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需要破除两个误区:一是破除"人民选择共产党就是把权利完全委托给了党"的误区:二是破除"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就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的误区.只有破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才能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确保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民国十年(1921年),湖南省发生春荒秋旱且受灾面积广大。“因政府放米出关,致失中外信用,不能募集巨款”(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5日,以下凡引自该报者只注日期),湖南省政府无法应付荒灾。时值凤凰人士熊希龄由京返湘,见情势颇急,加上历年向国内各方募赈已成弩末,且旅京筹赈会在湖南办理义赈会4年已精疲力竭,于是借鉴办理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灾赈务时赖外侨人士筹募巨款的经验,决意在湘组织赈团。湖南华洋筹赈会应运而生。湖南华洋筹赈会是由中外人士共同组成的赈灾救济团体,推熊希龄、赵恒惕为会长,谭延闿、聂其杰及美、…  相似文献   

3.
解析并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一是以小见大,以个性来彰显共性,也就是通过一个看似很小、很具体的人或事,来考察历史上某个大的问题,甚至透视一个时代。二是由大见小,以共性来说明个性,也就是通过把单个的历史事件纳入特定的历史系统中,在相?..  相似文献   

4.
湖南维新运动所以能独步一时,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年轻士子的呼号力行之功固有目共睹,但陈宝箴、黄遵宪等地方大员以及熊希龄等一批上层士绅的支持与参予之功亦不可抹杀,诚如湘省维新人士自己所言:“湘省风气之开,较他省犹神且速,为中国一大转机,抑非长官导之于先,士亦各抒忠义以奉其上,  相似文献   

5.
罗维 《云梦学刊》2014,(5):97-101
作为湘西边地的近代文化精英,熊希龄和沈从文都是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湖湘文化朴素精神之代表。这两个湘西凤凰人有着颇有意味的历史交集,一方面熊希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文学道路,另一方面沈从文对于熊希龄所代表的士绅文化传统有一个认知的嬗变过程,从湘西时期的逃离到北漂时期的排斥,再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重新审视。沈从文与熊希龄的历史交集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湘西边地文化精英们向外探求和突围的艰辛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6.
<正> 行政管理科学化,关键决定于两大要素:一是机构设置合理,二是人员构成得当;也就是说,一要抓机构,二要抓人事。而任何好的机构、体制和制度,都是需要由人去建立、巩固、发展和运用的。因此说,“为政在人”,人事是行政之本。干部的选拔与培训人事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任用、奖惩、提升、罢免、退休、离休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人事行政的整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哪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影响整个人事工作,从而影响行政的科学管理。在人事行政的“链条”上,关键又是干部的选拔和培训两大环节。能否把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选拔进党、政工作部门,能否对现有的党、政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关系到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干部队伍素质的构成。而这两个方面又不可偏废,既要重视新生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士人群体之中 ,晚明东林党人是很有特色的。在学术承传上 ,他们宗孔子 ,代表了儒家文化传统的正宗 ;在政治行为上 ,他们是清官和忠臣的典型。东林党的核心人物 ,如顾宪成、高攀龙、冯从吾、邹元标等作为士大夫的正面形象 ,与魏忠贤阉党一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他们的下场极惨。有人指出 ,这是由于东林党人“党见”太深 ,壁垒过严 ,以致于树敌过众 ,使党争愈益激化而难以收拾。这种认识是很有道理的。然而 ,东林人士为什么会形成太深的“党见”,他们在认识上有没有自身的弱点 ?如果有 ,又会给今人怎样的昭示 ?本文试就此略作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目前,各地都在进行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都仍处于试点阶段,但实践表明,它有利于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拔人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的进取精神,有利于破除干部工作的神秘化,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群众监督,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项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应该坚持下去。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9.
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其施行于社会的决策必须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而公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政府决策,是政府决策合法性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政府应由"单向为民决策"向"官民互动决策"模式转型。构建回应型政府决策需要消除一些与公民参与要求不相适应的障碍:一是破除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公民参与的防范与拒斥心理;二是解决公民参与制度和渠道供给不足的问题;三是消解公民参与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王盾 《船山学刊》2003,(1):43-45,129
本文拟就湘学与同时并存的其他地域化显学之间的关系 ,作一学术宗旨及学术实践上的考查与评议 ,从而探讨近代史上若干历史史实发生、发展与解决的内外因素。一、湘学与吴学之关系三吴居长江下游 ,纳百川、临东海、聚东南财赋、汇江浙人文 ,据统计明代洪武至万历 2 4 5年间殿试三鼎甲和会元全国共 2 4 4人 ,其中南方 2 1 5人 ,占 88%。清代状元共 1 1 4人 ,江苏即占 49人 ,浙江 2 0人 ,事计 69人 ,占 68%。三吴儒生自明初至清中后期通过科举大量涌入仕途 ,在科举与儒学合流中成为王权体系吏治运作的支柱 ;但还有大多数未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叶,在国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其《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的带动影响下,湖南谭嗣同、后才常、熊希龄等维新人士陆续创办出版了《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新学和宣传变法,在两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随着“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辛亥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在这个阶段,极受维新报刊影响并步谭嗣同等湘籍报刊宣传人士后尘的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县人),则以其风行一时的《猛回头》、《警世钟》和小说《狮子吼》等几部鼓动性作品,成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海…  相似文献   

