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藏学》2013,(1):3-4
<正>为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研究水平,促进藏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第三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工作即将开展。评奖活动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主办。现根据《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办法》,对第三届评奖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第二届评奖活动已成功举行,2010年5月31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是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主办,每四年一届。评奖活动所遵循的《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办法》,经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首届评奖活动已成功举行,2006年5月20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是经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旨在促进中国藏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4.
首先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搭建的"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这个大平台,使我有幸展示了自己多年来从事藏学研究的成果并获了奖.同时,也感谢《中国藏学》开设的"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获奖作者纪念《中国藏学》创刊百期笔谈"栏目为我这样一个普通作者提供畅谈心声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泽祯 《中国藏学》2004,(4):117-119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学会联合主办的"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1月6-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我们中国藏学人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更好地履行"两个服务"的责任,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文章在回顾当代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的地位和影响,指出中国藏学已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国际藏学的跟跑,改革开放初期的并跑,变成为今天在大多数领域的领跑状态。文章强调,新时代中国藏学人的使命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始终坚持"两个服务"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真聚焦新时代中国藏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以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藏学事业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藏学》编印出版100期,是藏学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100是个吉祥数字.标志着一件事情圆满成功.二十多年来,在上级领导和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办刊宗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众多的藏学研究刊物中,它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任务是繁重的,承担着宣扬党和国家有关西藏方针政策,弘扬藏族文化,反映藏学研究最新成果,引导藏学研究发展方向,沟通国内外研究讯息,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等社会责任和义务.《中国藏学》也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并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100期,正是向社会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相似文献   

8.
<正>尊敬的专家学者,尊敬的各位来宾,以及出席全国藏学研究暨学术期刊研讨会的各位编辑同仁:你们好!首先祝贺"创新·发展——全国藏学研究暨学术期刊研讨会"顺利开幕!1985年12月2日,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先生在写给胡启立同志的一封信中曾说:"藏学的研究,如果加以提倡,也将兴旺发达。在东方学的领域内,二十一世纪将是藏学的世纪。这绝非夸大之辞。"今天,事实已经证明了两位老先生的远见。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藏学越来越热,国内藏学研究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壮大。中国藏学研究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日益严峻。作为展示中国藏学研究成果的藏  相似文献   

9.
<中国藏学>是全国性、综合性的大型藏学研究学术期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她所刊登的论文基本上代表了我国藏学研究较高水平.采用文献计量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藏学>1988-2007年20年的发文进行统计,并从论文数量及年代、主题分类、科研基金资助论文、作者群及核心作者队伍、作者系统分布、地区分布、作者合作情况等进行计量分析,既是对<中国藏学>20年来的发展的梳理,也是客观地评价该刊物学术价值的认识过程,为进一步办好刊物和今后的藏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我与《中国藏学》的缘分《中国藏学》 1988年2月创刊.此前1986年10月,由廖祖桂总编和我一起拟出发刊词稿备用,其中谈到"崇实与求新"将是本刊的特色.20多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现在《中国藏学》发刊已经满100期,在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特色得到了充分发扬.漫长的时间内,刊物为藏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多,在国内外藏学界所起的影响之大,有目共睹,让人感到欣幸和快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藏学》创刊于1988年,截至2008年,恰逢其20岁生日。本文不仅回顾了《中国藏学》20年来所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与藏学研究工作者和其他兄弟刊物共同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藏学》的未来走向予以展望,期望能引起藏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共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藏学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学》杂志是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集中反映、展示我国藏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学术平台.学术界公认,《中国藏学》已成为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对于推动我国藏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起着显而易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藏学》2012,(1):23-37
我与C.T.有旧盟至今白发未忘情——我与《中国藏学》有缘邓锐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一、我与《中国藏学》的缘分《中国藏学》1988年2月创刊。此前1986年10月,由廖祖桂总编和我一起拟出发刊词稿备用,其中谈到"崇实与求新"将是本刊的特色。20多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现在《中国藏学》发刊已经满100期,  相似文献   

14.
藏学是一门以中国为故乡的国际"显学",国史学则是以新中国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科.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研究当代西藏问题需要藏学与国史学的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沿着这一学术理路,我以"当代中国的西藏"为研究领域,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为主线和重点,将当代西藏研究贯通于国史学中,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藏学》杂志出刊100期,值得祝贺.《中国藏学》是中国藏学研究的国家级刊物,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藏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平台.创办二十多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藏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于2004年初至2007年底在《中国藏学》杂志四个春秋,留下了我和编辑部同志们劳作的足迹.那些不寻常的日子令人难忘.我于1960-1965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16.
@@ 一、政治、法律 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研究 宋月红<中国藏学>2008:3 藏族"赔命价"与国家法的漏洞补充问题 淡乐蓉<中国藏学>2008:3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方略初探 拉毛措<中国藏学>2008:4 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初探 鄣永虎<中国藏学>2008:4 略论南京临时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及其设想 潘先林<中国藏学>2008:4  相似文献   

17.
动态与信息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于2004年11月10日-1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近百名负责人应邀参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作了题为<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加强组织协调,开创我国藏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中央统战部朱维群副部长到会作了重要报告,对搞好新时期全国藏学研究工作及全国藏学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同志对全国藏学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8.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外藏学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中国学界对西方藏学的有关机构、学人、著述、学术传统及其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有越来越多的反思与探索。目前已有的学术动态分析,对近年来国外藏学发展中的区域化和多学科发展趋势关注度尚显不足。文章就海外藏学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对"藏边研究"呈现出的新动态、新取向进行了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藏学》2008,(1):29-31
张羽新(1999-2003年任<中国藏学>执行主编,现已退休) 二十年风雨路,二十度春华秋实.<中国藏学>从破土而出的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为藏学研究百花园平添了不少春色.  相似文献   

20.
藏学期刊作为我国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出版和传播载体,70年来为发展和繁荣中国藏学研究事业、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20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藏学研究成果借助数字传播平台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文章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等内容,通过检索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70年来我国藏学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情况从年度、出版物、学科、主题、作者等多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探讨在数字出版和传播环境下,如何借助全流程出版平台和新型数字出版模式,提升藏学期刊的办刊效率和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发挥藏学期刊对我国藏学研究的引领与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