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农奴制度的长期存在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俄国农奴制度晚至1861年才被宣布废除,原因在于它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基础,是俄国贵族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东正教影响下俄国农民的“好沙皇”观念及农民的生存需要也有助于俄国农奴制度的发展。在俄国历史上,农奴制度是一种弹性的制度,它实现了沙皇政府、贵族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均衡,从而形成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陷阱。这种均衡陷阱也是俄国农奴制度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的爱国主义者,是反对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贵族革命家。一八二五年十二月,他们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被沙皇政府残酷镇压下去。沙皇政府在血腥镇压了起义之后,疯狂地搜捕十二月党人。提交法庭审判的十二月党人案件多达五百七十九人,被最高刑事法庭判刑的达一百二十人。  相似文献   

3.
1861年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解放”农奴法令,作为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基础的农奴制度宣布“自上而下”地废除。俄国历史开始走上了一个新阶段。百多年来,关于这次改革一直是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然而,人们只注重对农奴制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即“解放”农奴法令的研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俄国社会经济基础方面变迁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这一时期俄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种种变革的研究。事实上,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沙皇在政治、司法、行政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改革。在这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1907年6月3日,俄国第二届国家杜马被解散,按6月3日选举法产生的第三届国家杜马在此后不久开始工作。沙皇依靠这届杜马内部的两个多数,即右派和十月党、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的多数,打着“立宪”的旗号,建立起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同盟,妄图继续维持腐朽的专制制度。所谓六三政体,不仅仅是指第三、四届国家杜马内部的结构,而是1907年以来俄国政治制度的总称,它涉及一系列政治关系:国家杜马与国务会议、国家杜马与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国家杜马内部的力量对比。苏联及国内史学界历来有六三政体一直延续到二月革命的说法,这意味着承认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同盟一直没有彻底破裂。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是认为,六三政体自产生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裂痕,内部矛盾日益加深,致使它在大战前夕已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在大战中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5.
侯艾君 《南都学坛》2003,23(4):30-33
1905年到1917年国家杜马的设立和实践,是俄国实现政治民主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改革步骤,杜马的设立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但是仍然具有极大的政治进步意义,对于俄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1905-1917年俄国国家杜马的政治实践是介于两种制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的政治体制,它不仅冲破了沙皇绝对君主专制的统治,同时,也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建立国家杜马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6.
1907年6月3日,俄国内阁总理斯托雷平发动政变,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同时颁布新选举法。同年11月,第三届国家杜马按6月3曰选举法产生,确立了贵族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盟形式。此后沙皇政府采取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策略,利用杜马中的两个多数,即右派和十月党,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继续维持摇摇欲坠的王朝。从第三届国家杜马起,这种贵族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形式,史称“六三政体”。但是几年之后“六三政体”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7.
1825年12月14日,俄国秘密协会的会员在彼得堡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同年12月29日契尔尼戈夫团在乌克兰发动了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参加这次起义和在1816——1825年参加旨在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的秘密协会的会员,称之为十二月党人。  相似文献   

