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文学在经过近代八十年的不景气时期之后,到“五四”,兴起了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空前伟大的文学革命运动中,历史不仅造就了象鲁迅那样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而且培育了一大批新文艺战士。当年以创作小说、新诗、散文著称的女作家冰心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有人会说:把“五四”时的冰心同志称之为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杨剑龙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的冰心,她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1935年阿英就在《谢冰心小品·序》中明确指出:“……无疑的,在她的作品中,也还有基督教思想的血液存在,...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来 ,现代作家们自觉而执著地探求着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这种探求成了现代散文的一大重要主题。我们把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在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 ,由思考而奋起 ,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炼中 ,认识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步一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的“大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 ,这些美文还对整个生命途程中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心态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生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到晚明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小品文称道于世.小品这种新兴的散文品种,在晚明时期崛起并繁荣,淡化了秦汉、唐宋以来散文“明道”、“载道”的传统功能,而大大加强并彰显了散文的审美内容,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散文,带来了散文观念和散文文体的大转变.对于这种新兴的散文如何认识,笔者想谈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郭枫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他始终是把散文当作“美文”来写的。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到现代散文,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美文”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倡导者冠以“美文”的称谓,明确要求以缜密、漂亮的全新范式,在思想和艺术上超越古典散文,以显示新文学对旧文学的革命性示威。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家作出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然而数十年间,自觉地把散文当成“美文”或者“诗”来写的散文家是少数人,而在语言上苦用诗心并见创造的更不多见。郭枫却是执意地在语言上苦下功夫,使之成为“美文”,在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散文写作领域里,极少留下女性的足迹。传统的散文观念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都导致女性对这种文体的疏离。直至本世纪初,这种与女性隔绝了两千多年的文体才随着“五四”思想解放的钟声出现并开始成长起来。“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作家群,“五四”“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使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压制之下的女性文化意识苏醒过来,产生了一批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这批青年知识女性接受了人的解放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力求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她们…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龚钢,赵妙青意境,历来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衡量、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重要并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尺度。鲁迅“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就艺术美学方法而论,大多具有中西融和的特点,而在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闲适”一直是作为新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获得其自身的发展,而“闲适”文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散文”这种文类,因为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与小品散文的“体性”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也就是说,正是“闲适”散文促使创作主体的人生态度、审美观念与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闲适”散文作家往往崇尚老庄式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人文精神,主张超政治、超时代、近人生的文艺观。发端于“五四”以后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正是对清闲安适公开的文学追求,是对…  相似文献   

10.
(一) 中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几千年来,散文与诗歌相对峙,雄踞于中国文学史的正宗位置。“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们曾大力提倡白话新诗和小说戏剧,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白话散文则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甚至如鲁迅所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  相似文献   

11.
刘希 《理论界》2007,1(11):202-203
“五四”人生探索文学的创作主体是被先驱者们“从黑暗的闸门下”放出来的“五四的产儿”。逃离后的青年们随即面临退潮期,他们怀着苦闷和彷徨开始了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价值信仰的寻求,分别形成了以庐隐、孙依工为代表的和以冰心、许地山为代表的两类不同的探索态度和方式,在同一类别内部的探索也有着不同的层面。人生探索文学是“五四”及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在文学领域内对于意义虚空的反响和对价值建设的呼唤。女作家冰心站在信仰的高度对基督教“爱”的价值的援引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12.
主体化和多样化——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基本上沿着美文、写实主义散文、现代主义散文、后现代主义散文的路子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散文观念日趋多样化;有承继"五四"散文小品传统而来的学者散文观,有注重通俗性、商业性、实用性的框框杂文观,还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探索散文观等等,它们共同促进了香港散文观念的发展,并使其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3.
洪本健 《文史哲》2003,(6):38-44
朱自清古典文学修养十分深厚,文学观又是沟通古今的,因此,他的美文创作很好地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从他的审美观念及以情动人、写景如诗如画、构思注重文眼、语言新而不失自然的创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古代散文的现代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文章”到“美文”一脉相承的是“深于取象”的艺术思维、“藻饰”“美言”的审美观念、发愤抒情和通脱适己的创作心态与美学风格、“随物赋形”的艺术追求。现代人把中国现代散文界定为“美文” ,形成文学散文、个性艺术和自由文体的观念 ,是对传统文学观的继承、突破和发展 ,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5.
晚明时期的小品散文,一般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明丽洁净,刻琢精工,鲁迅说:“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在风格上,它们比之陈腐的载“道”的散文,颇多清新之感。《陶庵梦忆》则是小品高手张岱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的主体情感,体现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中庸思想、中和主义是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精髓,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想是朱自清散文的个性特征,西方新思潮对他的影响则更多地“中和”进他的独特个性里。  相似文献   

17.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18.
十年沉默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在1908年发表《破恶声论》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之间沉默的十年的鲁迅的内心世界,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鲁迅在酷烈的沉默与荒原感中,通过“反省”,打破了将自我神圣化与英雄化的神话,生发了有罪感,找到了作为“中间物”存在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历史定位:正是这样的彻底的批判、怀疑精神使鲁迅必然地走向五四;另一方面,鲁迅在文网密织下的自我麻醉,使他“沉入古代”,“沉入民间”,在魏晋、浙东文化中,寻到了自己的根,并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黑暗体验,这又是五四时期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这正是鲁迅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王洪庚庐隐和冰心是五四时期齐名的女作家。在五四高潮中,她们登上了文坛,先后又都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为人生的旗帜下,几乎同时发问:“人生究竟为什么?”但由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对问题的回答却大不相同。她们就象两颗闪...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在政治上,他曾是“五四”时代冲锋陷阵的战士,但后来却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在创作上,他最早提倡现代白话的文艺性散文——美文,并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