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守人民本位,充分发掘儒学传统中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是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现代平民儒学的根基。现代平民儒学的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四民"。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国风貌,阐发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欧洲文明有了很大进步,但严酷的等级观念,仍然遍及欧洲大陆,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才能虽然为很多贵族所欣赏,可在他们眼里的贝多芬不过是一介平民,贝多芬的保护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因为非常倾慕他的才能,把他接到宫廷去住。有一次,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家来了一批客  相似文献   

3.
罗家坤 《中州学刊》2005,(6):206-208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他把描写的视角对准下层平民,揭示下层平民苦难的社会根源,抨击元代的罪恶制度,歌颂平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反抗精神,按照平民的生活方式、意愿处理情节、塑造人物等.这种平民意识的实质是市民意识,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6.
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是劳动人民利用家长制社会的习惯、传统,创造性地应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一种阶级斗争方式。作为平民文化的一个典范,"道德经济学"为民众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局部性的文化霸权,从而确保粮食骚动这种"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民文化逐渐消亡,新的工人阶级文化逐渐形成。它是与资产阶级主流文化相伴而生的一种新兴文化。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集君主、贵族、平民三种成分于一体的混合政体,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亮点,被誉为是具有稳定性的"最佳政体"。在由元老院和执政官所主导的社会中,平民虽然地位低下,没有公民权,但拥有"自由民"的身份,存在原始民主的萌芽。平民的斗争导致了宪制的深刻变革,平民获得了与罗马人民相同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8.
关于"平民文学",有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写平民"的平民文学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平民写"的平民文学两种不同看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时代的合力使鲁迅所说的余裕环境下的"真正解放的平民所写的"平民文学成为可能.新的平民文学有别于对平民表示同情或进行批判的传统平民文学,而把生命意识、自由欢乐、平等相对、世界性及群体性、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务实等"平民精神"带进了文学.本文初步概括了平民精神在平民文学中的五个层面的不同呈现形态,体现了平民精神在城乡过渡这一宏观社会现实下的承续和变异.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平民知识分子在"人民问题"上的实践探索独树一帜。在柴科夫斯基小组道德主义的引领下,为了让俄国人民认识并参与革命,建立平等社会,平民知识分子发起了"到民间去"运动,并主要分为两大实践路径:一是煽动人民暴动,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另一个是通过平等交流与教育,使人民对文化和革命皆有充分的认识。第一条路径由于不了解民间实际的冒进和功利主义而找不到出路,第二条路径则由于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无法有效交流而失败。这两条路径的实践和其最终结局,体现了平民知识分子在"人民问题"上的启蒙困境。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有关"平民文学"的争论,其实质源于"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表面上使用的都是"平民文学"概念,其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指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的"平民文学"是指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而鲁迅的"平民文学"则是指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孕育了五四"平民文学"的争论.然而这是一种错位的争论,它没能使五四"平民文学"主张的探讨深入下去;不过又正是这种错位的争论,带来了五四"平民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五四"平民文学"争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五代时期,钱镠由一介平民而晋身为吴越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是他善于争取将士的支持及激励士气;二是他善于争取民众,并且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三是他礼贤下士,“忠君”睦邻。钱镠励精图治,终于使吴越国得以在乱世之中长久偏安一隅。钱镠对属下较宽容,而对亲人近侍却较严格,自身又简朴而勤勉,与同时期其他军阀、君王作风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2.
邓演达的平民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派比较完整的革命理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平民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是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首先必须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平民政权,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土地革命消灭封建的经济基础,并对文化、教育及社会进行彻底的革新。邓演达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最高水平,但他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其主张不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王素香 《理论界》2005,(8):92-92,45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春秋战国之际的平民思想家墨子,把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描写为:贫富相济、尊重关爱,反对掠夺与战争;尚贤与能,公平竞争;节用爱财,合理利用有限的财富资源。这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理解和渴望。然而,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墨子笔下的和谐社会只能是一种空想,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自由主义、精英主义民主先后成为中国民主思潮的旗帜,但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廖仲恺逐渐认识到只有平民主义民主才能真正保障人民主权.为此,他积极致力于指导建设工会、农会的工作,希望由此将广大平民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共同体,并努力探索利用合作社制度为平民主义民主务实经济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杨春时 《学术研究》2008,10(1):147-153
启蒙主义有平民文化传统和贵族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五四"启蒙主义也有平民精神和贵族精神的分野.鲁迅是贵族精神的代表,而胡适是平民精神的代表.鲁迅突出了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诉求,他注重国民性的批判和灵魂的觉醒.胡适突出了社会平等的精神,他注重平民文化和民主制度的建设."五四"启蒙主义的主流是平民精神,贵族精神弱小,但它们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7.
李丽 《理论界》2008,(10):157-158
这些年来无论是媒体的平民意识的萌生,还是民生新闻的兴起,都代表着媒体变过去“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而这一转变意味着新闻传播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媒体的第一需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媒体的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情绪和第一要求作为媒体的第一信号。  相似文献   

18.
高博涵 《云梦学刊》2013,(6):110-114,126
在诗歌严重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生活,诗人把写诗当作个人情绪的宣泄或游戏的当下,广大读者纷纷离诗而去,导致中国当代诗歌坠入了低谷.平民诗人王学忠却用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抒发真情,写出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引起了诗歌评论界及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报道形式改革中出现的新种类,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新闻实践之中。民生新闻把视角聚焦于平民,关注人民生计,关心人民生活,在节目收视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湖南经视《都市1时间》在塑造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彰显出民生新闻的独到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作为一个特定文化符号,它在构建中国政治、哲学、文化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既展现出宏大叙事层面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又在平民叙事的语境中传达出民生幸福、愿望成真的现实追求;在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两种不同话语序列生成和全民传播的过程中,既总体上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契合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在局部呈现出消极背反的现实效应,在全民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话语转换和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