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诗歌主题往往隐含在一个篇章隐喻之中。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诗性隐喻文本中的"能指代码"发生在语言符号的第二层级上,是一种二级能指。试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论述对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从二级能指的识别入手,并通过对其二级能指符号的移植实现诗歌意象在译语文本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再现,从而为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将从主体、语言和他者等概念来论述臧棣诗歌的修辞特征与精神向度,可揭示出其诗中能指作为一种"拟幻"的基本面貌。臧棣诗中强烈的语言意识表明了他的写作是建构在语言构成之上的抒情主体对语言符号秩序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反映出语言他者的欲望形态,还体现了对语言他者的质疑与搏斗。他特别挪用"解释"的语式来对建立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符号法则基本运作形态进行清理。臧棣展示了能指无限滑动的诗歌形式,从而虚拟出能够填补符号域匮乏的主体欲望。通过揭示符号他者的拟幻性,臧棣的诗瓦解了语言符号的权威性压制。在意指关系的不确定性中,臧棣创造出一种新的诗学范式。因此,从积极的面向来看,臧棣的诗也体现了能指的自我迭加和自我生成的无限可能,通过挖掘语言内核中不可能的快感,迫使语言在非意指性的状态下产生出更加丰饶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对消费品的探讨、对符号学的批判和对拟真的研究体现了他对待符号及其意义问题的观点和立场。通过对消费品的探讨,他形成了物品意义的结构观;通过对符号学的批判,他拆解了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结构,突出了能指的优势地位,意义不过是符码操控下的能指效果;通过对拟真的探讨,他揭示出符码操控下的能指结构游戏,意义在这一游戏中是不确定的。对于鲍德里亚符号意义观的研究,不仅需要明晰三个部分在意义问题上的内在承接关系,同时应该将他的符号意义观与语言符号研究的大背景关联起来进行思考,阐明他对意义问题的贡献可以在后结构主义背景中得到充分理解,这些批判实践都寻求在结构诠释的机制中去除符号结构。  相似文献   

5.
2002年山东省枣庄市发现了春秋早期小邾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命父瓶铭文有"霝父"二字,系金文初见。对命父瓶铭文的释读可知,"霝父"为国族之名,"命父"是当时霝父国国君的字。"霝父"是太昊部族中崇拜雷电、雷雨的部族首领,他居住在一高处,后人称为"霝父丘"。此后,"霝父"成为地名、国族名。霝父国君的自作青铜瓶出现在小邾国墓地,体现了以霝父与小邾为代表的东周小国为谋求生存而进行联盟的外交策略,但霝父国与当时的霸主齐国相邻,却未依附于齐,因此最终被齐桓公所灭。  相似文献   

6.
词义范畴的拓展变化与认知的发展直接相关、互相促进,其中的运行机制是隐喻式的。一个旧词与其新意义的最初关系往往不是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而是一个隐喻表达式,当它被广泛地接受和高频率地使用,其隐喻性随之衰减直至完全消逝,最终转化为常规的新词义。由死隐喻转变而来的新词义又构成了语言继续发展变迁的基石和阶梯。所谓"常规词义"和"新奇表达"的对立不复存在,"常规"由"新奇"沉淀而来,"新奇"又只能在"常规"之中孕育而出,隐喻是这一切共同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8.
自索绪尔以来,自然语言研究向符号研究的转向,语言学向广义语言学的扩张,文本的广义化以及文学文本化,已成为重要的论域.本文以"水"为"论坛"讨论符号、广义语言、文本、文学文本等概念与含义,辨析了能指、所指与实用意义、隐喻意义的关系,符号束、符号多度意指化与文本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纵观近些年的国产大片,女性服饰造型的性感暴露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男性作品中。透过这种服饰表象发现,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常是男性按照自己偏爱的类型幻想出来的"他者"。作为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银幕女性不可避免地沦为了男性欲望的"凝视"客体。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符号性与文学言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不是观看世界的透明窗户。语言的符号性使文学言语拥有了特殊的语用方式,产生其自身的意义。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使用作了具体探讨。文学符号的所指在指称上力求具像,但在内涵上却力图制造多义性,形象则将这两种特性集于一身。因而,隐喻和象征就成了文学表现的主要课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音调、韵脚、韵律及节奏的对应性处理,语言的能指也被用来表现意义。由此可见文学意义产生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