐太公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中关于周公、召公以一子就封,另有子"世为王臣"的史实比较明确,但对于同为开国重臣姜太公是否有子"世为王臣"则文献无征.通过近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师钟、师鼎、即簋、师臾钟铭文考求其世系可知:姜太公确有两子世为太师,留侍王室,同周公、召公家族情形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