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击鼓舞蹈图     
1978年夏,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文物中,有一件鸳鸯形漆盒十分引人注目。在鸳鸯腹部两侧7×4.2cm 的陶索纹小框内,绘有两幅乐舞图画。这幅“击鼓舞蹈图”就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中央画一虎形鼓座,虎呈俯蹲状,怒张大口,体形弯曲。虎背植一木柱,柱端饰羽葆,柱中段绘一鼓。在虎座鼓的右侧侧绘一头戴冠,两手各执一鼓捊作击鼓状的鼓师形  相似文献   

2.
在编钟出水的同时,中室的各类文物或先或后纷纷出水,呈现于眼前,场面十分壮观,使人目不暇接。紧挨着钟架的北端,靠近北墙壁并与之平行的,是32件一套的石编磬。编馨原本悬于一座双层的青铜磬架上,因盗洞的石板、淤泥下泻于中室,一根横梁被砸断,磬片也落入淤泥中,部分已损坏。修理还原后,其雄姿才得以重现。磬架座(即磬)为集龟身、鹤颈、鹤翅、龙首于一体而构成的怪兽,两根错金花纹的铜杆由榫卯结合于架座上成为磬(横梁),造型十分奇特,32件石磬分两层四组悬于其上。紧挨编钟短架东端铜人并靠近东壁,一件建鼓巍然屹立。出水时鼓腔落于水底,楹柱也随之被折成两段。承柱的鼓座系用青铜铸成的,其造型与铸制工艺的精巧令人叫绝。它整体呈圆锥形,由圆圈底座(亦称鼓铁)、承插楹柱的空心圆管和纠结穿绕的圆雕群龙构成。通高54厘米、底径80厘米,重192.1公斤。乍一看去,群龙穿插纠结,令人眼花缭乱。它以8对  相似文献   

3.
除夕之夜“撞钟迎年”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那么,除夕之夜为什么要撞钟?撞钟迎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除夕撞钟又为什么要敲108下?据我国古代文献《白虎通·五行》中记载:“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  相似文献   

4.
西汉《马王堆帛画》中段,有两只女人头的飞鸟栖息在帷帐上。有人说它是人面鸟身的勾芒,①有的补充说它“颇象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所说的‘人类鸟躬’的鸣鸟,或是‘有神人面,鸟身素服’的句芒”。②案《墨子·明鬼篇》说句芒神“鸟身,素服三绝”,天帝命它赐给秦穆公“寿十年有九”,郭璞《图赞》也说句芒“衔帝之命,赐龄秦穆;皇天无亲,行善有福”。《帛画》  相似文献   

5.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管理》2010,(2):125-125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相似文献   

7.
轰动一方的“凤兰现象” 她——李凤兰,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只是一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的平凡女性,却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构画出了一幅不让须眉的“青山夕照图”。 自1995年以来,城区老干部局三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高标准红旗党支部”和“先进党支部”;连续两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委老干部局表彰,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城区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先  相似文献   

8.
“钢琴”,“Pianoforte”,简称“Piano”(读音如“庇亚诺”)。这一名称源于意大利语,自18世纪初沿用至今。Piano的原义就是指音乐表情术语中的“弱”,而forte是指“强”。钢琴为什么会有“弱—强”这样一个含义的名称呢?这需要从钢琴的起源说起。 在公元前3000年至1000年前后,人类的音乐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弦乐器,如古希腊的竖琴、里拉琴;中东地区的萨泰里琴,德西马琴;以及中国的琴、瑟等。这一类乐器,通常可以分为用手指或工具拨弹的“拨弦乐器”,以及用工具击弦的“击弦乐器”两种类型。这两类乐器,特别是击弦乐器,可以看作是现代钢琴远古的祖先。 这类乐器中的一个著名实例,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3—500)发明的,曾用于他的音响学实验的乐器——被称作“莫诺柯特”琴。它的形状是在长方形的共鸣箱上张一根弦,弦下装置可以移动的琴码,随意移动琴码即能奏出不同的音高。 十五世纪后,人们在“莫诺柯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若干固定的琴键代替了移动的琴码,由此而产生了称为“克拉维柯”的键盘乐器。“克拉维柯”的键最初为长形木制,外侧有键盘,由演奏者手指弹奏;内侧上部附有击弦装置,当弹奏琴键时由铜片向上撞击琴弦而发音。早期的“克拉维柯”琴仅有一弦,但装有若干琴键,因而产生  相似文献   

