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翻译研究中近年来出现的“文化转向”需要给予深层反思.“文化转向”突破了语言研究的视域,但它没有强调文本从何处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缺乏对文本生产者、生产过程、产品的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本文主张以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为依据,以社会需求、社会选择、社会评价等为宗旨,强调翻译研究应该使文本回归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2.
邵玲 《南方论刊》2014,(1):96-97,95
《翻译、权力、颠覆》收录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学者的主要理论,从文化与社会层面梳理并阐述了译者的角色、功能及其种种权力解构。  相似文献   

3.
李应龙 《东岳论丛》2006,27(2):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语境中,现行的文化观念已经不适合人的世界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它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是人的世界活动产生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产生危机感的重要诱因;在理论建设层面,它在人的世界存在的宏观维度呈现为一种“非对象性”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通过对文化现象各种功能性的和主体性的抽象,把构成对象世界的自然基础排除在文化定义之外,从而,在价值论层面,现行文化观念表现出严重的价值悖论。在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中,当代文化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存在论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化”,确立新的实践文化观,这是人的世界活动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以下的研究,旨在揭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实践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讨论是如何看待与他者的关系和文化多样性的.这期间,一方面是翻译日益全球化并因此而工业化,另一方面是随民族独立与后殖民主义而来的人文学科表征危机,从而在稍后导致了人所共知的翻译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相似文献   

5.
当代译学研究已经置于跨文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因素对于译者在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从当代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探讨并思考“文化转向”,同时对中国译学的研究态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文化转向必须推动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译论一向十分关注文本,而对文本之外影响与制约翻译的各种因素则少有研究。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启发我们从多视角去审视翻译:为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我们不仅要研究翻译文本,还要多研究翻译现象,尤其要从文化层面上去分析翻译现象;在继续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的同时,加强相对薄弱的描述性翻译研究;为此,翻译研究者必须拓宽学术视野,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语用翻译是语用地考察翻译问题,把翻译文本和翻译结果以及制约翻译的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做宏观和微观考察的综合研究,其在应用翻译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本研究从自贡盐帮菜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盐帮菜文化对外传播不足的现状,对盐帮菜按命名方式分类,从语用翻译的视角,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提出“盐帮菜”语用翻译观:译者要深刻理解“盐帮菜”的内涵,翻译出其真正含义和特色;对于标记性不突出的菜名,可采取传统的直译;了解受众的心理期待,对盐帮菜富具特色的标记性,要通过注释或其他有助受众理解的方式传译出其内涵和外延文化;通过平面、网络和实体等多渠道方式实现对盐帮菜的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文章在此译观指导下探讨了“盐帮菜”及其具体菜名的英译方法以及建设盐帮菜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度平台的途径,力图在跨文化传播中成功再现独具特色的盐帮菜文化,从而提升自贡的国际旅游业形象。  相似文献   

8.
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域自主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又是从制度、环境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文章最后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9.
魏耀川  陈岚 《南方论刊》2009,(8):96-97,111
本文以当前国内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出发,以翻译和文化传播的内在关联为主线,通过翻译与文化传播历时性分析,论述了文化传播中翻译的本质、功能、地位以及目前翻译研究的局限性,指出了从翻译视角研究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翻译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大多停留在语言层面,很少触及翻译活动所能产生的庞大文化力量,以及翻译活动与译者主体的互动作用。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家应起到积极、创造性的能动作用,认为译者与原作者处于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relation of symbiosis)之中;译者并不透明的翻译不仅使原作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后续的生命(continued life)和来世(afterlife),而且译者具有在改变原文本的同时进而改变世界的力量。①本文旨在从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语境的角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意图、理解策略和翻译策略,揭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运用翻译策略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强调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的动态性和理性的语言使用,它更能透视文学翻译中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思维在翻译建构中的解释体现了翻译研究从规约性向描写性,再到理性交往解释的语用学转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语境、商标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研究,试图从文化语境中语言文字,具体地说,从商标词的角度探索历史文化传统在商标词中的体现和商标词在一些不同语境中的翻译,从而产生“实效”(既引发购买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读者、译本等要素存在诸多影响,只有在翻译活动中消除或弱化这些影响,才能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也是处理跨文化交际的两种不同手段。译文归化能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是对原文的一种“再创造”;译文异化忠于原作,保存异域情趣,拓宽读者视野,是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一、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影响1.翻译与跨文化翻译。讨论如何翻译之前,我们首先最好了解翻译和跨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误读"是主体文化对异域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而翻译活动是最直接的文化交流,因此其各个环节就不可避免地受文化"误读"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着重从三个不同侧面分析了文化"误读"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文化"误读"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文化"误读"导致翻译的"误译";文化"误读"影响翻译策略.最后,作者还探讨了文化"误读"对翻译的影响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指出,在一定文化制约下的译者应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尽量减少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处理文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指出了每种方法和手段的不足之处。译者了解了民族文化因素的得与失,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维度去审视翻译,尤其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在汉英文化差异的语境下,寻求"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译的呼声也愈加响亮。这一翻译理念强调"不同"与"和"两个方面,要想做到"和而不同"译者需要在翻译活动中应用"改写"和"补偿"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直接关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达性,对于原文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能否被新的读者群接受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语言各具特色,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英文中表达颜色的词汇繁多,红色是所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中“红”在指称意义层次,内涵意义层次与联想意义层次对等三个层面上研究英汉互译。充分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汉互译是应追求文化内涵的对应,而非仅仅字面意义的对等,这一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所面对的意义,可以表现于这样三个不同的相关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存在层面。而本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三个层面的意义问题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语义学在语言层面的意义研究,释义学对文化层面的意义的揭示,现象学对存在层面的意义的探讨,都极大地拓展了意义世界这一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义世界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吸收和借鉴了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和读者反应论等众多理论的精髓,最突出的贡献是颠覆了解构主义框架下的传统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是一次叛逆和革命.该理论近年来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虽然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该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考传统翻译理论的合理性,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