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的文艺理论流派众多,整个文艺理论的思维体系呈现多元、开放、包容的状态。在新世纪初,文艺理论家们整合了20世纪的文艺理论,形成了消费谱系、知识与技术谱系、传媒谱系、文化谱系等文艺理论谱系。本文以新世纪文艺理论谱系为论述着眼点,以新世纪文学现实主潮为基础,旨在向人们提供更开阔的文艺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7,1(10):120-125
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为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阶段研究城市文化和文学等提供了现实对象。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很少触及;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由于缺乏必要的切入都市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也不可能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任务。在当代都市化背景下,如何减少人自身的异化及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都市文化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价值理念。与西方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现实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文化研究方向是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晚近十年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3.
张秀琴 《中国社会科学》2012,(6):24-45,205,2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拉瑞恩、威廉斯、帕雷克、麦克里、霍尔、伊格尔顿、詹姆逊、派因斯、麦克莱伦等为代表的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分别以专题性论著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持续至今的当代解读、探索与重建。这一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努力:第一,理论资源梳理,从"两个传统"、"两个阶段"、"两个比喻"和"经典定义"出发,探讨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文献与语境中的起源与形成,并围绕中性化的阶级意识论,梳理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身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演化;第二,研究主题转向,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谱系中凸显文化主题、扩大文化内涵,分别以"文化审美主义"、"文化大众主义"、"文化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等形式构建了当代的文化意识形态论,从而延续并融合了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所开启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路径;第三,分析范式转换,在构建当代文化意识形态论时,力图摒弃传统机械决定论式的分析模式,代之以一种"总体—辩证法"分析范式,并由此力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4.
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涵的现代性谱系逐渐陷入时间本位的困境,这在重视时空合一的太空文明时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重建文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价值的呈现必须依靠自身文化的创新,重新界定自身的文化身份,以新形态的文化自信去推动中国文化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5.
潘琦 《学术论坛》2004,(1):99-102
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花山文化是壮族古老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本身是一个文化品牌。花山文化品牌的定位是:以花山崖壁画历史文化遗产为源头,以研究壮族文化为内涵,以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以推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造花山文化品牌,要打牢基础,选准支点,搞好包装,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6.
雷蒙德·威廉斯不但批判地接受了以利维斯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批评传统,而且将其与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抛弃了利维斯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但接受了其理论分析路径与文化批评方法,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既强调语言的物质性特点,又以此为切入点,将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具有空间隐喻特点的完全不同的领域有机联系起来,在深入分析文化内部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理清了文学与社会、权力与日常经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是文化诗学谱系研究的重要部分.新历史主义对文化唯物论既有社会批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文化诗学的理论创建:文化与社会的批评理念是两者方法论的理论契合点,"借古讽今"与"以今参古"的批评指向是研究旨趣的分歧点,而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的批评范式则体现出两者理论建构的不同诗性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研究获得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诗学新起点.  相似文献   

8.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9.
多伦多传播学派媒介文化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道夫 《学术论坛》2004,(2):163-167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使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质。特别是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发展 ,不仅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 ,而且还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使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重组和整合。以哈罗德·英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和戴瑞克·德科柯夫三人为代表的多伦多传播学派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睿智而最有原创性地考察媒介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对文化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术谱系是学术大师的"家谱",反映该群体主要成员的学缘关系和传承关系。学术谱系研究将有助于探究学科发展规律,提炼学科文化传统,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国内外对学术谱系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地方医学院校重点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师承关系入手,梳理学术传承基本脉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西宁文化随西宁历史发展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演变过程: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为彩陶文化;第二次为青铜时代,代表文化是以羌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第三次为汉代以后,代表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西宁文化在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内容构成以及西宁文化融合、包容、开放性特征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就当前文学史写作对道家文化的研究来说,最大的一个问题乃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上的本末倒置。对道家文化的文学谱系学描述这一研究手段,自199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凌驾于祛魅现代性神话这一研究目标之上。既然历史真实在文学史家的叙述中无迹可寻,那么何妨在发扬道家文化对现代性神话的祛魅功能上大做文章?假若当今的文学史家,不再过度拘泥于对文学谱系这一类所谓"历史真实"的叙述,而是将自己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在秉承道家文化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前提下,方有可能真正实现对既往文学史神话的祛魅与重写。  相似文献   

13.
以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与价值观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尼尔·波兹曼通过分析电视剧的媒介语言,对电视剧的娱乐功能的分析鞭辟入里.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构建大众文化的领导权策略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极为重视文化建设,于2012年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方针,着力打造“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甘肃的文化宣传研究和传承、创新建设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文化要素应该重视:一、是以伏羲文化、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二是先周文化;三是早秦文化;四是丝绸之路文化;五是氐羌文化.我们要从整体性、系统性、源头性的角度对甘肃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巍 《中州学刊》2008,(3):216-220
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19.
作为政治文化核心形态的合法性观念越来越为当代政治学所接受,形成了以韦伯为代表的权威合法性模型、以伊斯顿为代表的系统合法性模型以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认同合法性模型等几种典型形式。基于合法性的政治文化模型引入政治认同的变量来理解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精细化地理解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主流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瑮  李医平 《学术论坛》2002,(2):126-127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代表着人类文化前进的方向 ,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多元化激荡中各种非主流文化的严峻挑战。主流文化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就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