9.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是“亚军”。——题记 苏教版第九册有一篇看图作文《猫口夺燕》,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这样的: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以及这两幅图之间的联系。然后想象一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会怎样,并把你想的意思用一两幅图画下来。文中配的两幅图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0.
诗意空间这首诗歌描绘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我”本来是去学垂钓的,不料一只小鸟落在了钓竿上。“天使般的”写出了“我”对鸟的喜爱。正是由于这种喜爱,“我”生怕惊扰了小鸟的安静,“赶快把眼睛闭上”,传神地写出了“我”的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11.
太阳鸟神话因《山海经》中的“载日之乌”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太阳中为何有只鸟?其实,在太阳鸟神话中,太阳鸟是太阳的象征、代称或喻指。一方面,在我们熟知的“日中有乌”神话文本出现之前,史前出土文物和图像中已有反映太阳和鸟关系的历史证据,无论是单鸟与日图,还是双鸟、四鸟、多鸟与日图,鸟均是太阳的化身,指称太阳在不同时空位置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玄鸟生商”神话反映的是商部族的太阳崇拜,神话中的玄鸟也被认为是燕子或凤凰,三者都是太阳鸟,故事情节中的帝喾乃是日神,“台”“桑”等也具有太阳崇拜的特征,“玄鸟生商”神话是太阳作为图腾崇拜故事化后的演变形态。因此说,太阳鸟神话中的太阳和鸟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迎新撞钟”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祈求吉祥平安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的元旦,除夕,南京的佛教道场,都会举行迎新撞钟活动。  相似文献   

13.
《鄞江送别图》所绘是康熙十八年(1679)甬上证人书院诸学友及子弟为万斯同、万言叔侄将北上修《明史》而饯别之事。饯别席上郑梁被嘱托绘《秋郊饯别图》以留念,最终未能完成。《秋郊饯别图》恐非《鄞江送别图》的旧称。“鄞江送别”的命名中蕴含了万斯同对自身北上修史的期许。他计划以一幅《鄞江送别图》为始,一幅《都门送归图》为终来总结自己这段修史生涯。鄞江的地理位置,恰是万斯同舍“西郊”“秋郊”等名称而取“鄞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最终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和必要过程。在机场这种特殊的人工环境下,更需要飞机和鸟类的和谐相处。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近几年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通过对2005年和2011年两次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即机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前后的机场鸟类组成差异,并结合2011年实际发生的鸟击事故,试图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在机场驱鸟工作方面的实质作用。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少机场鸟击事件的措施,并据此对日常驱鸟工作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同志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游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范文读本》。 描绘泰山的名篇,虽然写的都是五岳之宗的壮丽景色,然而表现的画面不一,因而情趣各异:杨朔的《泰山极顶》,作者“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的长轴”;桐城姚鼐的《登泰山记》,作者在“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情况下登山,为读者临摹了一幅“苍天负雪,明烛南  相似文献   

16.
悬空寺之悬     
薛来彩 《社区》2017,(29):20-20
悬空寺早在神往中,及至突然面对,心中的震撼仍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远远望去,那数十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寺宫亭阁,犹如一幅悬挂在翠屏山腰上的巨型彩色立体壁画,令人惊叹、迷醉。古人这样赞美:“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滑云中。”  相似文献   

17.
笑语连珠     
生物课上,老师指着一幅鲸鱼骨骼图问学生:“谁会回答,这是什么?”小亮举起手,郑重地回答:“是鱼刺!”  相似文献   

18.
陈斐华 《社区》2014,(13):60-6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的这首《村居》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春季牧筝图”。不久前,我在泰国首都曼谷有幸目睹了另一幅“春季牧筝图”——当地有名的“风筝大赛”。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意境”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指一个艺术品内的“意象境界”。一是指艺术家怀着造形的目的和意向创造艺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周礼·考工记》记古代工匠制造县挂钟,鼓、磬一类乐器的木架子,叫做“笋虚”。木架上面横木两端饰之以木刻的龙或凤;木架下面又有兽类或鸟类作为装饰品。钟鼓类乐器饰之以虎豹,象征着兽类“任重”,“有足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磬类乐器饰之以鸟羽,象征着鸟类“任轻”“其声清阳而远闻”。当人们听到钟声或鼓声时,同时看到  相似文献   

20.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画学)和“离形得似”(出自晚唐司空图诗学)是代表中国美学形神论两大主流的艺术命题,前者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美学形神论诞生而后者的问世昭示着中国美学形神论成熟。关于顾恺之“以形写神”说的“承前”意义,笔者已有专论,可供参阅。本文拟从“启后”角度对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历史影响作一审视。“离形得似”的美学形神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无论就其历史延续性还是就其影响覆盖面而言,它都堪称传统美学形神论发展史上一重大转折标志,又可谓横越于诸多艺术门类的重要创作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