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剧的"舞台性"决定了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它必定有特殊之处。这不仅表现在戏剧的语言上,还表现在戏剧的翻译过程、翻译方法上。本文试从戏剧翻译的特点出发,对《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出发,以《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译本为研究对象,发现傅惟慈译本产生时,翻译文学在汉语文学中正处于中心位置;在该情形下,译者往往打破译入语的语言规范,采用异化式译法,力求革新,以丰富本土文学。结合译文中的实例,进一步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对傅惟慈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因为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的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文化差异,因而产生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传递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实现文学作品间的异文化交流,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有必要。《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畅销长篇爱情小说,在中国引起的文学思潮至今有增无减。本文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大陆林少华的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香港叶蕙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互文性理论对其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找出能有效地再现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邓玉羽 《现代交际》2011,(10):51+50-51,5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翻译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通过分析两个译本对《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了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翻译,意在发掘更多影响译者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麦家作品《解密》中的习语及其在米欧敏英译本中的翻译,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习语时所用的翻译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解密》文本中涉及的习语类别,此处将习语分为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借助语料库工具AntConc检索出原文习语及其在译本中的对应翻译,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译者米欧敏在翻译原文习语时用到的具体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许地山的经典散文《落花生》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张培基译本、刘示聪译本)进行了赏析比较,旨在说明翻译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一切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使得三个英译本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处理方法及翻译策略的选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浮生六记》有诸多英译本,雪莉·布莱克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在译文标题、译文内容和注释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雪莉·布莱克译本对文章内容的大量删减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适应,即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同时指出,不仅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行为,译者也对翻译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翻译现象的研究应该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方考量。  相似文献   

9.
翻译规范理论具有历史性、动态性等特征,通过考察同一作品不同时期译者遵守翻译规范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同一作品不断被译介,这是时代发展、翻译规范流变的要求,经典重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比阐释了《快乐王子》不同时期的两个汉译本,以探求翻译规范对译者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探讨了何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并对庞德对《关雎》的译本从风格和内容上进行分析,探讨庞德在译本中时如何运用"创造性叛逆"的。庞德在《关雎》译本中存在极大的"创造性叛逆",使他的译文别具一格。这一研究有利于翻译研究者更好的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不忠实"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亚瑟·韦利、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句式结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对比研究了韦、许、汪分别采取的归化异化策略与各自译本的表达效果,总结了归化异化策略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有很多的思想家、作家,而孔子是受到评论最多的,也是受到西方思想家和作家所研究最多的。在孔子的著作里,《论语》是最能体现和集中孔子思想的。这样,《论语》就成为了国内外翻译与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对于《论语》的各种英语译本就达到了二十种以上。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资料基本上是海外译本和国内译本的比较。本文是对三个译本在翻译上的具体的差异的比较,并探讨对于译本所产生的误译和误读。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流传到了韩国并被翻译成谚文在民间流传,近两个世纪后又用现代韩语被再次翻译成书出版。韩译本的翻译中凸显出两国文化交流的阻滞与碰撞、误解与扭曲等创造性叛逆。文章通过对韩译本翻译中归化、异化及人称和地名的翻译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和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承载并反映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负载词汇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该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两译本并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主旨,灵活、变通地采用翻译方法,使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促进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文学作品中数字的翻译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文学作品《浮躁》为例,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对该作品中的数字进行了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数字翻译策略,以减少翻译误区。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能否顺利进行与读者是否接受密切相关。《日瓦戈医生》自20世纪80年代译入中国后,翻译热度居高不下,但读者对各译本接受程度不一。基于此,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研究《日瓦戈医生》白春仁、顾亚铃合译本的翻译策略,寻找更容易被译本读者接受的文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文学作品再次创作,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验翻译者的语言功底,还要考验译者的文化底蕴。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之前要对作品背景和语言文化背景做充分的学习和探索。通过中文来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实质是进行语言的转换,文脉决定了文本的含义,对此,在深入理解原本的文脉之后才能作出完美的翻译,虽然中国文字和日本文字具有共通点,但是民族意识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语言表达的方法和习惯都是译者不能忽视的,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子,探究翻译日文文学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者自序》是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名篇,其艺术魅力吸引了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翻译。笔者在此选取王炳霖和隋兵的译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别进行对比赏析,比较两个译本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典籍,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它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译本的著作,已有2000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译本。《圣经》在历史上的这些不同的译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圣经和合本》和《冯象译本》的翻译风格和特点进行对比,并且找出各译本的有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杨艳 《现代妇女》2014,(5):292-292
翻译是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涉及到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移植和传播。名著《水浒传》,被誉为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备受文学家和翻译家关注,已有众多译本涌现。对不同翻译策略的运用更是褒贬不一,然而却未能作出更深层的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比沙博理和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的人物绰号和兵器翻译,呈现出二者翻译的迥异风格。笔者试图探寻长期备受冷遇的赛译本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