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文学教育的策略选择上,他们提出了坚持阅读主体性和综合性感受的主张,并告诫我们要处理好欣赏能力与文学知识、文学教育与语言文字、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关系。现代作家的文学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文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是普遍的,鲁迅、胡适、叶圣陶、王统照、丰子恺……这些文学圣手,同时又都做过传道、授业的教师。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是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具有共性的现象,因为伟大的文学家总是善于把对社会和现实的深沉思索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并且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五四”时期,这决定了现代文学家和教育的紧密关系,正如叶圣陶所说:“文学就是教育”。 基于此,由翟瑞青同志撰写的《现代作家和教育》一书在两个向度上展开中…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关于文学写作能否教授的争论,大抵源于北大前中文系主任杨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一语。近年来由于复旦、北大等相继招收创意写作硕士更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写作"的丛书,肯定文学创作是"有章可循"的。英美国家的大学普遍开设有创意写作学位的项目,而作家驻校传授文学经验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2012年,我们将继续以专栏的形式集约刊发"当代辽宁作家研究"的相关学术文章。我们坚持对当代辽宁作家整体创作情况和个案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并秉承历史赋予的使命,坚持客观纯正的立场,发扬严谨务实的作风,高举"辽宁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旗帜,承接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传统,开辟新时代研究新思路,探讨当代辽宁文学发展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刊一直致力于当代辽宁作家研究。当代辽宁作家群作为一个地域性写作群体,它的繁盛必有与其伴生的地域性文学评论群体。但目前的现实是,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作品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文学评论的研究,辽宁亦然。韩春燕作为辽宁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一直关注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发表过大量相关评论和学术文章。本专栏此次推出韩春燕学术专著《文字里的村庄》的评论专辑,是在关注辽宁地域性文学创作的同时,亦在关注文学评论,以期达到当代辽宁文学创作与评论双翼飞翔的效果,并希望引起相应的重视。韩春燕出版的学术专著《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村庄叙事》于2012年获得第七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著名学者王向峰、刘恩波、秦朝晖分别就这部专著撰写了评论文章。其中对该专著中所谈及的"村庄文化"问题给予了高度评价。村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人极为关注的话题,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晴雨表。在中国,村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基本单位,一直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但描写村庄文化的文学作品也不都能反应村庄的全部。而韩春燕却以饱含深情的态度、精细巧妙的构思、敏锐的独特视角和散文式的笔法,将当代中国作家笔下的村庄融为一体,梳理了文学研究视界里的文化的村庄和村庄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北流亡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的萧红,以她的"力透纸背"的小说创作,为我们展示了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视角观照下的东北乡村的现代民主思想与疾病隐喻,以及人与动物生存状态的异质同构及其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8.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现代湘籍作家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进行文学创作,与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方言写作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书楚语、作楚声"的楚文学传统构成直接的传承关系.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缔造,韩少功的文学寻根之举,都源于古今中外方言文学的潜在启发和楚文学方言写作传统的直接熏陶.  相似文献   

10.
关于精神产品的创造主体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学研究领域长期被人疏忽的一块处女地,甚至不少写一辈子作品的人都未能了解作家作为群体的自身和作为个体的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展开作家素质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应该从作为“作家”的人和作为“人”的作家这两方面去深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住文学创作群体作家的共性化素质特点。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茅盾和张恨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报人"身份和经历的影响是这三位作家小说创作的共同特点。它以富于层次性的方式显示了近现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特性,并从特定方面彰显了中国近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从与报刊关系角度看文学创作,还可以促使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进入大视域并有效回归到创作现场。  相似文献   

12.
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中国现代文学高扬理性与科学的旗帜,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现代作家却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讨的双重维度上对古老的神话资源极为关注,并形成包括文学价值、现实意义和信仰功能在内的神话功用观。在文学价值层面,神话作为文学源头的元典性价值得以重新确立;在现实意义层面,现代作家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思考紧密结合;在信仰功能方面,现代作家借助神话中蕴藏的强大信仰力量融注了启蒙的时代追求。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功用观既是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秉持与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现实思考与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4.
作家经验与艺术变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作品与作家经验的关系历来十分微妙。作家论及创作时,往往对此遮遮掩掩.甚至秘而不宣。事实上,文学创作是在作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虚拟想象和艺术变形创造艺术经验的过程。由于作家经验的不同,由于作家对经验的依赖程度和创作个性的差异,作家将经验化入和变形为艺术经验的方式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文学创作的规律体现着艺术变形的规律,艺术变形的方式也同样渗透着作家对生活经验的态度和审美要求。创作的奥秘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与文学的精神还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凝聚着生命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从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和经验资源。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实,使故乡的回忆变得清晰和温暖,创作于是成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和精神还乡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鲁迅是最早开辟童年母题文学园地的作家,他对上海(包括其他都市)生活与文化的直接介入不仅对现代文学、对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直接产生了影响,而且切实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都市母题文学的应运而生与积极发展。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提供了许多人物形象给新文学作家们以启示,而且提供了许多精致、隽永的原型意象给新文学家们作为模仿的范本。从母题角度切入到鲁迅研究,不仅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到鲁迅文学世界的创造性的资源由来,更可以让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如何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是学术观念、学术研究土壤、研究队伍、研究方法及作家文学史地位等多元因素的立体投影。而围绕作家传记的理论批评,亦应是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对作家传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单篇论文和几本传记研究著作中的零星章节,未见系统的专著出现。现在好了,朱旭晨博士的《秋水斜阳芳菲度——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的问世,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这本专著26万余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不仅标志着著者本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也将整个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准。具体说来,《研究》有如下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童年经验主要是通过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建构,来影响他们的创作风格的。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童年经验中的时代、家庭、地域等因素对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并不是童年经验中的所有因素都会对作家产生同样重要的影响,因为对于儿童来说,那些给予他们最深、最强烈的情绪体验的事物才会深深影响到他们个性、气质、先在意向结构、心理定势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所以为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创作风格的成因,我们应对他们的童年经验进行综合而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派文学的“世纪末”综合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末的文学忧郁和悲观等"病症"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现代派文学经历了从以丑为美到迷惘、异化、荒诞和虚无的文学创作轨迹,显示了从19世纪末传染到的综合症状以及作家们改革和拓荒的勇气.现代派文学对心灵的解剖是深刻的,语言形式的反叛也是彻底的.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 ,谈到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影响 ,很少谈到童年经验。事实上 ,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素材进入作家的创作 ;二、童年经验作为心理定势对创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