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曾昭法  王颖 《统计与决策》2017,(11):152-156
文章利用2008-2014年31省区面板数据,采用Bootstrap-DEA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总体效率不高,各省及地区间差距较大,效率的区域分布呈现出较为规律的东、中、西、东北部地区梯度递减的趋势,各年间各个地区的效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福利情况、政府干预程度、教育支持力度、金融就业人员规模、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各个地区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DEA以及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金融集聚指数以及生态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利用2009年-2013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了空间滞后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地区生态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地区生态效率呈现"东高-中西低"良好的统一性,而且各省市金融集聚指数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域与行业差异性,在东部西部地区,金融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而在中部地区,金融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银行业、证券行业以及保险行业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效率的影响在大小以及方向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葛翔宇  汪霞 《统计与决策》2017,(10):162-165
如何衡量和提高金融效率水平是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运用随机非参数包络分析法测算了2003-2015年我国各区域的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分析我国金融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效率水平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金融效率水平最低,但各区域的金融效率水平都在提高,而且金融效率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同时,我国各地区金融效率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部分地区空间相关性或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0年面板数据,分别建立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截面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研究分析2004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以来,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高均能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存在区域差异,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促进程度不同,表现为东部地区作用最明显,而中部、西部地区促进作用略低.  相似文献   

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试图从中观层面以我国各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张华平 《统计与决策》2016,(14):145-148
文章运用随机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31省市的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效率水平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居后,东北部地区最低.全国各区域金融效率水平逐年提高,且各区域金融效率水平逐渐趋于平衡.因此,东、西部地区应在保持金融效率水平的前提下注重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中部地区则应发挥相对集中的地理优势,以点带全,重点发展一两个省市为金融中心,辐射周边.东北地区则可依靠东部地区的金融资源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发展其金融水平和提高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Theil指数分解法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北京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河北的最低但增长速度较快,与天津的差距逐渐缩小;京津冀及南、中、北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大致呈现收敛性特征;各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明显,且差异来源主要是区域内的差异,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利用中国2005—2015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从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种作用是否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金融发展,无论是金融规模扩张还是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2.金融发展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西部地区;3.金融发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高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9.
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绩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的发展效率、市场秩序的调节效率以及金融主体的经营效率,能够综合反映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纳入空间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因素的区域金融生态效率测算模型,对中国2006—2015年省际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测度会对真实情况出现估计偏差,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因此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测度更为合理。中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空间技术异质性导致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效率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结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中部六省的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与国内外大多从财政收支角度来研究地区的策略性竞争行为不同,本文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我国地区间金融策略性行为,通过构造相对资本深度指标研究了这种背景下地区资本深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之间的金融策略性竞争行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财政资源充裕程度的影响;从平均意义上来看,全国总体的金融配置并不符合各地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相对资本深度,存在效率损失,但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合理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以及有效协调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于促进地方金融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金融业分类的演化,借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4.0)、新加坡金融业分类和我国香港金融业分类的基础上,对我国2011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金融业的分类提出了改进建议;其次,基于改进的金融业分类条件下,分析我国季度金融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比重模型和回归模型来改进计算方法;最后,利用2008普查年度某地区金融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均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思想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本文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行了测算及空间分解,而后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金融市场化对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组内与组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是异质性的;(2)金融市场化提升了东部地区总的发展不平衡,却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总的发展不平衡,类似结果对于空间分解得到的其他发展不平衡指标也成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的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宏  李远远  官冰 《统计研究》2012,29(1):49-54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单国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美国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危害。本文基于全球化这一背景,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入手,构建包含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微观企业层面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美国为例,利用1998年二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数据,选取部分宏观经济层面的指标,对这一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周期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变量常表现出周期性特征,但尚未有专门分析我国金融变量周期特征的研究。文章主要利用H-P滤波法、时间趋势分解法分析我国当前金融业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强 《统计研究》2010,27(6):3-6
本文深入剖析了2007年起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根源,述评了各主要经济体出台的应对政策,并从七个方面分析了这些政策措施对后危机时代的影响。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十条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有着明显的经济转轨时期的特点,国有化程度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着极强的相关性。文章应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来分析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与公司融资结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刘尧成  李想 《统计研究》2019,36(10):74-86
本文应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2005-2017年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金融周期所处阶段的变化,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非对称性双重门槛效应,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点:首先,金融周期处于膨胀期、平稳期和萧条期时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负向影响,但从影响系数值的大小来看,处于膨胀期时最大,是后两者的2倍之多,处于平稳期时最小且并不显著;其次,分区域的稳健性检验表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双重门槛值出现得早,且两个门槛值间的区间要比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宽28%。这些结论说明,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波动的容忍弹性会随着金融周期所处的阶段而变化,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放大经济增长对金融波动的容忍区间,但也会加速金融周期处于膨胀期时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这使得当前我国存在着进一步发展金融水平和严控金融风险的矛盾,对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贾男 《统计研究》2020,37(4):46-58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退休人口将会呈现增长趋势。本文研究退休作为一种个体工作状态的外生冲击,如何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本文发现退休不会造成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发生显著变化,但会引起风险资产种类构成的明显变动,现金、股票和基金在家庭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显著下降,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和借出款所占比重则显著上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退休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退休之后家庭的风险态度变化、金融知识变化和收入冲击造成的。本文研究表明,对退休人口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风险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刘超  刘彬彬 《统计研究》2020,37(12):58-74
为准确度量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系统的尾部风险溢出,本文改进了基于CoVaR 方法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基于极值理论和ARMA-GARCH模型拟合收益率边缘分布,构建了改进的非对称CoVaR模型,从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绝对值(△CoVaR)和相对值(%CoVaR)两方面详细考察了200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28日我国42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q=0.01的情况下,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有显著差异,银行类与保险类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值得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相对值与在险价值存在显著联系,自身风险最低的银行类机构具有最大的风险溢出强度,是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对象,尤其是国有控股银行。研究结论对于有效防范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