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申曙光,宝贡敏,蒋和平现代社会是一种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从总体上讲,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生态危机正是工业文明走向衰亡的基本表征;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劳动生产力成倍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也空前丰富。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相伴而来。概言之,工业文明暂时缓解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却激化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潜在危机。消除这一潜在危机的,显然应该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即既能保留甚至超过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又能消除工业文明在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生态文明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人类新的文明,因此,它必将成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下一个人类文明。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秀  张国平 《兰州学刊》2009,(2):11-12,22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逐步正确地处理人、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这些都关涉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明的实质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的本质是工业社会.这种文明社会以富裕和民主来辩明自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明和工业社会提出挑战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种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对于工业文明,精神分析既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一种保守的理论。精神分析的这种内在矛盾依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受到限制。要突破限制,就要超越精神分析,而要超越精神分析,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李祖扬、邢子政在《南开学报》1999年第 3期撰文指出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 ,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 ,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 ,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放。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 ,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 ,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6.
李艳艳 《中州学刊》2012,(5):110-113
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做人类文明的核心,以生态学规律为生态文明的基础,以工业文明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的独立文明形态,这些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误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核心任务是使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根本途径是超越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对福祉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对人自身的生活状态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文明的生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用可持续发展观来贯通现在和未来,在寻求工业现代化的同时,照亮了通往后工业社会的光明之路,从而我们社会也将进入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8.
实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工业社会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及其全球化表明,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发挥主体的道德自觉,经济、科技、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实现生态文明才是切实可触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文明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经济是对工业文明经济的扬弃,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经济以生态化技术体系为支撑,其发展呈现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征,具有创新性、扩散性、协同性、高效性、先进性和艰巨性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祝伟 《理论界》2009,(7):14-15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灵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类正在逐步结束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 ,向着生态文明时代昂首迈进。与此相适应 ,人类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哲学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由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世界观的转化 ,这种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就是生态哲学。始于 18世纪 60年代的工业文明时代 ,发展到2 0世纪后期已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并开始走向衰落。然而 ,我们必须承认 ,历时两个多世纪的工业文明时代 ,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福祉 ,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生态危机暴露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和工业文明范式的不可持续性,西方社会推行的各种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现代化实践因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作为资本主义危机当代形式的生态危机,无法召唤文明范式绿色化变革。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特定的理论特质、范式结构和实践向度,从而彰显为文明变革的主导范式。应主动激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变革力和愿景引领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同构建。  相似文献   

16.
高红杰 《理论界》2008,42(3):130-131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类文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产生体现了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同时在社会文明系统中,生态文明既独立于其他文明形态又依附于其他文明形态,是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统一;生态文明的发展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  相似文献   

17.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恶果的反思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生态良性发展的总和。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对主观价值论的颠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辉煌时代。但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以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当它走到极致时,就成为掠夺和摧毁自然界的精神武器。主观价值论有着不可克服的理论、逻辑、实践上的悖谬,它必然要被生态文明的“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论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的户籍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一个阵痛地带,如何对待和越过这个阵痛免带,是小农文明能否最终转换为工业文明的关键。作者提出;超过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阵痛地带,不能用传统的办法驱赶已进城就业的劳动力人口逆向流动返回农村.而应坚持人口城市化工业化顺向流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商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同时改革阻碍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派生出的一切特权。通过劳动力人口的自由流动迁徙,来实现在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