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一个复杂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克服已有批评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敏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本质。它关联着哈姆莱特性格的一切方面,既是哈姆莱特内心冲突与外部冲突的连接点,也是他的多疑与“刺激泛化”等性格特征的基础。它也直接导致了哈姆莱特情绪两极波动与行为的尖锐矛盾等属性。敏感同时决定了哈姆莱特性格的独特魅力。文章最后探讨了他的敏感与“疯’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作品中表现了复杂矛盾的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出最真实的人性特征,成为不朽的悲剧名著.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渗透着作家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呈现了他深厚的法律修养和深邃的法律意识。从文学法律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哈姆莱特》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审视。首先,莎士比亚作为酷爱法律书写的作家,以剧院为法院,对社会事件进行审视和评判,《哈姆莱特》中五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书写,充分说明他在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中对法律事件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其次,《哈姆莱特》的法律书写,是我们理解和审视这部悲剧作品相关问题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理解"哈姆莱特延宕"的重要视角;再次,法律意识是衡量封建范畴的个人复仇与人文主义"重整乾坤"理想的试金石,正是因为哈姆莱特所具有的法律意识,阻碍了他复仇计划的实施。个人复仇与法律正义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犹豫性格成因的多解性,来自于这一形象本身罕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父亲被害事件使哈姆莱特兼有了三种身份:血亲复仇者;认识到人间黑暗的人文主义者;面对死亡的人生意义的思索者。前两种身份赋予哈姆莱特立即行动的职责,后一种身份则在不知不觉中延宕了行动。对“生存还是毁灭”的诘问,在哈姆莱特的生存中是压倒一切的,而对这一问题的独特解答又使他断然投入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对《哈姆莱特》所作的各种解释中,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种解释的支点是将哈姆莱特之谜纳入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之中。但是,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却从自己的理论逻辑出发,得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在弗洛伊德那里,这出悲剧的关键是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欲望;而在拉康这里,关键是哈姆莱特母亲的欲望,菲勒斯被拉康用来表示母亲欲望的能指。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莎评中,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一说似乎已成为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欧洲文学史》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国内评论大都从“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这一既定观念出发,从作品中寻章摘句,印证上述权威性的观点。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试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剧情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主角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一再推迟了他的复仇。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迟迟不动手复仇呢?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患有忧郁症(布拉德利:122);有人认为这是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来的犹豫、徬徨(莫洛佐夫:140——141);也有人认为是万事皆空的可怕而苦恼的想法(阿尼克  相似文献   

8.
《啥姆莱特》居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它在世界文坛上引起的争论极多,堪称一部问题剧。问题集中在主人公的性格上,古今评论界多就哈姆莱特的性格大作文章,造成百家争鸣热闹非常的局面。惊人的是,发表的专著、论文数以千计,要从其中找出两篇观点完全一致的来,却非易事。各式各样的观点,都力求解答一个问题: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性格。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原来在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年代,剧作家本·琼生就倡导:人物形象必须具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后来的戏剧发展走的正是这条路,到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实践找到了归宿:主人公的性格只能是一种情欲、一种意向或一种原则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乃至迄今为止的全部文学作品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一,被称誉为“全体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王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宝石”。哈姆莱特形象的价值已经越出了文学的界限,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问题被看作是“斯芬克斯之谜”,至今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此做了简要的概括,它说现在关于哈姆莱特所有的材料“都不足以解释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他要报杀父之仇,但却多次不能下手,反复迟疑),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关于哈姆  相似文献   

10.
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是窥探哈姆莱特的爱情观念、人性观念,尤其是展示哈姆莱特进入"复仇"进程中的心路历程的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和途径,是解释"延宕"现象的一把钥匙。运用新批评主义的考证方法,通过《哈姆莱特》的文本研究,分析哈姆莱特理想主义的爱情观念毁灭的原因和过程。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原来的爱情观念基于文艺复兴的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疯”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哈姆莱特完全是装疯;有的认为是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究竟哪种看法更合理,更符合作品的原意?我想在此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也不是完全装疯的王子,而是个“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的复仇者,这种意见,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当时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都曾经认为哈姆莱特的“疯”只有一半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知识与力量的论争入手,我们可以探讨《哈姆莱特》是如何以戏剧艺术的形式探索近代认知过程的。莎士比亚将主人公的认知困境戏剧化,在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近代多种认识模式。哈姆莱特的认知空间里充满了多元的、矛盾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烙印、编码和筛选的所有过程中相互交错、相互反映。肉体、灵魂、文化等多维元素循环交互作用于他的认识过程,造成哈姆莱特的认知困境和行动拖延。在筛选阶段,哈姆莱特的自我认知进程崩溃了,认知链断裂,使他陷入无所适从的僵局。哈姆莱特认知之谜的核心特征与现代和后现代阐释以及莎士比亚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高超艺术表现,确立了《哈姆莱特》在世界文学史以及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14.
“延宕”问题,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中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十八世纪以来,作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作出过种种解释.  相似文献   

15.
俄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其著名的论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莱特〉——莫恰洛夫扮演哈姆莱特的角色》(1838年)中通过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指出了这个丹麦王子在两层“精神危机”的“绝望”之中,经过内心斗争——“分裂”,从而”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力量和决断”的原囚。他认为这个原因是一种“信念”,正是这个“信念”促使哈姆莱特做出了行动。但是,哈姆莱特精神上这个“信念”是怎样获得的以及哈姆莱特性格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别林斯基在论述时却犯了一个唯心主义的错误。 别林斯基论文中谈到哈姆莱特的精神生活时指出:“哈姆莱特表现了精神的软  相似文献   

16.
假定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它不仅不会妨碍戏剧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更富有戏剧性。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既是剧作家的、导演的、演员的,也是观众的。编、导、演与观众在假定的前提下,在假定的戏剧情景中演绎或欣赏,从而形成相对确定性的认知。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假疯的形态下完成了正常状态下无法企及的任务,奥菲利亚在假疯的形态下将自己压抑的内心世界释放了出来,并就此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在莎翁戏剧中译时 ,《哈姆莱特》主人公的一段独白对每一个译者都是一个挑战。译者见仁见智 ,各有不同的见解和译本。笔者在本文试图通过文本解读和哈姆莱特的性格倾向解答莎翁留给后人的这道谜 ,并尝试指出这个谜之所以难解的一些成因  相似文献   

18.
《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它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中日战争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富有预见性的科学推论,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篇指导军事行动的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篇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哲学底蕴的不朽檄文。本文通过阐述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和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等原理,来分析中国抗战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从而揭示这一不朽篇章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与历史对哈姆莱特性格软弱性的评价长期以来 ,人们分析哈姆莱特惨烈失败的原因 ,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是 ,却无一人得出一个全面、妥贴的 ,能为人人所接受的结论 ,其关键就在于有些人只从哈姆莱特性格本身去找原因 ,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忽视其本身的复杂性 ,单从客观情势去寻找答案。这里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歌德所说的“我觉得这很明显……一件伟大的事业不能负担在一个别人不能信任的人身上……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的人 ,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 ,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另一种意见是 19世纪后期德国评论家…  相似文献   

20.
两难的选择 双重的绝望--解开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从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神学同人文主义精神的矛盾、冲突,以及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哈姆莱特深层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的角度切入,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延宕和发疯是由于他在这两种社会思潮之间无所适从.两难的选择,最终导致他对基督教神学和人文主义的双重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