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低成本工业化的增长模式依托了资本驱动和劳动力资源禀赋,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为此,探究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碳排放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建立绿色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经济增长源泉;检验EKC存在性,计算碳生产率和脱钩指数,以进一步探讨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在长短期内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现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将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受资本和劳动的驱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较大,劳动的贡献逐渐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不稳定,碳排放的贡献相对较小,但碳生产率较高.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经济增长,长期内福建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线性关系.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实现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冲击,对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中,运用三部门经济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新型城镇化纳入经济模型,分析这一政策冲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长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冲击提高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稳态水平。在实证研究中,基于2008—2017年全国四大区域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大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均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新型城镇化实施过后这种抑制作用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
主要关注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2003—2018年我国8个沿边省份的7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分位数回归、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率分位数点的增加,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变小、再变大的U型特征;(3)门槛效应发现,随着制度质量水平提升,沿边开放地区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4)异质性发现,城镇化方面,高城镇化的沿边地区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低城镇化地区。创新水平方面,在高创新水平地区,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低创新水平地区不显著;(5)中介效应发现,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一定经验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借助非对称协整模型,分析气候减缓资金与农户增收之间的相互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短期内减缓资金的投入对农户增收的影响是单向的。非对称协整检验的结果发现:同样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减缓投入冲击对农户收入影响增幅不同,这种非对称性主要源自减缓资金可有效降低因气候变化而引致的收入波动,对农户增收产生长期效应。而气候变化影响的长期性、减缓项目可能带来农户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的有限理性等是引起短期内农户收入由升到降的主要原因。短期和长期的研究结果说明:长期内,政府仍应加大减缓投入规模,但短期仍需通过增加一些辅助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政策变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提高农户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能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选取中原经济区作为区域研究样本,以1991-2010年为时间段,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中原经济区TFP增长率代表的经济增长质量与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资金投入强度、创新人力资本和创新制度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创新制度能力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效果显著;在长期,提高创新资金投入强度和创新人力资本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的优势生产要素是中国经济增长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的一类重要经济资源。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3个环节、跨国公司4种优势要素共12个经济因素在影响中国微观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作用差异明显。价值链上、下游的跨国公司产品创新能力比其他优势要素资源对中国内资企业的产出质量影响更为明显,但是影响方向不同。上游跨国公司的技术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了中游内资企业的产出质量升级;下游跨国公司的技术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通过投入节约对中游内资企业的产出质量升级产生了消极影响;上、下游的跨国公司优势资本要素对中游内资企业产出质量升级分别产生了不同影响。同行业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促进了内资企业的产出质量升级。  相似文献   

7.
财政教育投入是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力量,对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形成人力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和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基础,研究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区域差异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在财政教育投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从全国数据看,财政教育投入可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弱化了财政教育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财政教育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其他控制变量中,GDP增长率和城镇化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深化和科技投入占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1978-2013年上海市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两个角度分别选用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的正向冲击对其自身产生"L型"正响应,而对区域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产生正响应、在长期内影响甚微;同理,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将会给自身带来恒定的正响应,而其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则是短期内的正响应。结构性方差分解表明,无论是区域金融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动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其次则是来源于对方。  相似文献   

9.
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经验事实中,不同国家“开放促增长”的成效却显著有异。经典刘易斯二元理论由于不包含要素投入分配约束,无法解释这种差异。文章在引入要素投入分配约束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发展水平对一国“开放促增长”成效存在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的理论假说。利用1995—2017年间102个WTO成员国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一国农业发展水平对贸易开放促增长的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农业发展水平尚未跨过第一道门槛时,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而投资开放对经济增长则呈现出显著负面影响;在农业发展水平跨过第一道门槛后,贸易开放和投资开放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农业发展水平跨过第二道门槛,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最后进行了结构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模型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环境规制实现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效应往往是相反的。本文将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污染引入到模型,分析表明环境规制会降低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和短期内减缓经济增长。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揭示环境规制与省级经济增长正相关,环境规制能够倒逼企业技术进步(环境规制的长期效应),这不仅弥补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消极影响(短期内环境规制抑制社会固定资本积累),而且在长期能够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追求高速增长转换为追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高质量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境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带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问题,以2004—2016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重点从产业结构服务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方面,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服务化并不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增长,只有产业结构服务化与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同步进行才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工业化与服务业结构高级化进程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产业结构变迁对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产业结构服务化能促进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工业化则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仍较为稳健。基于此,各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并结合本地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与工业化水平等,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考核体系,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2.
FDI和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协整技术研究了FDI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联系以及不同的经济开放程度对FDI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长期因果关系主要是经济增长带动FDI的增长;对于相对开放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和FDI互为因果。短期和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表明了FDI可以引起经济增长的永久改变。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素。通过采用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我国省域营商环境对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并提高其专利产出;(2)在企业异质性方面,非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更能受到当地政府营商环境的影响;(3)随着营商环境优化的不断推进,研发投入能够从更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4.
兼顾自然灾害长期经济影响评判的需要与可能,基于协整理论运用VAR模型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考虑自然灾害事件影响的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灾害是作为消极因素而存在的,其在短期和长期中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2010、2012及2015年中国30个省区13个工业行业的三维数据,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动态EBM-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GVC、NVC嵌入度和低碳TFP指数,然后借助三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讨双环流价值链嵌入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GVC、NVC嵌入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均能促进低碳TFP的增长;(2)在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规模领先的地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双环流价值链嵌入对低碳TFP的促进作用更大,但在不同污染强度的行业之间无显著差异;(3)资本深化程度对低碳TFP的影响为正,而能源消费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6.
对2008年以来的欧盟碳配额期货价格和工业生产指数、生产价格指数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碳配额期货价格短期内主要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长期来看主要受到生产 价格指数的影响;碳配额期货价格的上扬短期里将导致工业生产领域价格上升,并且有利于快速提高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发展速度的提高在中短期内具有抬升碳配额期货价格的 效应,但长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基本可以忽略工业发展速度与碳排放配额期货市场的相互影响。这对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一)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高等教育和内地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这也是沿海高校发展的困境;(二)沿海开放城市独特的区域功能,必然制约高等教育的目标选择。我们主张,要使短期的制约目标成为长期目标的一个分解形式,令短期的利益同长远的意义,短期的目标同长期的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沿海开放城市高等教育战略对策,异常分明的有两条思路,其一是通过改良以求延续今天,另一条是实行改革,改造今天,创造明天。我们显然要选择后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外有国际贸易新格局的挑战,内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利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优势来助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当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基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从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着手探讨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我国质量型经济的发展,尤其对经济增长效率及可持续性的贡献突出;(2) odi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存在时滞效应,即odi逆向技术溢出需要时间才能发挥作用;(3)东道国经济水平高、企业分支机构数量少、企业从事贸易销售型业务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但在稳定性方面,odi作用效果不理想;(4) odi规模扩张能提升母国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强度,阻碍技术差距的扩大,并经由这些变量的中介效应来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市场竞争的影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贸易自由化会加剧市场竞争,长期结果没有短期结果显著,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0.
能源开发、人力资本与全要素能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能源开发、人力资本作用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机制,以1998—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Undesirable-SBM模型测算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运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能源开发、人力资本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能源开发相对强度与绝对强度对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相同,并且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2)人力资本未能带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显著改善;(3)结构变量与开放经济变量对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节能减排政策对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效应已经显现。能源与碳排放约束下,应延伸资源经济链条、坚持以运用为导向的人力资本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