8.
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低潮时期,列宁改变革命高潮阶段对杜马的抵制策略,将杜马视为合法斗争的重要方式并主张俄国社会民主党积极参选第三届国家杜马。然而党内出现了不顾客观形势变化而盲目抵制杜马的“左”的召回派。他们只看到杜马作为资产阶级机构的反动性,却忽视了无产阶级借助杜马推进革命进程的迫切性。对此,列宁从实际出发辩证分析了抵制杜马的原因,揭示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内在的辩证法”,批判了召回派“离开党的政治路线”、僵化教条、“左”的取消主义的错误。列宁的批判还具有对召回主义背后哲学唯心主义元批判的深层次逻辑。列宁对杜马问题的辩证分析及对党内错误思潮的批判,推动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也对当前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当沙俄利用神圣同盟血腥镇压了意大利、西班牙的革命,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之际,一八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二十六日),俄国秘密协会会员——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历一八二六年一月十日),他们又在南方乌克兰领导第二集团军契尔尼戈夫团起义。这两次起义都发生在俄历十二月,所以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受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但它是俄国以及整个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随着俄国国家杜马的建立,原本存在近百年的国务会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从沙皇的法律咨议机关变成享有一定立法权的议会上院。本文拟研究1905-1906年国务会议改革的过程,指出改革的目的是使国务会议成为沙皇与国家杜马之间的缓冲器,其实质是沙皇以此抑制国家杜马的立法冲动,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50—60年代,俄国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非废除不可。围绕着农奴制度的废除由哪个阶级主持、采取什么方式、达到何种程度,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开展不同的活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结果是由以沙皇为首的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这是俄国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历史中的特殊性,给往后的社会政治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1825年12月14日,在彼得堡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以这次起义为标志的革命运动,称为十二月党人运动,尼基塔·米海依洛维奇·穆拉维约夫(1796—1843)是十二月党人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穆拉维约夫宪法”的作者。虽然他也有某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做出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国自由主义运动迅速调整了策略,在支持战争的旗号下,广泛联合各阶层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成立杜马反对派联盟,积极参与共济会政变密谋,要求改变国家治理方式,实行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作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之一,自由主义运动加剧了沙皇政权的危机,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变革进程.  相似文献   

14.
沙皇俄国,自一五四七年伊凡四世野心勃勃地自称为“沙皇”起,就成了世界上臭名远扬的、最富于侵略性的一个国家。恩格斯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有侵略野心的国家。”列宁则尖锐地指出:“数百年来,沙皇政府比任何专制魔王更厉害地掠夺和压迫其它民族。”它在中国,曾干了无数的罪恶勾当,吞并了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  相似文献   

15.
1825年12月14日,俄国贵族革命家因不满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在彼得堡等地发动武装起义。故史称“十二月党人运动”,而其参加者史称“十二月党人”。列宁说,1825年俄国第一次看到了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把它作为俄国革命运动的开端,因而受到苏联史学界格外重视。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刚刚起步。所以,本文就苏联的十二月党人历史编纂学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俄国传统的农村公社制约和延缓了俄国农奴制度的形成,迫使俄国封建主阶级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造成了独具特点的俄国农奴制度;但在俄国农奴制度16世纪末确立之后,农村公社本身也为封建主义所改造,反过来它又成为维护和加强俄国农奴制度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晚年写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对沙皇俄国这个全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后堡垒及其凶恶的霸权主义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分析,明确指示各国工人政党、尤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坚决反对沙皇俄国的侵略和扩张,以捍卫社会主义运动的成果;同时科学地预测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和俄国革命的发展与胜利。这篇重要文献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它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年五月七日的《苏报》上,刊登了一条京师大学堂学生“鸣钟上堂”,举行拒俄集会的新闻。这场发生在七十五年前京师大学堂里的轰轰烈烈的抗俄斗争,就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爱国学生运动。这次运动是由于沙俄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引起的。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沙皇俄国已经掠夺了中国东北、西北边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但是贪得无厌的老沙皇还想进一步吞并整个东北三省。据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供认:“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即东北),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本国……”。一九○○年,沙俄趁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悍然出动了十七万侵略军,由沙皇尼古拉二  相似文献   

19.
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革命高举自由、平等的旗帜,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镇压了国王和贵族。“革命阶级实行的这种政策不能不从根本上动摇整个落后的、专制的、沙皇的、君主的,半封建的欧洲”。这次大革命与沙皇俄国的关系究竟如何?它对沙皇俄国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对沙皇俄国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法国启蒙思想和革命原则之传入俄国,启迪了俄国先进人士的头脑,成为俄国反  相似文献   

20.
鲁先圣 《可乐》2011,(3):71-71
1825年12月,俄国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一批青年贵族军官,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反对农奴制度,揭竿而起。起义发生在12月,起义者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可悲的是,起义遭血腥镇压,大批十二月党人被逮捕,5位领导人被处绞刑,31人被判重刑,120位十二月党人戴着沉重的镣铐,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