12.
阴山学人     
正郭玉玮1981年生,博士,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和内蒙古化学会会员.2016年人选包头师范学院"阴山学者培养计划";2017年人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17年人选"鹿城英才"第三层次人选.从事高校教学工作6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得一等奖;2014,2016,2017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14,2016年获得包头师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包头师范学院"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此,企业必须破除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确保员工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面向需要,为员工办实事。  相似文献   

14.
邱美琼 《天府新论》2005,(3):120-123
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大线索中:一是在单部诗话之体上,有“论诗及事”和“论诗及辞”之体的承传;二是在诗话汇编之体上,有分门类编之体和据人而编之体的承传。诗话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我国古代诗话发展的走向,决定着古代诗话多方面价值的展开。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东南地区"吃菜事魔"十分盛行,并与社会动乱相互交织,逐渐演化成为当时社会的突出问题,对国家公共秩序和民众日常生活构成严重的冲击,引起宋朝官方的高度关注。一、"吃菜事魔"的主要特征陆游《渭南文集》云:"伏思此色人处处皆有。淮南谓之二襘(会)子,两浙谓之牟(摩)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甚。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另王质《雪山集》中也曾论及吃菜事魔:"臣往在江西,见  相似文献   

16.
熊希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经历丰富、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熊希龄作为对辛亥革命的见证者,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有自己的分析.在辛亥革命时期,熊希龄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不断发展,这些思想内容丰富、相互联系,既具激情又富理性,总体而言是比较符合中国实情的智慧之思,许多内容对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助益.其在辛亥时期的主要贡献表现为两点:积极推动中国的宪政民主进程,以多种形式为国分忧、为民着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和中国之间的文化鸿沟不断加深,西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曲解中国。这些曲解和误读萌芽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历史记忆、大众媒介和现实利益的作用,在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升华",甚至一度主导了关于中国形象的国际舆论。这些误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和行动上积极应对,以澄清或减少西方的误读。发展硬实力是破除西方误读的重要基础,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是破除西方误读的基本前提,审视和清理西方话语是破除西方误读的重要任务,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是破除西方误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7,(6)
唐中宗景龙年间设置修文馆学士一事,见载于多种典籍,但矛盾之处颇多,似乎没有绝对准确的记载。通过对相关典籍的比勘考证,可知景龙二年、三年、四年皆有选任修文馆学士之事,在这三年中任过学士的共有二十九人,与《玉海》叙录《景龙文馆记》所云学士数吻合。但《绀珠集》、《类说》、《唐会要》、《新唐书》等典籍中所说的"大学士四人,学士八人,直学士十二人",只是景龙二年设置修文馆时计划员数,在随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三类学士的确切员数都与原计划不符。景龙修文馆学士重形式尚技巧的宫廷文学创作活动,虽然在当时影响甚大,在唐代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但总体上价值不高,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初盛唐文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破除四个误区 :一是要破除发展经济就要拼资源、污染环境不可避免的误区 ;二是要破除发展经济就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误区 ;三是要破除经济发展就是只顾本地区眼前经济指标增长 ,不顾周边地区利益的狭隘误区 ;四是要破除经济发展就是看主要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受教育和医疗保障程度等社会发展指标的误区。同时 ,要树立四种正确观念 :一是树立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观念 ;二是树立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的观念 ;三是树立区域经济整体布局、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是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湖南都督谭延闿从宣布湖南独立到取消独立,中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理变化。袁世凯下令与国民党有隙的郭人漳入湘查办,遭到谭延闿强烈反对,他与总理熊希龄谋划“阻郭入湘”。由于南北势力悬殊,谭延闿为求成功“阻郭”,同意北洋军队入湘。与进步党关系紧密的海军次长汤芗铭被各方所接受,率军进入长沙。谭延闿和郭人漳同时被免职,湖南最终形成了汤芗铭入主湘政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