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回顾和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6年我国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一直到2006年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布,总体上经历了集体保障和国家保障两个阶段的制度变迁。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政策运行最为连贯、效果最为显著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提出若干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着重分析农村五保供养从政策性规定到法律规范的演变过程,指出目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五保供养法律体系、界定五保对象、保证五保经费等若干完善我国五保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域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历史情境、变量及其他政策序列、行为主体博弈互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变迁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的特性,存在关键节点并呈现为断裂平衡的过程。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应打破"历史否决点"并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在税费改革后由于五保融资层次较低,农村社区建设和供养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致使“五保”老人供养应保未保率上升、五保内容不全、供养标准下降。因此强化政府责任,提高融资层次,完善相应制度,加强社区服务就成为摆脱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实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日益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五保对象应保尽保难、供养标准落实难、全面实现五保难、实施敬老院集中供养难、地区供养负担不均衡。农村集体的消解和五保供养制度调整滞后,是五保供养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必须尽快改进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五保供养中的责任,及时调整五保供养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五保供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发展密切相关。五保供养制度救助对象的特殊性、属性的复杂性及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决定了五保供养制度未来的出路应该是:顺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去人群"化的发展趋势和制度目标,以保障需求为基础,按种类和层次对五保供养制度的内容进行"横向划分、纵向分类",分拆五保供养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整合社会保障体系及衔接其他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保供养工作是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供养经费难以落实,供养水平偏低,农村敬老院建设落后等.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妥善解决农村地区孤老贫弱群体生计无着等社会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内嵌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之中的五保供养制度,并且将其基本框架体系沿用至今。通过追踪五保制度的缘起历程,深入挖掘支持政策实施的文化心理,归纳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制度运行的“得与失”,发现其制度演进充分体现了传统养老价值观及行为惯习持续而深层的影响。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探寻五保制度的发展方向,继而进行符合国人心理、民众普遍认同的制度设计,着眼于国家、集体、个人等角色功能的稳定性及其可持续性进行调整定位,才能最终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徐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农村存在"五保"供养水平偏低、集中供养率低,分散供养效果不佳,"五保"老人就医难,敬老院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并提出实行以"户院挂钩"供养为补充的"五保"供养方式,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建立结对"关心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特困供养制度是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基础性和兜底性的制度安排。在制度责任主体视角下,我国特困供养制度历经从集体供养到国家供养的变迁历程。在集体供养阶段,互助供养模式使特困人员在国家困难时期得到了基本生存保障,这得益于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文化深度融合所奠定的文化价值基础。进入国家供养阶段,国家建立健全了托底供养模式,这是立足国家本位职能、吸收社会契约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体现。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特困供养事业的战略部署应内嵌于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中,建立协同供养模式,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优势,推动特困供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当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研究聚焦城市推拉力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背后深层次动机时不能抽离劳动力长期嵌入的农村情境的观点.分别从经济、制度、社会和符号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收集广西和贵州两省区1611份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修正.结论显示:虽然农村经济落后依然是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但农村制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而且它还成为束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阻碍力量.农村社会因素和符号因素对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回流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嵌入度对劳动力回流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它对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日益恶化的食品安全现实,部分消费者退出了部分主流食品系统,转而纷纷采用替代性的地方食品系统模式。而在地方食品系统中,社区支持农业(CSA)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文章对Z市三个典型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即消费者推动型、生产者推动型以及NGO推动型)是如何再嵌入到具体的制度情境中,从而解决食品品质不确定性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这三大模式之间的异同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灾后心理救助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是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必然结果。个体的心理问题并不仅仅来自于个体内部,而是由于个体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在制定灾后心理救助方案时,应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相互镶嵌的整体系统入手,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有助于个体心理重建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台湾地区社改运动与内地社区再造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再造理论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的社改运动推进了社区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取得了良好的制度绩效.在这一诱致性变迁中,社区公众是推动社区制度变迁的行动主体,政府是社区制度变迁的利益诱导者.台湾地区社改运动的制度变迁路径为内地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启示.当前内地的社区建设面临着制度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性以及路径偏差等制度困境,推进社区再造、构建和谐社区是突破社区建设制度困境的根本路径.社区再造必须坚持顾客导向等原则,遵循社区问题诊断与绩效评估等基本程序,促进社区治理的理念创新,推进社区形象再造、社区公民再造、社区流程再造和社区制度再造,以此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疆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与全国同步建立。经过多年的徘徊与探索,目前新疆已建立了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实施试点。但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社会救助制度还需不断完善。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将使新疆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为新疆的改革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进一步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7.
层次分析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由于其分析层次的可操作性强和对变量的易把握性而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在对苏联解体这一二十世纪末影响最大的国际事件的原因分析上,只有从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才能获得对苏联解体这一事件更为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制度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革,依靠市场力量还很不够。这就彰显出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我国一系列制度因素存在着缺陷。因此,现在的关键并不在于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而在于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创造真正的市场机制,最终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是对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替代,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制度变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去分析就可以发现,合作医疗在中国几度兴废后,处在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的今天,国家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去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合作医疗重新实现制度均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总理衙门的设立,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原因、制度架构及运行机制三个层面的梳理,认为总理衙门的设立不仅使清政府具有了近代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还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框架,打破了一定的成例,开启了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