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继业 《学术界》2007,(3):192-197
信仰危机是人类信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现代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是现代性进程中产生的现代风险。现代风险与传统社会风险具有明显区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主体的反思性对信仰危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了怀疑,真理被普遍怀疑,反思性则加大了对信仰对象的批判性,信仰被普遍反思。要解决因风险引起的信仰危机则需要从对风险的理性认知入手,加强风险意识和增加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变风险为机遇,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精神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发生、发展的参照体系和逻辑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众多病人形象大都以现代性认同危机为病根.市场经济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的运行规则是经济理性,而经济理性的泛化导致现代人道德理性的严重弱化、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的发生.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的重要结果就是社会病态和病态之人的出现.由此,现代性认同危机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中病人形象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人的根本精神追求和基本理性需要.信仰危机是一种普遍的、根本性的怀疑与迷茫,表明了理性精神领域的苍白和萎靡.信仰危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文明的彷徨,极大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素侠 《理论界》2009,(6):133-134
对自由精神的吁求使京派竭力维护精神独立和理性自主;对现代启蒙的理性思考使京派自觉批判和反思因理性的不断攀升而导致的文化危机,表现出对审美现代性的坚守,实现了对现代性的另一种追寻.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一项由启蒙哲学家阐述的规划,虽然此规划出现了危机,但这不足以导致现代性终结。危机的原因在于,知识与信仰相分离,系统把生活世界殖民化了。诊治现代性病症需要重返黑格尔的“哲学前院”,挖掘出他埋藏的交往理性的前身,即“和解理性”。哈贝马斯认为应该围绕“交往理性”来重新规划现代性,实质上,这只能是对现代性的续写。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失落的情形下为弥补人们的信仰缺失而作出的文化尝试,它着眼于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化蓝图,试图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现代信仰模式,所倡导的是理性与信仰并重的现代性文化规划。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深层意蕴是希图将现代审美精神的确立与民族振兴的渴望融汇在一起,进而缔造出一片能够真正抚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信仰之海。这对中国梦的最大启示在于:中国梦建设须将信仰作为自身的一个重要功能要素加以强化,并通过审美精神的融入将其转化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诉求,以自身信仰承载价值的实现来应对当代的信仰危机,真正成为能够召唤时代的伟大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我国信仰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转型时期 ,我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 ,使当前我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 ,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真空”的出现 ,信仰乏力、信仰的多元化、非理性化和功利化等等。所有这些表明 ,信仰危机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 ,重建信仰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世纪虽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但不能把它简单地说成是否定理性的时代。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重新对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行审视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社会中的道德信仰难题是由现代性所引致的"现代性后果".现代人成为孤独的异乡者,他不停地流动,永远在流浪,永远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人的不在家是现代性本身所造成的.现代性内在地具有祛除信仰的可能.现代性内涵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现代性的多元权威与信仰所要求的终极权威之间的冲突,理性的世俗化趋势与信仰所要求的彼岸超越之间的紧张,这些都是道德信仰难题的现代性根源.信仰内在地要求我们追寻生活的意义.在现代多元社会中,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多种生活意义的可欲性.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基林 《文史哲》2002,4(6):144-148
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间叙事 ,它意味着从开始走向未来的时间观念 ;其次 ,现代性注重主体性和理性 ,这也是它的本质和核心。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原型 ,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性特征。“相信未来”是朦胧诗普遍的信仰和时间意识 ,张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则是朦胧诗的内在本性 ,而建立在时间意识与主体理性基础上的修辞形态 ,则是象征性  相似文献   

11.
德性的信仰基础与现代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性内涵的解析可以得出结论:德性是道德的本位。通过对德性的认识前提和情感前提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信仰是德性形成的内部基础。在现代性中,规范伦理遮蔽了德性伦理,科学理性瓦解了信仰,工具理性侵蚀了意义关切。所以,作为德性形成之内部基础的信仰在现代性中难以生成,这也就造成了德性的现代性困境。  相似文献   

12.
列奥·施特劳斯立足于《圣经》和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从哲学、宗教和古典政治哲学三方面对现代性展开了全面的批判。从哲学的角度看,现代理性主义颠覆了知性与理性的关系,从而无法理解超理性事物。从宗教的角度看,现代理性主义因为无法理解自然和启示,进而只是拒斥而没有驳倒宗教传统和启示信仰。从古典政治哲学的角度看,现代理性主义使得理性成为意识形态、工具理性和教条主义。总之,现代理性主义终于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使得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时期人类信仰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和环节,当代人的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现代风险.这种风险直接威胁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仰被普遍置于反思和怀疑的状态之中.在当代中国,要解决因风险引起的信仰危机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4.
神圣空间在现代性的时间-历史框架中,不断面临理性的"祛魅",世俗化因此成为其难逃的劫运。但神圣空间仍旧以"巫术-宗教意义的神圣空间"和"人文意义的神圣空间"两种历史形态顽强地生存在现代社会,并为现代人提供心灵安顿空间。对神圣空间信仰的起源、历史衍变类型的考察,可以系统展现神圣空间的历史和现状。而在现代性悖论与时间批判中,不仅可以解释神圣空间在现代社会继续延存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揭示神圣空间作为诊治现代性危机的现代性人文信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立民 《北方论丛》2005,1(6):120-122
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但近代以来对理性的理解却囿于认识论的层面,这就导致了主客的二元分裂和理性对自由的取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使理性走向了现实,成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意识,从而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因此,要全面分析理性的作用,把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重建以理性为根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思想史上,理性与信仰一直是以张力的形式存在的。这一张力不仅对人的"认识"本身带来冲击,使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能力进行更深刻的拷问与反思;而且也对人的生存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深刻揭示这一张力的思想家中,奥古斯丁功不可没,他从古希腊哲学中的"人皆求善"原则出发,靠哲学的沉思来寻求真理和至善;在无功而返后从基督教的恩典、信仰中得到了他所谓的"至善",使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张力转化成恩典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拓宽了后人分析理性和信仰之关系的视域。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基本方面分析道德信仰的价值内涵,进而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成因,以期给大学生重塑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与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 ,论述了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以及法律信仰培植的理由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信仰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信仰危机的出现要求我们关注信仰教育。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也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阐述了信仰以及信仰危机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于解决我国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的转型必然会冲击人们原有的信仰和原有的精神支柱,导致社会公众思想上的混乱。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已带来了人们社会主义信仰的倾斜、精神失落、物欲膨胀等信仰危机。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实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