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农村社会体系结构分化和社会文化世俗化分析朱新山程利民引子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对此要有科学的认识,切勿陷入把单纯的数量增长当成社会发展的误区。美国著名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黄宗智区分了“扩大产出的‘增长’”与“提高劳...  相似文献   

2.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 ,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 ,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3.
农村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显刚 《天府新论》2004,3(Z2):210-212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4.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虹 《社会科学》2007,(5):187-192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审美实践的基础——神性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彻底解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审美实践无法无天的放肆与虚无。文章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实践的范围内,论述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及其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面影响分析 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多姿的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湖湘文化具有以下可资继承和发扬的正面因素: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已于90年代末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和身体素质增强的综合体现。人口老龄化在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研究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提高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科学决策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1999年末,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80.2万,占人口总数的10.54%,年龄中位数31岁(省统计局统计公报),进入人口老龄化省份行列,在全国属老龄化程度中等的省份…  相似文献   

8.
生活方式是衡量一个社会或区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社会心理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函变因素之一.历史的辩证法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这是社会心理的“正向效用”;同时生活方式又受到社会心理“逆向效用”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心理的产生、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变迁有显著深刻的制约和反作用,这种“逆向效用”表现为,一方面当社会心理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同向协调时起积极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要求生产自主权和责权利统一的心理状况,深得民心.农民经济上的富裕,带来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审美文化,尤其以都市审美文化为代表,开始了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的转变。以电视这一当代重要媒介的发展为视角,从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广告和电视的技术优势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都市审美文化世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从而对我国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雄 《学术界》2007,(3):198-203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要义,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本文在剖析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加大投资力度,多轨齐下,拓宽筹资渠道,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开创农村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农村公益文化的关系,形成文化合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共享经济是随着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经济形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绩效,逐渐成为世界共享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对社会治理带来诸多挑战。有效规避共享经济发展存在的治理困境,搭建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引导共享经济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当今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政府要解放思想,有效发挥作用,加快立法工作,构筑跨部门服务于监管平台,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和行业自律,探索社会诚信联动惩戒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对于近代以来西方的发展 ,人们往往归因于科技革命、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等 ,其中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是西方社会的再世俗化历程。这个历程虽然比中国晚了十多个世纪 ,但正是在怀疑和脱离宗教的过程中 ,西方人多少有些意外地发现了个体存在的优良品质 ,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则一直沿着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来构建社会的世俗道路 ,个体在社会联系的格局中隐而不彰。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化和世俗化过程的比较 ,表明中国也需要一段个体充分发展的时期 ,但这种发展不是在和神的对照中产生 ,而只能是在和社会关系的对照中获取。  相似文献   

13.
所谓缘文化,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社会基础的人际结合所产生的社会行为方式、社会组合形式及其形成的思想观念。血缘文化以家庭、宗族、亲戚等血统关系为基础,地缘文化以邻里、乡里、社区等地域关系为基础,业缘文化则以专业、行业、产业等同业关系为基础。我国改革开放近2...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动员及其特殊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  社会动员是一种带有导向性的社会过程 ,主要发生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动员既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 ,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2 0世纪 6 0年代 ,西方学者开始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历程的研究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  相似文献   

15.
农村私营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私营经济的兴起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因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因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可以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资金。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因为私营经济是一种天然的市场经济;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私营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消除农民小农经济思想、传播商品经济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发展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交际中的日常用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又受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际之间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它呈现出象征性意义、尊他性意义、公关性意义和娱乐性意义等特征。分析探究这些特征和变化 ,以期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宇宙,即无限时间与无限空间的总和。空间与时间的变化,确定了万事万物的形态及其差异;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必然对人类的经济、政治、观念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是世界有名的“自行车王国”。这奔腾于城乡的自行车洪流,构成了其特殊的时间、空间环境,对我国城乡建设、道路修筑、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节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未来人口增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史树中,辛巧,梁振华人口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协调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天津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问...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型:世俗化与文学的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被裹挟着走上一条文化转型之路,在告别政治目的论意识形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转型的过程中,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文化转型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失范使文学开始向媚俗跌滑:作家的角色意识由拯救向虚无倾斜,启蒙理想和道德精神一落不起,商业目的正日益成为作家们秘而不宣的价值取向.文学在世俗化的同时,有必要通过文学的人文关怀,走向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人文价值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有其必然性和应然性,危机与希望共存.世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泛化的合理性发展需求没有消除消费意识形态下的意义匮乏与价值消解,中国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妥协,都对审美丈化的发展与转型有所规约.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如何才能其道大光,是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主流话语以及"心灵的美的形式"最恰切的考验和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